《鋻古録》(三十八) 戰漢錯金銀青銅器研究 上
試擧真、偽各數種藏品,分析,比較,研究其古物鋻定學特徵及論證依据。
❖現代仿制品❖
1、錯金銀博山鑪
▽
此標本件f-001,系仿制漢代博山爐造型。該器整体鋳造,黑漆古,緑銹都已仿制基本到位。當時售者明确告知是仿制品,索價八千元,遂購入作爲標本件,専以比對館藏真品,分析縂結其古物鋻定學特徵與差異。
▲自藏標本器f-001
■局部圖
a、
b、
c、
d、
■
分析:
局部圖a、b,線錯金銀轉折處不順暢,因現代電動工具快速沖切之故,於轉折半徑過小處多有毛刺狀沖出,且線條弧度不够圓整,似飄忽之狀,此皆因快速電動工具加工所致。
局部圖c、d,塊面貼金與周邊結合不完密,金片貼面不平整。此種片狀之貼金銀,前人稱做“金銀平貼”。如果貼面不平,縁口不齊整,則不符合古人對此之工藝要求。青銅器貼金銀,古時代表着最高等級之工做,往往會不惜工本代價,故其工藝必不怠慢,每處皆竭盡所能,細心鏨切,磨剒。
2、錯金銀青銅犀牛尊
高:43cm
▲自藏標本器f-002
■局部圖
a、
b、
c、
d、
e、
f、
■
分析:a圖,見此處加工略嫌粗糙,文字線條莫名增粗,微小轉折處幾不能成文,或筆畫稍有斷開。b、d圖S或U形轉折却處理加工得得非常好(此點存疑,如果現代人以電動工具應不能做到如此之完美,如果現代人局部手工加工,其工兿水平亦難以想象),略有小毛刺沖飛,雖真品中有時也有這種微小之毛刺沖飛。c、e圖,見貼金片不夠平整。f圖,見打磨痕雖然细密,但呈直线平行,疑似現代工具打磨,但此點不够充分,以許多戰國兵器(特别是青銅劍)之打磨亦非常近於現代工兿。
▲此件初以錯鏤圖案樣紋之佳,以真品價購藏,後究其銘文錯法稍欠妥當,且某些局部如f圖打磨未如大多數手工打磨之呈現弧度交亂文,而疑偽之,然其鏤刻之精美,似現代人難以成辦,故而,雖暂時歸在現代仿制品纇,非是結論,下篇將進以分析研究,再作論斷。
3、銘文青銅剣
長:90.5cm
▲自藏fj-003
■局部圖
a、
b、
c、
■
分析:a、b圖,見鏤刻之淺,且非嵌入金丝所成。細辨,疑爲金色漆狀涂層。大概這一纇刻銘精細之文字,手刻很難完成,目前有電刻,或激光刻者。但這纇電刻或激光刻有幾个方面存在問題,一是電刻或激光刻畢竟無手工刻文之韵致,過於呆板;二是電字刻銘一般都較淺;三是電子或激光刻無契刻錾鏤之刀痕字口,不能形成刀法之切口坡度。c图可以看出这種剣,剣身之纹様其實是電子或激光束喷黑形成的,黄色部分只是此種剣本身貭地黄銅颜色。
❖❖真品賞鋻❖❖
一、戰國錯金銀亀形熏爐
高:9.8cm
▲馆藏c-001
■
局部圖
a、
b、
c、
d、
e、
f、
■
賞析:a、b圖,見鏨刻鏤錯之線圓順,幾無毛刺沖飛,尤其c圖,小轉折回文亦無沖飛。c圖,綠銹成文,與圖案完整配合,此為自然狀態下在局部錯金銀之外青銅生銹结晶。若仿品之銅銹多系粘沾,呈塊面之做覆蓋,一般不會出現這種綠銹成文現象。d圖,整體看器物之銹色,極其豐富,墓土,皮殼,綠銹,紅斑,層層呈現自然之分布。e圖,金片雖貼於弧面上,却極其勻落平整,周緣切口結合完美。磨痕呈細密無規律弧線交叉,此即為手工剒磨精細加工之特徵。f圖,銹痕成文起陽,以錯金銀線或塊面與周邊青銅部分,因金銀與青銅耐腐蚀之不同,而形成圖案文樣。青銅部分因長期地下腐蝕呈凹陷狀,而錯金銀部分則自然之陽起凸現。
二、漢代錯金銀青銅鬥牛
高:43cm
▲馆藏c-002
■
局部圖
a、
b、
c、
d、
e、
f、
■
賞析:a圖,回文有一個局部之沖飛,雖不甚符合要求,但考慮此器體量之大,大多部位皆属圓順,無沖飛。以古代之錯金銀,須先以工具做手工鏨刻,或錾刻有輕重之別,小轉折處本應輕微動作,偶一過之,亦属合理。賞鋻者主要須排除現代電動工具之加工態。b、c圖,皆可見錯金銀與周邊青銅之落差,陽起凸現明顯,且b圖有緣線之黑褐銹,此數特徵皆明顯區別於仿品銹之覆蓋塗沫狀。
十松鋻古,有所謂“具眼”之説。一曰“具眼”,即言其所指特徵具有明确之排他性,可作論斷。此處“陽起凸現”即爲判斷錯金銀主要之“具眼”特徵。當然,有許多真品,或完整而無腐蚀之“陽起凸現”。
三、新發現陽陵虎符
▲馆藏c-003-1
■
局部圖
a、
b、
c、
■
賞析:a圖,明顯可看出鏨刻者之刀法進動,猶如書法之出鋒、入鋒。錯金部分磨剒得與周邊青銅部分完全平合貼切。b圖,錯金脫落局部,可看出其嵌入之金絲截面(有種現代之錯金仿制者,或是以金粉加膠水伴合填入的),局部因腐蝕而自然低落,錯金之筆畫陽起明顯。c圖,可看出鏨刻刀切入之坡度。若現代電動工具一般是直口沖切,則無此種平齊之鏨刻坡度。
四、戰國錯金银青銅駟馬乘車
高:15.0cm
▲館藏c-004
■局部圖
a、
b、
c、
d、
e、
f、
g、
h、
i
■
賞析:圖c、d、f,可見緑銹成文,非常明顯,優美。圖f,此爲車盖部分,邉縁處見腐蚀之孔洞,放大後可見孔洞内红褐銹及緑銹自内部自然成長之狀態,此亦爲鋻定重要依据之一。以一般説,人工僞造之銹多皆属涂抹層存在於器物表面,很難深入微細孔洞。h圖,側光之見隐起之紋,略微之泛清光,此亦爲真品所俱特徵。
五、戰國錯金銀青銅鼎
高:11.0cm
▲館藏c-005
■
局部圖
a、
b、
c、
d、
■
賞析:此器若僅看盖中心部位,黑漆古,無銹蚀,不易确定真假。但翻過看底部,范鋳痕迹明顯(圖d)。戰國時期之范鋳法後來失傳,故此器属真品,無疑。再詳究其他部位銹痕,見圖b、c,即明确顯出緑銹、黑古銹之自然成文,互不错亂。c圖可見緑銹是從所嵌金丝底部生出,且已還原結晶成硬緑之狀。
六、戰國錯金銀青銅瓶
高:10.5cm
▲館藏c-006
■
局部圖
a、
b、
c、
d、
e、
f、
g、
■
賞析:除緑銹成文外,c、d圖可見墓土皮壳亦與纹饰配合呈現,此概因金属之不同,地下電解層不同而自然形成,特别是d图,红、緑配合纹饰,分層明顯。該器底部見一奇怪之蜡狀斑,以刀剔之,松软,基本判斷是沾到蜡泪所形成,以火燃之,呈油狀,無焦臭,排除是人工胶水化學物質(仿古者多亦胶水拌銅緑粉涂抹器表)。
七、戰國錯金銀青銅力士
高:20.0cm
▲館藏c-007
■
局部圖
a、
b、
c、
d、
■
賞析:b、c圖見非常優美之緑銹成文。此器,大概收藏者都會説“開門”。開門見山,言其真品特徵之顯著也。
八、戰國青銅劍
(一)邾司馬錯金銘青銅劍
長:90.5cm
▲館藏j-008
■
局部圖
a、
b、
c、
d、
e、
(二)楚共王銘青銅劍
長:90.5cm
▲館藏j-009
f、
g、
■
賞析:戰國高级别青銅劍(如著名之“越王劍”),多有金银錯銘文者,將在另篇専門展開。此篇専以述戰漢錯金银與現代仿制品之区别,故亦稍擧一、二種青銅劍作例證。此見圖a、b,錯金之銘文非常平合,字體極微小之轉折處亦未見手工颤動之痕,圓順婉轉。圖g,局部放大後,見字口呈微小之坡度,如現代以激光技術加工,應不可能出現這種微細之雙面坡度。推測這種錯金銀銘文,以笔画過於细小,且成微小坡度之故(非常吻合范鋳原理),當非劍身成形以後所刻鏤,應是范鋳成型此微小之字銘。
▲戰國高级别之青銅劍多有以金银錯銘文者,將在另篇専門展開,此以述其錯金银與現代仿制品之区别。
九、戰國錯金銀青銅角馬
高:24.5cm
▲館藏c-009
■
局部圖
a、
b、
c、
■
賞析:圖a、b,可以明顕看到緑銹成文。這纇錯金銀可能是青銅成份之變化,很多是呈現稱作“黑漆古”的黑色,比較新仿制品目前亦能仿制出這種黑色(見標本器f001a、b),現代仿制品的黑色表面一般非結晶狀,而是化學氧化造成的黑色。a圖,可以明顕地看出這種黑色和緑色之呈現结晶態。
十、戰國錯金貼红銅朱王青銅鐘
高:18.8cm
▲館藏c-009-2
■
局部圖
a、
b、
c、
■
賞析:此器見圖a,金皮、金綫多有卷起者,見其所刻綫槽之浅。戰國晚期有一些錯金銀,刻槽不深,因青銅基底銹蚀,而金片、金綫即翘起,此種固非現代所能爲也,若現代有電子喷刻而淺槽底者,若無胶水粘貼即不能结合。又,鋻别是否属于電子或激光喷刻綫槽者,可観察其有無刀刻之刀口或坡度(刀度)。c圖,見金綫脱落之部位,刀口切入痕迹明顯。
戰漢錯金銀,除以金銀做填充剒磨外,尚有以紅銅(原銅)加工成片狀和綫狀作貼填者,b圖所見片狀貼紅銅也。
十一、西漢(戰國)錯金陽陵主兵符司壶
高:23.8cm
▲館藏c-014
■
局部圖
a、
b、
■
賞析:此器為早期藏入之品,约二十多年前在蘇北従一贩子手中購得,非常低價,以當時未經清洗,未顕錯金。後經清洗刮剔,方露出錯金銘文及圖案。此器為典型江左坑口。曾因鋪首鋳造欠精致(圖b),而被上博某研究員看假。其寔是國人威權主義盛行之缘故,人們往往瞒昧事寔與理性,武斷做结論。此器以鏤错之精美,决非近代人所能為,且其銅銹透骵自内,即已“具眼”,若鋪首稍欠精良,何碍器物之真哉!
■
文字識讀
c、
■
此器頚部錯六金字,辨作:陽陵兵主符司。今見諸公私所藏,有所谓“陽陵兵符”者,館藏c003亦是,人多以地名釋讀之,而愚意,此“陽陵”之“陽”字,云陽世者,生者在陽世,死者在陰世。此言“陽陵”,約有二義,一者,指守陵者也,此或爲守陵者所持用之器,故作此銘;二者,以漢代墓道磚多有銘文曰“陽燧”者,即寓意爲亡者荐還陽升天之道。此言“陽陵”,而“陵”字,此從“生”字、“又”字,當即寓意於此,偕此生天還陽也,故各地之見“陽陵”銘諸器者,皆宜做此之讀釋。(詳见圖c)
十一、戰國錯金銀銘文盖壶一對
壶身高:25.8cm 盖盏高:6.4cm
▲館藏c-015
■
局部圖
a、
b、
c、
d、
e、
■
文字識讀
f、
■
此器銘文分作二部,上部銘文在器之頚部,大致之翻讀即如上圖。此爲戰國楚越之器,文字釋讀相對較難,亦當時天下紛亂,六國各從其是,表現在文字上即有各種書法之多様性存在。秦始皇兼并天下後,即將此種六國之文盡皆統一爲小篆,從統治者角度講,便于行文頒政,對於中央集權統治是有作用。然,從文道來説,則破壊了古代文脉之天然體系。所以,今天讀此種六國文字,即非常有意義,以其中留存了許多文字音義演變之軌蹟,比如“拜”字,從上圖看,右從“本”字,故“拜”從“本”得音。
器腹部亦錯一圈銘文,讀如下圖。有些字雖變態較多,然以文道會之猶能解其言意。
g、
❖小結❖
▽
真品鏨刻糳鏤之線條多圓順,無明顕毛刺沖飛,或有一、二處冲出過度,辨之可排除電動工具加工,即不礙整體之斷真。銹狀呈現因地下腐蚀之陷落,錯貼之金銀,邉縁陽起微凸,或綠銹成文者,此皆為真品、佳品之主要特徵也。又,除緑銹成文之外,其他墓土、皮壳之成文起華,皆属真品特徵。若人工之摹仿即難達到色彩之自然勻落。層次豐富,色彩斑斓,绚麗出人意表,此為真品所應具偹之特徵。
有些器物緑銹不明顯。然而,側光視之,如館藏器c004之車盖,可見隐约泛起之紋様,即爲真品之特徵。
仿品多以電動工具冲切出圖案綫條,一般轉折處都會有毛刺冲飛。再者,綫條或粗細不匀稱,或笔画斷連無理。表面磨剒痕,仿品多系電動工具快速打磨所出,呈平行直線之分布。若真品則細密而無規律弧線交叉,手工特征明顯。
手工特徵是鋻定真僞之重要依据,雖然并不具備充分、必要。撇開現代是否能完全復原古代工兿(通常比較難),以僞造仿制古物属逐利行爲,故真品價格未達到非常之高,仿制者是不可能改用古法來完全手工仿制。就目前説,是否電動工具所冲切、打磨?這點對於鋻古,已相當之充分,可以作爲鋻定戰漢錯金銀青銅器標凖之一。
有些器物表面腐蚀不明顯,則容易被認作仿品,此時當更細察局部。若真品者,經過二、三千年地下掩埋,縂會有一些特徵存在。有些疑問處,如館藏器c006底部之蜡痕,當作仔细之研究,排除其造僞之可能性。
古物收藏,切莫迷信所謂専家權威,必待自家開眼,深細探究,推理分析,方得個中真趣,雖收藏之過程,往往一波三磔。有時初時看真,後時斷假,再後重新审視,却又排除疑點,定爲真品。種種曲折幽隐,迷離反復,豁然境通者,此不一而足也,而此種耐人尋味,復雑曲折處,才是真正吸引藏者之興趣所在。下篇笔者將更擧數器,進以闡釋研究,論證真僞。
丙申立冬後第三日
戊戌立冬重发
《收藏家報告》今已改为内部参考讀物,謹呈諸内部朋好参閲,若欲添加関注者,可須先发个互动消息,以待版主确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