鲧成了闻名天下的罪人,大禹却还能在中央任职,为什么?

《夏朝真有趣》第5期

共工成了罪人,大臣讙兜堂而皇之的推荐共工的后裔当官;鲧成了罪人,大禹却依旧在中央任职,为什么?

大约1975年左右,山西临汾市襄汾县发现的陶寺遗址,似乎能回答这个问题。陶寺遗址总面积280余万平米,经研究证明,它就是4000多年以前的尧都,五帝之一尧帝统治时期的王城,陶寺遗址东南向,有约3万平米左右的公墓群,该墓群由700余座墓葬构成,这700余座墓葬,按规格可以分为三类,即大型墓、中型墓、小型墓。

其中大型墓,又分大型甲墓和大型乙墓,占总数的1%;中型墓占总数的11%;小型墓占总数的88%,大型墓虽然少,但规格非常了不起,墓主多为男性,多用木棺,每座墓葬,平均有100到200件随葬品,在甲墓,也就是最顶端的墓葬当中,还发现当时非常珍贵的鼋鼓、石磐乃至于代表军事权威的玉钺,什么意思?

阶层分化已日趋严重、稳定,已经有了可以父传子,子传孙的世袭首领制,简而言之,以役民为主业的官僚阶层,已经出现,并慢慢固定下来。也正因为如此,鲧担任水官的时候,儿子大禹便有资格进入中央,学习如何当官,以便以后继承他的位子。

其实,与大禹同期,当过他同僚乃至于得力助手的伯益、谡等,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俩都是世袭的东夷乃至先周部族的首领。

部族首领的子弟可以进入中央,官僚阶层渐趋稳定,所以,尧帝晚年选拔接班人,提出的范围是先贵戚,后民间,也就是说,如果贵戚当中没人,生下的儿子都不才,才可以考虑到民间。

幸运的是,贵戚当中果真没人,所以,尧帝便选择了隐匿在民间的舜。由此可知,当时人们虽然有点私心,但总体上还不算坏,还有点天下为公的底子,所以,当鲧因为性子太直,成为闻名天下的四罪之一,被流放到羽山的时候,对禹及其氏族的,虽有影响,但还不算致命,大不了人前抬不起头罢了。

然而大禹跟他爹不一样,本就不是个张扬的人,抬不起头又有什么要紧,他只顾着在中央,愈发克勤克俭,踏实本分,工作努力,尊敬领导,团结同志,而且不像他爹一样胡说八道,把嘴巴管的很严,时间一长,逐步得到同僚以及上司的一致赞许,认为他,的确还算个人才。

不久,尧帝死去,舜帝继位,因没有合适的水官,导致水患愈发严重,老百姓在水深之中,还怎么幸福的生活,所以舜帝呢,依旧把治水看成自己的第一要务。

尧帝三年丧期一结束,舜帝便立刻召开四岳会议,问:“谁能治平水患,我让他当司空,站到辅政的高位上来。”

司空是什么?杜佑的《通典》记载:夏、商以前,云天子无爵,三公无官。其中三公指的就是司马、司徒、司空,这充分表明,当时的司空,只是个很尊贵的荣誉爵位,没有什么实权,也就是说,舜帝提高了水官的级别,同时还表示,待成功之后 ,还可以让他站到辅政的高位上来。

辅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将来是很有可能继承帝位的,从这个层面也可以看出,当时舜帝治平水患的心情有多么迫切。

舜帝开出的条件虽然很诱人,但的确需要真才实学,否则,想想前两任水官的下场,估计大家都是不寒而栗的,现场沉默下来,许久,才有人上前推荐:这事儿非禹不可了。

说这话的人是德高望重的老臣,大理皋陶, 众人如梦方醒,不错,禹家学渊源,不就是个合适的人选吗。意见渐趋一致,舜帝也非常满意,为什么?

舜帝当年考察期间,曾在地方乃至渔业、山林、外交、军事等多个部门工作,也曾当过大禹的领导,算是个“老科长”,深知大禹的能力和人品,如今大家既然都推荐他,也许,应该给这个年轻人一展才华的机会。

于是,舜帝把大禹叫到跟前,询问他对这项任命的看法,大禹还是那么沉稳 ,说:“感谢大家的信任,但我觉得,治水一事还是由伯益、谡或者皋陶领导为妥,哪怕挂个名也成,我愿在他们的领导下工作。”

大禹如此谦虚,大家对他的好感更增强了几分,纷纷向舜帝推荐大禹,认为治水一事,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

舜帝挥了挥手,示意大家停止喧嚣,然后看着大禹, 很郑重的说:“这件事就这么定了,禹,由来担任水官,领司空衔,带大家治水平土,好好干,不要辜负大家的希望,上任去吧。”

事已至此,大禹不再推辞,深深的鞠上一躬,终于成了朝廷大员,可大禹脸上却看不到一丝兴奋,目光显得更加深邃,不可捉摸。

整个儿氏族的耻辱就由他来洗刷吗,之后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咱们下期接着聊。

参考资料:《史记》、《尚书》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