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连名字都不会写的放羊老头,凭独门绝技成了警界顶尖追踪专家
1959年农历腊月29日夜,是阖家团圆过除夕的日子,内蒙古赤峰市水地乡供销社分销店被盗了。
盗贼偷走4匹棉布,4条香烟,7斤糖果,1桶豆油,另卷走300元现金,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可是一件大案。
接到报警后,赤峰市公安局刑警队长史海滨立刻带人赶往供销社勘查。供销社的门锁被人用铁镐撬坏,侦查人员在现场发现可疑足迹,经辨认属于两个人,一个穿胶鞋,一个光脚。
侦查人员沿着足迹向外追踪,足迹在门外不远处变得杂乱无序,进而消失不见。当年办案条件落后,没能力采集指纹,为数不多的足迹印也不见踪影,侦查人员根本无从下手。
这时,人群中有人突然说道:'要不找马玉林来试试?“
听到马玉林的名字,大家似乎都眼前一亮,纷纷表示可以一试。这马玉林究竟是何方神圣,竟让堂堂刑警队的人都能想到他?
说出来您可能不信,此时的马玉林,只是个50多岁窝在山沟沟里放羊的老头,大字不识一个,连自己名字也不会写。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身份卑微的老头,却在放羊中学会了一项独门绝技,这套绝技让他日后成了警界顶尖追踪专家。
马玉林生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赤峰安庆沟卢家营子村人。
马玉林幼年家贫,童年时期以给地主家放羊为生。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几十年间,天天和羊群混在一起,观察羊的一举一动,时间久了,竟被马玉林悟出一套码踪的本领。
码踪,是侦察技术术语,通常指警方刑侦人员根据现场一切形迹,追踪、判断、寻找犯罪嫌疑人的技术。
马玉林的码踪绝技可以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只要看一眼羊群踩过的蹄印,他就能知道羊群的数量,每只羊的大小、肥瘦、毛色及特征,几乎不会走眼。
马玉林放羊,无需查羊,跟在羊群后面看蹄印就行。哪只羊丢了,跑去了哪儿,他顺着蹄印不出一顿饭功夫就能追回。除了羊之外,牛、马等牲畜同样逃不出他的法眼,四邻八乡谁家牲畜丢了都会来找马玉林,他几乎从未失手过。
到了后期,对家畜的寻踪觅迹已经无法满足马玉林的兴趣,他开始尝试辨认人的足迹,并且利用自己的码踪绝技,帮助生产队抓一些小偷小摸,逐渐打响了名气。
马玉林的事迹,赤峰警局的人也有所耳闻,因此当供销社盗窃案陷入僵局,有人提出要找马玉林试试时,大家几乎一致赞同。
接到赤峰刑警队长史海滨的邀请后,马玉林连夜骑着毛驴赶路,天还没亮就到了供销社,没有休息,直接投入了工作。
他蹲在地上,仔细观察盗贼留下的足迹,时而用手比划,时而拖着脑袋沉思,不一会儿,他站起来轻轻说道:
“穿胶鞋的这个不超过20岁,身高1.65米左右。光脚的40来岁,身高1.7米。”
见众人还没反应过来,马玉林把大家叫到门外,随手找来一根树枝,开始在地上边走边圈画起来。
马玉林在前面一步一圈,警局的人在后面步步紧跟,门外不远处,脚印开始变得杂乱无序,但丝毫没影响马玉林继续画圈。马玉林走后,大家看到被画起来的地方,才发现脚印如果不趴在地上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前期趴地上看,还能隐约瞧见脚印,可随着马玉林走出的距离越来越远,大家在他画的圈里就看不出一点印记了。
有人嘀咕道:“你这圈里啥也没有啊?”
马玉林笑着回:“你再仔细看看,是不是有块小石子翻白了?那是坏人踩得。”
众人齐刷刷地看去,果不其然,圈里有个小石子,朝上的一面有湿土,朝下的一面却是干的,这说明有人不久前刚踩过,把朝向土里一侧带出来了。
看到这,大家或许会有疑问了,不可能每个脚印踩过去都带起石子,若是没有踩动的石子,又没有脚印,那马玉林怎么画圈呢?
这就要说到马玉林码踪技术的出神入化了,他厉害到什么程度呢?
一个普通的脚印,马玉林只看一眼,就能从脚印的轻重、步态、步幅、虚边、压力、带土等情况,判断出嫌疑人的性别、身高、胖瘦、年龄、职业、体态、走路姿势、个人习惯等等。
简单来说,马玉林看到脚印,能马上在脑海中刻画出嫌疑人肖像,而后模仿嫌疑人的步伐,进而合理推测嫌疑人出逃时场景和路线。
不仅如此,马玉林还针对土质、天气的不同,摸索出一套在沙土、硬地、草地、砾石地、雪地、河水、雨天如何辨迹追踪的规律。
因此,即便是没有脚踩翻动的石子,也没有明显的脚印,马玉林也能凭借大脑中构建的模型,继续往下走,圈定他认为的凶手最可能的落脚点。
马玉林说:“我画10个看不到的脚印,就能在第11个地方看见脚印。”
就这样,马玉林向着嫌疑人一步步靠近。不多久,他走到一处小土包,对着众人又说道:
“那个穿胶鞋的人,当时就站在这个小土包上,朝店里盯梢。对了,他的胶鞋应是刚买不久的新鞋。”
此时,刑侦人员已经完全被马玉林折服了。
继续追踪,警方跟随马玉林找到一个村庄的一户人家,这户人家有两个男人,经过审问,他们正是盗贼。
这两人的年龄、身高等,都和马玉林构建出的嫌疑人完全符合。
经此一战,马玉林的名声更响了。在那个刑侦手段极为落后的年代,马玉林可是难得的人才,警局自然不想错过这么一位大神级人物,经向上级请示,马玉林被吸收进赤峰公安局刑警队。
自那以后,赤峰刑警队就多了一名不穿警服,没有公职身份的编外刑侦队员,马玉林也开始了他更为传奇的后半生。
很快,马玉林的名号就响彻警界,北上广、陕西、宁夏、山东、东北,河南,天南地北的警局遇到破解不了的大案要案,都首先来找这位全国顶尖的追踪专家,或是将嫌疑人的足印寄来求马玉林帮忙分析。
马玉林经手的追踪案件太多了,比如1965年南京市电影院连环盗窃案,现场只提取到一枚足迹照片,南京市局全力奋战却毫无进展,不得已求助马玉林。
马玉林看完足迹照后,马上就断定凶手身高约1.64米,年龄在25岁以上,中等身材,稍胖,应是个复员兵。南京市局根据马玉林提供的犯罪嫌疑人肖像,3天内告破案件。
又比如1972年6月间的北京海淀“闹鬼案”,先后发生10余起,警方布置大批警力侦查,始终未能“捉鬼”成功,马玉林奉命进京“捉鬼”。
马玉林经过足迹分析,判断有两只“鬼”,身高都是1.7米左右,年龄在23至25岁之间,两“鬼”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异,因此他断定是兄弟俩作案。
警方据此暗中侦查,最后成功将“二鬼”揪出,原来罪犯是一对外籍混血儿兄弟。
再比如1973年春,河南安阳铁矿银行分理处发生特大抢劫杀人案,警方动用400余侦查人员,马玉林也受邀参与调查。
他很快就从为数众多的鞋印中,找到两枚属于嫌疑人的鞋印,一枚判定是“回力”胶鞋留下,一枚是布鞋底。
马玉林进一步断定,穿“回力”胶鞋的嫌疑人,年龄约21岁左右,身高1.67米,鞋印前端边缘不实,形成重叠,由此断定此人是“小脚穿大鞋”。
通过这枚鞋印,马玉林一直追踪到了位于案发现场南的一个生产队,成功锁定两个嫌疑犯。事后验证,穿“回力”胶鞋的罪犯鞋子是借的。
诸如以上的种种疑难杂案,马玉林参与得太多了。在那个完全没有刑侦仪器的年代,马玉林靠着他的独门绝技,从一个放羊老头,跻身顶尖刑侦专家,他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至今无人能超越。
他的绝技后被编辑成步法追踪的教材,供警局刑侦人员学习。90年代拍摄的电视剧《神眼马玉林》,便是改编自马玉林的故事。
1981年1月23日,75岁的马玉林永远闭上了他的神眼。非常可惜,由于马玉林的寻踪觅迹本领太过于神奇,即便留下了一些书籍教材,马老的独门绝技,也没人能学会了。
看完马玉林的事迹,我只想说这才是真正的民间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