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流动、开放、包容 ——《个人形成论》

书海遨游 No.18122

自由、流动、开放、包容

——《个人形成论》

推荐程度:****

(喜欢把“人本”挂在嘴上的朋友们都应该来看看)

原书阅读:807分钟

本文字数:2,969

本文阅读:9分钟

自认为一直走在“人本”治疗的道路上,也应该来看看祖师爷的书了。一本罗杰斯的论文集展现了他最本真的想法和思路。

放在50多年前的社会大环境中,“人本”还是一个被诟病歧视的概念,也能从字里行间看到一些罗杰斯的无奈。但从那么多有效的案例出发,以及对于自己和“人”的思考,罗杰斯的确开创了一个完全新的领域。而且还看到详尽的实验法研究和数理统计,作证了人本的信度和效度。

其实就算放到今天,也依旧有很多反对“人本”的学者,乃至更多的是打着“人本”的旗号依旧做着不“人本”的事情。我会感觉很多人都是望文生义的去理解“人本主义”,以及“以人为本”。我能感觉到的是,很多人虽然在助人也只是“以自己为本”而已。

如果不喜欢“人本”的朋友,也许就不用看这本书了,看了也不会影响你的。只是那些喜欢把“人本”挂在嘴上的朋友们,也许这本书更适合你们,来了解了解到底什么才是“人本”。

坦率的说,不知道是因为翻译的原因还是本来风格就是这样,仅仅从文字角度去理解罗杰斯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或者可以说成逻辑不是很清晰,描述的也不是很明确。也许这也是本着完全接纳包容的态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如果说罗杰斯是一个哲学家,我觉得一点都不过分。

我会有一个理解是“人本”在做的是在完全接纳之后产生的新环境对于案主的创造性改变。或者说任何的不接纳都会引发一个既有的习惯反应,持续在旧经验的氛围中是无法产生新的经验或者资源。我可以看到的是现在很多沟通乃至咨询过程无非就是用二个人的旧经验去影响或者帮助一个人解决一个单凭自己的旧经验无法解决的问题。

一潭死水无论怎么搅,还是那点水。

或者按照罗杰斯的话去说,他在帮助案主做的总体改变是:

当事人有意识的接受性的向着成为本质上和实际上真实存在的过程转变。他逐渐远离那个虚假的存在样式,远离成为一个人格面具。他没有不安全感或装腔作势的防御性,在自己的真实存在之外无所增加。他没有内疚感或自我贬低感,在他的真实存在之外无所减少。他日益听从自己的生理存在和情感存在最深处的声音,并且发现自己带着更大的准确性和深度,越来越愿意成为他最真实的自我,一个当事人在晤谈中开始认识到它采取的变化导向,满腹怀疑和惊奇的问自己:'你的意思是说,如果我真的成为我想要成为的样子,那是完全可以的?'他自己更深层的体验以及许多别的当事人的深层体验,趋向于肯定的回答。如果当事人能够自由的朝向任何一个可能的方向变化,那么成为他的真实的自我,似乎就是他最向往的生活道路。这不仅仅是一种理性的价值选择,而且似乎是对当事人通过探究、尝试不确定的行为来探索未来生存之道的最好描述。

其实这一切都是基于罗杰斯的一个基本假设,或者说所有的研究和实例都是在证明这个假设:

“如果我能主动创造这样一种关系:

表达一种对我的真实体验的真诚与透明;

表达我对于他人的热情接纳以及他的独立个性的欣赏;

表达我如同他自己一样感知他的世界的一种敏锐能力;

那么,关系中的对方将会:

体验并理解他自身中先前被压抑的东西;

发现他自己变得更完整,更有效地发挥技能;

变得更像那个他希望成为的个人;

具有更好的自我导向,更为自信;

变得更具有个人特性,更加独特,更会自我表达;

更善解人意,更能接纳别人;

能够更自如轻松地处理生活的问题。”

如果把这个前提假设再简化一下,则成为罗杰斯“人本”治疗的核心五个条件:

1、面对一个问题

2、真诚透明

3、无条件积极关注

4、共情理解

5、当事人应能体验到或感受到治疗的真诚透明、接纳与理解。

其实具体如何去做“人本”,罗杰斯并没有说,甚至没有关于“术”的表诉。也许是因为这本身都是一个弹性非常大的空间,关键还是在于理解“人本”的精髓,或者我觉得罗杰斯用八个字最好的代表了这个精髓:自由、流动、开放、包容

对我个人来说,这本书最大的两个收获在于,一、如何看待科学,二、如何看待自己。

首先是对于科学的思考。“要人还是要科学?”这是其中一篇论文的题目。这个问题真的很深刻,也许这就是“人本”最大的挑战,或者说成是“体验论者”和“科学论者”的口水仗。

可以看到的是罗杰斯也不是极端的反科学,相反提出了创造性阶段,现实检验,研究的发现的三个阶段,或者从经验出发避免了非黑即白的模式,这个思考本身也是一种“人本”。

不过最让我感触的是在提倡要“把TA看成一个人,而不是客体”。于是想到刚来到这个世界的露露和娜娜,就算我们不去讨论伦理的部分,单单从科学的角度,在科学的世界里,人还是一个人吗?

所以我会认为,如果只是要说服其他人,或者是让过程更清晰,结果更量化,控制感更强,以这样的思路去做心理咨询,那坐在你面前的案主又是一个怎么的存在。

想到阿德老师说的一句话,人还是要做人的事。自己先要是一个人,同时案主也要是一个人,这才是心理咨询。

可以看到的是罗杰斯也做了很多科学性的论证,包括证明了很重要的两个结论,“心理治疗引起的人格和行为的变化,可以并且已经获得了适于某一种治疗取向的、符合严格的科学研究一般规则的客观根据。”同时“几乎与人格变化或者心理治疗过程有关的任何一种理论构想,现在都可以通过研究加以检验。”

其实“用科学的逻辑和方法接近治疗的复杂现象,目的是努力达到对现象的理解。”科学和人本可以并不对立的,或者说“脱离了我们所希望实现的个人价值的选择,科学本身就无法存在。”

还有一点很触动的是对于斯金纳代表的行为学派的评价,其实也是一样的逻辑和视角,“人这种动物不可能对自己持有一种客观的态度,因而不可能有真正的行为科学。”

当然如果要说清楚或者做这类研究的话,也许对于研究方法包括数理统计的知识需要捡起来重新温故知新了。

其次是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对自己的认知。首先是对于精神分析的看法,“移情或反向移情现象,具有典型的单向性质,而且不适合具体情境的真实性。”“远离自我防御,向着对经验的开放而转变的过程。”我会看成这是对于精分更全面的思考。

当手里拿着榔头的时候,那你眼里就只有钉子。所谓的自我防御存在与否,也许可以和治疗本身脱离开来。“如果一个人被接纳,被充分接纳,并且在接纳中没有评判,只有同理心和共情理解,那么这个人就能够认真的对待自己,就能够逐渐产生放弃自我防御和面对真实自我的勇气。”

有一个非常精彩的点是,“完全没有必要再使用’成功’和’失败'这两个根本没有科学用途的数据作为研究治疗的标准。”就好像现在我已经没有要“治愈”案主的企图心。回到罗杰斯说的,“我的目标是创造一种自由的氛围,使他能够朝着他所向往的任何一个方向去思考、感受、生存。”

作为一名咨询师,你要相信的案主自己,包括“人格的内核就是有机体自身,而有机体在本性上是自我保存的,社会性的。”而且“美好生活是人类机体具有内在自由时所自觉选择的一种变化过程的独特取向,而这个取向的一般性质显然有着某种普遍性。”

其实我们能做的也只是,“在你表明你自己的看法之前,你非常有必要去真正获得另外一个说话者的参照框架--对他的想法和感受理解得非常充分,以至于能够替他此做一个总结。”

我们唯一的目标也只有,“解放他人,让他人以自己的方式自由的成长,是你的最大满足。”

足矣!

虽然在心理圈里混迹的时间不久,但已经见过太多的咨询师用自己认为的“好”去对待案主,其实中间更多的只是治疗师自己的想要。如果真的想做“人本”还是要回到罗杰斯所倡导的这一理念上来。

“一个富有人情味、热心、真诚的治疗师,全心全意地关注、理解与他对话的当事人此时此刻的感受,才能称得上是最有效的治疗师。”

2018-12-19

卡尔·罗杰斯 / Carl Ransom Rogers

“每日糊图”:

每天发一张自己拍的照片和一段原创的文字,和你分享着生活和心情。

“书海遨游”:

每看一本书都会感慨几句,以此分享给大家,和大家一起讨论,引发更多的共鸣。

“每月一片”:

每月挑选一部当月最喜欢电影,做些感想和评价,推荐给大家。

大家可以在公众号的菜单中找到更多更详细的信息,如有任何问题,也欢迎大家随时留言反馈。

伴你一起

浸在消逝的时光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