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瓶经验演讲稿
生态瓶经验演讲稿
1.生态瓶的概念
一个生态系统能否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是衡量这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它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和非生物因素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自然生态系统几乎都属于开放式生态系统,只有人工建立的完全封闭的生态系统才属于封闭式系统,不与外界进行物质的交换,但允许阳光的透入和热能的散失。本实验所建立的微型生态系统──生态瓶即属于封闭式系统。
将少量的植物、以这些植物为食的动物及适量的以腐烂有机质为食的生物(微小动物和微生物)与某些其他非生物物质一起放入一个广口瓶中,密封后便形成一个人工模拟的微型生态系统──生态瓶。
2.制作过程及步骤
详见PPT
3.制作过程遇到的困难和经验
第一天当我们把鱼放进生态瓶的时候,鱼第二天就死了,这也让我们小组的人都觉得很奇怪,第一天生态瓶的水质很好,鱼为什么这么容易死去呢?其实是鱼不能适应新的环境造成的,大多数鱼都对水温的突然变化十分敏感,鱼被突然换到不同水温的水中后,自然容易死去。因此,将鱼放进生态瓶也是有讲究的。你可以在原来鱼所在的水缸中放进一个塑料袋,将鱼转移到这个塑料袋中,然后连水连鱼一起转移到生态瓶中。在做生态瓶的过程中,有时候我们会纠结生态瓶中要放几条鱼,一个生态瓶中的鱼其实是跟生态瓶中水的体积及鱼在水中可获取的氧气量有关的;还有一个判别生态瓶中鱼是否太多的方法就是注意是否有鱼浮在水面不断“喘气”,果有这个现象发生,表明水中没有足够的溶解氧,要么是水质出问题了,要么就是放入的鱼太多了。
4.生态瓶的观察
2016年2月15日,天气晴
小鱼和水藻相处得非常融洽,这些螺蛳生下了好多小螺蛳数了数一共有四个,它们依次排开,浮在水面上,还有两颗大螺蛳紧紧地粘在了一起,一颗小螺蛳挤在两颗大螺蛳的中间。我又仔细凑过去一看,看上去懒洋洋一动也不动的螺蛳竟然在一点一点缓慢地移动着,触角越伸越长,越来越长,壳也不时地跟着触角舞动着,渐渐地,渐渐地只见螺蛳的吸盘也舒展了开来。下午3点,我又发现瓶子里的小螺蛳原来是漂在水面上的,现在吸在了瓶子上,还长出了触角,小螺蛳的壳就像大米似的。我再看了看土壤里还有没有什么“新玩意”,我看见了土壤里还有几颗雨花石,一共有2颗,一颗是红色的有灰色条纹,第二颗是透明呈乳白色,像刚从奶牛身上挤下的鲜奶似的。再来观察观察那带有清香,颜色翠绿的海藻,我发现海藻的叶子有一两根在一颗螺蛳的头上,还有一根在另一颗小螺蛳的头上。
2016年3月15日,天气晴
随着时间的变化,生态瓶相比之前更加丰富了,水藻长大了。前几天还是小水藻今天就长到了7厘米高。但是小鱼还没长大。中午,我又像往常一样,蹲在生态瓶前观察小鱼。只见小鱼不是那么生龙活虎了,它们一边悠闲的吐着泡泡,一边慢腾腾的游着,在水藻上面吸来吸去,好像在吃水藻,它把水藻表面上的一些微小的,白色的微生物吸进嘴里,然后吐了几个泡泡,围着水藻转了几圈,把一些细沙含在嘴里,又吐出来。我用手指轻轻的点了一下生态瓶,小鱼们像接到警报一样,马上快速地绕着瓶子游动了两三秒,然后又渐渐慢了下来。
2016年4月1日,天气阴
一段时间没观察了,当我到阳台时 ,一股臭气扑鼻而来,不过幸运的是,生态瓶里水草依旧美丽,小鱼依旧活泼可爱!小鱼儿在叶子底下畅游着,时而吹起泡泡,时而露出水面,这几天它们都长胖了呢。鱼少了2条,我在生态瓶里寻找着它们,在水草下发现了它们的尸体,我赶紧把它们捞出来,以免影响水质。然后我重新换了水,等待着下一次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