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特港、尼姆
塞特港(法语:Sète)是位于法国南部的一个市镇,属朗格多克·鲁西永大区的埃罗省。塞特港是一座临地中海的度假地。这里的美食也颇为知名。塞特港也是许多艺术家的故乡。直到1681年米迪运河修好之前,塞特港都是座小渔村。在19世纪修建了港口。塞特港每年有300天以上都是晴天。
这里是保罗·瓦勒里、让·维拉尔、乔治·布拉桑、格雷戈里·皮耶罗等艺术家的故乡。
相对于法国南部的马赛等一些大港,赛特显小了很多。但是过去这里可是法国南部重要的水路交通枢纽之一。因为赛特港就建在南方的Midi运河的入海口处,从海上来的船只可以直接顺运河而上,进入到法国的内陆。现在,由于船只的吨位越来越大和其他运输方式的不断发展,运河不再是主要的运输途径,这座古老的港口也不再像往日一样繁华。但是繁华过后的宁静确是依然美丽,昔日的闹事也成了世外的桃源。
和法国南部其他城市那种无处不在的优雅的腔调不同,赛特看上去更随意和自然,有点意大利南部城市的味道。老街区内,河道纵横,小巷狭窄,房屋被鲜花点缀。
运河两岸是赛特最热闹的地方,街上商店毗连,水中游艇联排,渔船穿梭,虽然我们在离这里不远的摩纳哥海湾看到过更多的游艇云集,但是像这样渔船和游艇同存一片水域的景象,还是很有意思,生活原本就该这样,不必矫揉造作拗时尚。很多法国其他城市的人喜欢开着游艇到这里度周末,沿着运河,或者沿着海岸线。
我个人认为,这里是一个比较神秘的地方。这里几乎见不到亚洲人的面孔,好像是法国人的自家小院,专门留着独享的花园。从旅游信息、网络、攻略等方面都难以得到关于赛特港的介绍。这里和我的家乡青岛有点相似,游人来此的目的之一,就是吃海鲜。运河的两岸有许多的海鲜店,很是诱人。
到了这里,首先要品尝的自然是十分新鲜的牡蛎了:轻轻掰开,挤几滴柠檬汁,贪婪一嘬,口舌之间留下的便是那柔软细嫩鲜美无比的欢乐了。
赛特城区的空气中飘荡着咸咸的海味,让人想到青岛的鱼码头。和过去的青岛一样,这里也是从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城市,码头就在市中心,傍晚时分,渔船纷纷从地中海归来,涌向码头附近的海鲜市场。
在赛特,最好的游览方式就是不紧不慢地逛街。那些窄窄的巷子,和意大利南部城市的街道风格极为相似。老街区内,河道纵横交错,河上的小桥数不胜数。恍然间,竟会以为置身水城威尼斯。赛特的居民热情好客,笑着和游客打招呼,让人有见到老朋友的亲切感。虽然这边风景独好,但是多年来,小城一直在寂寞中静静伸展,所以才会有保罗·瓦莱里(PaulValery)和乔治·布哈桑(GeorgesBrassens)这样的诗人在此生活。小城本身就是一首淡淡的诗。这里也是一个兼容了国外多种文化的城市,特别是意大利人的文化,带来了非常秀丽多姿的气氛。
赛特的房屋都漆着阳光的颜色,渔船往来的港湾里飘荡着各种香气。这在法国地中海沿岸的城市中,以可以说是独此一城。
有很多人在运河里玩划船
圣·克莱尔山高183米,站在山上就可以俯瞰赛特城市和港口的景观全貌。
其他
在离赛特不远的公路边拍的
尼姆(Nimes)是法国南部城市,加尔省的省会,并是此省的最大城市。位于罗纳河以西。人口14万(2008)。公元前一世纪已为繁荣城镇。十六世纪时是基督教加尔文宗的重要流行地之一。葡萄酒、蔬菜和水果贸易中心。有纺织(针织)、食品、机械、制革等工业。交通中心。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建于公元二世纪初可容纳数万人的圆形竞技场;高30多米的八角形塔;曾供应城市用水的古水渠桥等。如今拥有2000多年悠久的历史的尼姆,还是一座能够令人同时体味出历史与未来的优美城市。
这个城市的主要看点是古罗马竞技场,它是尼姆的主要罗马古迹之一,是当前世界保存得最完整的古罗马竞技场,也是世界上现存400座罗马竞技场中最大的20座之一。公元前49年时,马赛沦陷,尼姆城沦为罗马帝国的殖民地,当时社会经济非常繁华,因此今天在尼姆的街头,还可以看到许多古罗马时代的建筑物。竞技场建于公元2世纪初,当时以奥古斯都大帝命名为 Clonia Augusta Nemausus。罗马竞技场起源于猎人与野兽的争斗,后来更多的是角斗士之间的争斗,再演变为训练有素的角斗士们的争斗表演,如今进入现代生活,演变变成剧院和仪式表演。 这里的罗马竞技场虽然面积比不上罗马的竞技场,但保存情况非常好,每年4、7、8月,还常在竞技场举行斗牛。
竞技场呈椭圆型,整个场地东西长133米,南北长101米。高21米,气势雄伟而典雅,拥有24000个座位从外面可看到顶端的60道拱门,公元5世纪曾被歌德人当作军事要塞。坐在竞技场顶层可眺望整个尼姆市风光。竞技场旁边是自由广场,广场面积非常的大,与尼姆火车站遥遥相对。
我们围着这个竞技场,里里外外拍了不少照片。
看台下面
看台上面
登高远眺
环境人像
加尔桥建于公元1世纪的伟大工程堪称古代的一个奇迹,是罗马时代的高架渠桥。据传,当时每天从50公里外的水源处――于泽斯向尼姆供水2万立方米。乍一看来,这座高架渠桥呈水平形式,很难想像它是怎样使水流动的。其实,建筑技术堪称天才的罗马人,在设计时即已造好了坡度,水是由拱门的最上层流淌下来的。
四方形神殿位于古竞技场的后面,距竞技场约10分钟的路程。这是一座古旧的希腊罗马式神殿,神殿三面都是空地,令这座本身已经建筑得壮丽雄伟的殿堂更添一份气势。神殿的建筑特色是科林斯式的圆柱。这座建筑高约17米,深26米,建于公元前1世纪的奥古斯都大帝(Auguste)时代,它把罗马时期的神殿形式原原本本的保留了下来。神殿建成后曾作为市政府大楼和教堂,现在则为古代博物馆(Musee des Antigues)。这里最值得一看的有修复18世纪的泉边之庭园时发现的阿波罗大理石像、青铜的阿波罗头像以及1873年发掘时碎成103片的尼姆的维纳斯等。
关于神殿的油画
街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