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是……

誰最中國

从2014年开始,「誰最中國」便致力于“中国文化,当代表达”的触摸和探索。 历经7年,「誰最中國」希望通过向文化发问、向时代发问、向产业发问的方式,重新寻找中国文化的高级、灵性和密码,重构“文化、美学、设计”这一理论体系。
283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文字 |「誰最中國」
首圖 |「誰最中國」
部分來自網絡
前几日,一位同事做了些银耳莲子羹与我们分享。喝了一口觉得淡而无味,便问“是不是忘了放糖?”同事说,糖故意放得极少,一定要细细品尝,才能吃出银耳的清甜和莲子的清香。
果然,在慢慢咀嚼间,食材本身淡淡的清与甜充分释放出来,反而觉得比单一的甜腻滋味更让人回味。
忽然觉得这“淡”味,实是有些精妙的。
现在的我们,几乎已经对“淡”的东西形成了免疫:平日习惯了重口味带来的快感,淡味便约等于无味;习惯了推送的各种夺人眼球的新闻,那些淡然隽永的长卷便只好束之高阁;习惯了工作、情感的快速更迭,而对平淡生活的细枝末节少了很多体味的耐心……
“淡”字初见、初品,总觉是清汤寡水,将将要厌烦得甩出手去;但若肯拿出些时间仔细品赏,定会发现其间的层峦起伏,寓含着无限的兴味。
于是“淡”字,似也成为了一把钥匙,将我们从质感粗糙的生活表层中解救出来,进入到内在的丰富里……
《说文解字》中对淡的解释是:薄味也。醲之反也。
淡,与浓相对,与咸相对,是淡味,亦是本然朴素之味。
宋代林洪的《山家清供》中,有这样一件故事:有一回春天,林洪去拜访赵莼湖,另一位朋友茂行泽也在。三人一边论诗一边喝酒,到晚上突然觉得肚子饿了。赵莼湖说有镜湖的莼菜,茅行泽说有稽山的竹笋,三人便叫厨子做了一道羹汤,因为笋似玉,莼似带,而取了“玉带羹”的名字,吃得津津有味。
相比山珍海味的盛宴,这碗“玉带羹”的滋味自然是十分寡淡的,却因为其中饱含着一番雅趣,吃起来也觉得美味可口。
想起日本作家水上勉写的一本书:《今天吃什么呢?去地里看看》。其中最让人感动的,便是他对待每一样食物、每一餐菜饭的心意。
比如给小芋头去皮时,是将小芋头放进水桶中,用一根木棍搅拌,让小芋头相互碰撞去掉皮,这样就可以避免造成浪费。“对待食物,须恭敬对待,珍惜它努力生长的每个部分啊。”
比如寒天时做一道豆腐汤,需要现将冻豆腐放在水中泡软,轻轻地挤出水分,小心翼翼地保持住豆腐的原形,再放进加入了酱油、料酒、砂糖的海带汤汁里,开起小火。“煮高野豆腐的窍门在于耐心,不能着急,咕嘟咕嘟地慢慢煮。”
水上勉说,“对于粗陋的饮食,也不可以怠慢轻忽,应该努力使其变的雅致”。于是,每一样食材,都要找到最佳的烹饪方式,“拼盘、凉拌、切碎、团紧、油炸、煮、烤、加醋、加酱油、加砂糖、加盐,如同化学实验,采取各种方法反复尝试,终于制作出各种各样的美味珍馐,逐渐掌握大自然与味道的相合性。”
可见,“淡”之至味,实是有着举重若轻的功夫在里面的。
同舌尖的滋味一样,“淡”所包含的美学意蕴也是耐人咂摸的。
《庄子·应帝王》中有言,“汝遊心於淡,合气於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焉”。郭象对“淡”的解释是:“其任性而无所饰焉则淡矣”。
淡,是素朴,是清简,是去掉矫饰的成分,回归自然而然的本性,是洗尽铅华,归于平淡,是大巧若拙,宛自天开。
如弘一大师的书法。修佛后,他彻底舍弃半世繁华,书法也由原来的张扬雄浑,逐步转变为淡然拙朴,继而进入舍弃诸法,随心运笔的境界。
如他所说,“朽人于写字时,竭力配置调和全纸面之形状,于常人所注意之字画、 笔法、笔力、结构、神韵,乃至某碑某帖某派,皆一致摒除,决不用心揣摩,故朽人所写之字,作一图案观之则可矣。”
因为舍弃了诸般笔法技巧,他晚年的字呈现出一派天然拙朴、平和恬静的气质,似淡之极,却更见字中真意,字即是法,法即是字,圆融合一,于是,“见我字,如见佛法。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也有这样的一种淡味。
譬如他写闹市闲民那一段,“他平平静静,没有大喜大忧,没有烦恼,无欲望亦无追求,天然恬淡,每天只是吃抻条面、拨鱼儿,抱膝闲看,带着笑意,用孩子一样天真的眼睛。这是一个活庄子。”
这般文字不事雕琢,质朴中带着天真的诗性,读来却觉得那人活生生的,就像在自己眼前一样。
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发表在80年代以后,那时他已经60多岁,经历与情感都经过了相当深厚的积淀,文字中的感伤与火气也已除尽,只剩下一汪清水一般的平淡,却又蕴藉着动人的波光。
“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可见,淡处绝非死寂与枯槁,而是“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去掉刻意的表现与修饰,反而彰显出了内在的生命力量。
庄子说,“不与物交,淡之至也” 。
取悦感官的东西总是难以持久,相比之下,“淡”摒弃了形而下的物欲追求,其洁净、素朴、丰盛,更来自于形而上的精神力量,因而也更加隽永,更加耐人寻味。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既是美学的修炼,也是生活的修行。
弘一法师的好友夏丏尊曾纪录了一段两人相交往事,有一次,他邀请弘一法师在一间旅馆小住,见他拿出破旧的手巾,仍珍重地说和新的也差不多;吃到简单的莱菔、白菜之类,也觉得十分欢喜。
“在他,世间竟没有不好的东西,一切都好,小旅馆好,统舱好,挂褡好,粉破的席子好,破旧的手巾好,白菜好,莱菔好,咸苦的蔬菜好,跑路好,什么都有味,什么都了不得。”
因为精神世界已经足够丰盛,便不再需要外物的装裱与加持,反而从最简单的物中,能体会到大的欢喜。
曾听一位空间设计师分享过他的经历:最开始做设计的时候,总是害怕别人看不出,于是在视觉表现上用力过度,哗众取宠;慢慢地,却更喜欢把设计隐藏起来,让空间看起来素淡自然,好像没有做过什么设计一样。
前者虽然让人一眼惊艳,却禁不起长久的喜欢;后者虽素朴,却能让居住者内心安静下来,愿意长久地待在里面。
淡,亦近于虚空,因为不落形迹,一个更丰富的精神世界就在这里生长出来。
年少时,总喜欢绚丽的、浓郁的,年龄越长,却越能体味淡处的美:从朴素的生活中发现妙趣,从简淡的画中看到灵气往来,也从平实的文字中读出人生况味。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跨过山和大海,生命渐渐走向寂静深远处,深远处亦更丰富……
编辑 | 柚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