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学活用P.E.T.之环境调整

『写在前面的话』

P.E.T.里有两个著名的原则:不一致原则和问题归属原则。

不一致原则释放了我们很多的担忧,父母的教育可以不一致,父母自身的状态可以不一致。这取决于我们、孩子及环境在当时的相互关联和各自的状态。这也是正念的力量。

问题归属原则明确地指出了谁的问题谁负责。

除此之外,这两个原则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

『正文』

“你永远不要有企图改变别人的念头!

大师的话一针见血。而我们明知如此,却仍执迷不悟。我们习惯性地发现身边人的问题,并热心指出,谁知“为你好”却换来冷眼相对。这是问题归属原则的要害。

到底是谁出了问题?

是对方发现不到自己的问题吗?是我们的方式方法出了问题了吗?还是我们不该拉一把吗?最后,一个人的困惑变成了两个人的困惑,两个人的困惑变成了两个人的矛盾。

这里,我想到一个关于与婴幼儿安全有关的例子。

孩子小时,喜欢爬上爬下,去够,去拽他们能看到的一切他们想弄个究竟的东西,插线板、玻璃杯、剪刀。。。随便一个到他们手里,都有很大的风险。

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呢?打手或呵止,可能下次还会这样吧,孩子天生就喜欢探索啊。抱离,反复几次,可能有效吧。还有一个办法,直接将这些对于孩子来说危险的物品藏起来,放在孩子看不到、也够不到的地方就可以了。

看,一个简单的环境调整,就可以避免风险,也减少我们的纠结。

这对于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当我们陷于困境,变得焦虑、烦躁、暴怒,甚至迁怒于身边的人的时候,我们自己也是可以感觉到的,但就是有一种无力感把我们困在其中,不得解脱。

这时候,我们不妨试试改变环境。

不一致原则告诉我们,环境不同,我们可以有不一样的言行。比如心情好时,让孩子多看半个小时动画片又如何。这里说的是短期行为。那反过来,为了改变我们的长期行为,先不去干预我们的信念,而是去调整一下环境试试看。

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我们的行为和念头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我们曾经所困扰的情绪便会不送自走。

调整环境,调整的是什么?这个要看困扰背后的根源是什么。我们需要发掘的不仅仅是直接原因,更重要的是找到根本原因,既我们到底有什么样的需求没有被满足。

找到了原因,下一步才是真正难的。因为,为了满足未被满足的需求,所做的环境调整,可能会是一个全新的、颠覆的改变,甚至是破除的改变。只有我们做到了这样的改变,一切才有可能改变。好消息是,当我们计划这样的改变,并实施的时候,改变已经在悄然发生。

『写在后面的话』

改变一个人的长期状态是很难的。

我们很难从专业角度帮助对方由内向外发生改变。改变环境是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这个“劳”对我们来说很难,但值得尝试。

既然改变信念很难,试着去改变一下环境吧。

『题外话』

棉棉与水晶势不两立。水晶更像是与棉棉水火不容的二胎。

最近,棉棉在家,我便上班出门早些。即使这样,棉棉依然与我同步起床。早上起来,先要给她冲一勺她心爱的大奶。但当我开卧室门时,水晶便会冲进来,他可是憋了一个晚上了。而且,经过走廊时,我会顺便倒一些猫粮。

可就是这两件事情,棉棉都看在眼里,听在耳畔。她非常不愿意,便哭闹了几天。

我因要着急走,有时抱抱她,安慰一下;有时,就不得不关好门,并放弃补充猫粮。也有时,就任凭她哭一会儿,自己也会怒气冲冲。

昨天早上,我刚出卧室,棉棉又大哭起来。我想了想,先回到卧室,对她说,“你怕水晶夺走爸爸的爱吗?”棉棉看着我,立刻就不哭了。

今天早上,棉棉起来,和我吃了一些昨天剩下的蛋糕,没有在乎水晶在哪里。

— END —

*** 第一百零九篇原创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