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老师,并非那么美好!

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量已达183.30万人,且这个数字还会持续增长——进入高校工作,成为越来越多的硕博毕业生的就业目标。

对于高校教师这个群体,很有一种“围城”的意味:相当一部分人对这一角色趋之若鹜,而高校教师群体本身则“痛并不快乐着”。作为一名在高校工作的教师,对这一身份,我有两点感悟。

科研、教学压力并不小

在我国,原985高校和211高校一共一百多所,现在的双一流评价体系基本延续了原985和211名单,并有所增添。双一流高校名单的动态机制使得绝大部分高校必须保持持续的、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而想进入双一流名单的高校,则更为努力。这种压力必然传导到教师身上,形成较为严格的学术成果要求。此外,诸多高校实行的“非升即走”制度,也成为很多青年教师不得不“拼命”的重要因素。

相较于一流高校,一些水平和层次较低的普通高校,行政氛围浓、科研平台低等问题比较突出。教师虽然面临的科研压力较小,但教学任务一般较为沉重,尤其新入职的青年教师,一般刚入职就要担负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且有极大可能面临“所学非所教”的情况——讲授自己不熟悉的课程,授课压力极大。有部分青年教师曾抱怨,刚入职每学期要上200到300学时的课程,基本每天都是在上课。同时,还要经常性的被“拉壮丁”,从事许多行政工作。而科研平台较低,则导致发表学术论文、申请到国家级项目或荣获省级以上人才称号,要遭遇到困难,学术生涯发展困难极大,尤其难以顺利融入学术共同体。

因此,对于博士生而言,并非进入普通高校就很轻松,部分普通院校的相对压力并不低于一流高校。

时间并不自由宽裕

时间自由、寒暑假是对高校教师的普遍认知。实际上,高校教师的时间自由只是相对而言,大部分教学科研一线教师,在非教学时间之外的时间,确实可以自由安排。但现实情况往往是,大部分教师的非教学时间,或者在从事科研工作,做实验、写论文,或者在开会、在备课。而寒暑假,则成了大部分老师的“黄金时间”——集中时间撰写课题申报书、写论文。

并不是象牙塔

如果你觉得大学是象牙塔,人际关系简单,所以要当高校教师,... ...

因此,对于想进入高校工作的硕士博士们,还是要谨慎考虑!

⚪来源:作者投稿;作者:小吕大师兄。

⚪社科学术圈编辑整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