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创业吗?挣钱的那种 I 0407

创业怎么样?

很多人日思夜想。

梦想着创业的人,一般都是三种情况。

1、不想上班受约束;2、想挣更多钱;3、有很远大的理想。

但真正投身其中的大部分人,往往都会发出一个无尽的感叹:

真还不如回去上班。

这是创业的世界,欢迎你的到来。

对于绝大数女生来讲,此生开个属于自己的小店,可能就是创业的雏形;

而对于绝大数男士来说,进入IPO流程,踏入纳斯达克的敲钟小舞台,可能是创业的梦想。

男男女女,都在这条创业领域里,拥有着大量的粉红之梦。

可盐,可甜。

而真正的创业呢?

进入到具体实操的执行环节,创业,其实成为了“做生意”。

做生意和创业还是有很多意识流区别的。

做生意一般是不受待见的臭奸商,一身资本主义的铜臭味;而创业不一样,往往背后有情怀,有梦想,自动优化且高人一等。

因为这样的固有意识形态,往往会对人的行为操作有影响。

比如,有些时候,明明一个业务不挣钱,但是多被商业构想摆谈几句,多被几个愤慨的鸡血故事注射几次,不挣钱的业务关系也可能发生,美其名曰:

这是创业者的梦想

多少普通人,拿着自己的真金白银,或许还有卖房贷款的风险资金,赌着“情怀”二字,恰恰忘记了,创业的第一步,是活下来,是最基础的生存。

和上班无异,创业也是修炼场,需要交学费,需要从小白开始做起。

俗称:从0到1。

所以想进入创业这个行当的人,第一要考虑的,就是比上班更痛苦的状态来临了,如果没有做好准备,还是早早退场比较好,而如果已经思索地清楚明白,想有个更高的自我实现,恭喜自己,创业的精神倒是齐活了。

如果说之前的创业市场是资本催化的情绪产物,那未来的创业市场,则更多的是理智。

它是怎么一个形态呢?今天瞎J8说一通。

1、轻量化,轻资产投入

过去几年的创业圈,大家很喜欢一些豪言壮语。

比如:我想搞一个平台,我想做一个什么模式,我想复制一个TB……诸如此类。

现在,需要理智了。

BAT企业已经形成了稳固的江山(不知道BAT的自己百度吧),所谓干个平台颠覆个玩儿法类的思路,非大佬级别,是玩儿不转且死得快的。

聪明的做法,就是把自己的前期资产投入减轻,依靠着这些稳固的平台做寄生式成长。

比如,你是个新类别产品,在做之前,就考虑好要进入哪个平台(抖音?微信?淘宝?拼多多?……),遵守平台的规则,依赖平台的玩儿法获取最初期的流量,实现第一级的商业目标

把资产投入轻量化,目的就是足够地接受市场反馈,船小好调头,有问题可以修改优化。

现在物品繁多,已经多到爆炸的状态,想杀出条血路,意味着高昂的广告投入、流量竞价费用,或者无限上涨的房租,一旦投入市场失败,基本不可逆转。

轻量化之后,产品或者核心内容,有调整升级的时间,小步快跑,是一种优化且理智的方案。

2、便携式、云端办公的团队协作

对于普通人来说,创业喜欢有拥有感,掌控欲。

自建团队,好像是绕不开的环节。

建团队,是必须的,但需要分情况讨论。

以后的团队生产协作会在市场里分得更细,比如你不需要再招一个设计师,去一些平台发任务招募就能寻求到某些合作;对于部分行业低频的设计使用场景,自己养一个员工,会让你的成本高出3-4倍以上。

而真正的核心团队自建,最好留给最核心的竞争力。

这些竞争力是自己创业的关键。

比如关键的技术服务、核心的渠道拓展能力等;其他锦上添花的类目,最好都根据创业发展的周期来做考虑,有时候选择外包团队协作可能效率高于自己。

3、现金流的业务

这是初创期里最重要的商务指标:拿到现金而不是什么可兑付的未来。

活下去,是首要目标,业务形态里,需要很强的现金流入账。

一次交易,一次入账。

不是什么看起来很美好的垫款,也不是把自己逼死的未来可期。

和我们发展的节奏相同,先保证了基础收入,能活下来,才有更多的力气说发展。

不然就是无止境的生存消耗。

4、被动式收入(管道收入)

之前有个很火的创富故事,据说未来会被写进学生课本。

两个小镇青年,守着一条河做生意,每天都提着水去镇上卖,但卖着卖着,两个青年就发生了变化。
一个青年停下来了,他开始去挖管道,把河引流到镇上;
另外个青年依旧在卖水,自己不能生病,雇的人也开始越来越贵。
有一天,挖管道的那个青年终于把水挖通了,一根自来水管就在村子中央,大家自己来接水,这个青年就只需要守着管道收钱就好了,另外那个提水到村的青年从此失业了。

这个故事是理想化设置,但是却直指一个问题:

创建被动收入的重要性。

在创业端,最需要的,就是要把自己的业务状态优化出一条被动收入的可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