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的正面和背面:看人不要只盯其缺点,更应看他真性情
原创白璧青钱2019-08-17 17:07:34
在朋友圈和一些鸡汤文里,经常有这样一段话:
发上等缘,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一直以为这段话,就是某个鸡汤写手随便写的,在一些逸闻中,甚至有说是晚清时期,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左宗棠所写。
毕竟左宗棠的才能,可不止于军事上。
提起左宗棠,人们会自然而然的拿其与曾国藩相比,二人是同时代的人,私交甚笃,又对清朝有大功劳,同列“湘军三杰”和“晚清四大名臣”之中。
拜近年来成功学所赐,曾国藩的名气可是远远大于左宗棠。因为相较于“三不朽”的曾国藩,左宗棠身上可是有太多缺点了:
心高气傲,脾气大,当面批评人不留情面,做人不厚道,对于曾经帮助自己的人不知道回报。
但是在《左宗棠的正面与背面》一书中,专门研究湖湘文化的当代学者徐志频,对左宗棠给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评价,左宗棠不仅治军治民,办洋务有术,做人也很地道,是一个有缺点的真君子。
因此,尽管左宗棠缺点明显,依旧能扶摇直上,对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成就自己的功名。
看一个人,不能只看他的缺点,还要看他的真性情,这样才能显出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关于左宗棠的军事成就,有太多的书去做了说明,这本书而是选取了一些切面来分析左宗棠的成功,比如选择、交友、修身、识才、用人、家风等方面。
人生大幸运:少年得遇良师
在看了关于左宗棠人生选择的部分中,我比较感慨,人生就是这样不可思议。
现在的职场教育很是强调人生的规划,不过,好像只有成功的人生才是规划,失败人的规划根本无从谈起。
人生在很多时候是充满随机性的,你某一天看到的某一本书,某个转角撞到的某个人,都可能对你的人生,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这种正面的影响,来的越早越好,比如少年得遇良师。
左宗棠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左宗棠出生在湖南湘阴一个耕读之家,十五岁丧母,十八岁丧父,办完丧事后,他把家里该分给他的土地,都让给了已故的大哥的儿子,然后双手空空的跑去长沙城南书院读书。
长沙城内有两大书院,分别是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前者是精英书院,需要有秀才资格,而且要付一定的学费才能入学,后者则是平民书院,读书成绩好甚至还有一些奖学金。
左宗棠就是靠着拼命读书挣的那点“奖学金”,勉强糊口,常常饥肠辘辘。
即便如此,左宗棠仍然爱书如命,有时候甚至饿肚子也要买书,其才学在慢慢积累。
不过这样艰难的时刻,在他拜访了贺长龄以后就得到改变。
贺长龄是长沙人,时任江苏布政使,当时因为母亲去世,在家丁忧,其学识经世致用,阅历开阔,人品敦厚。
贺长岭见到左宗棠有可塑之才后,大喜,经常对其敦敦教诲,两人亦师亦友,左宗棠才识不断增长。
一年后,因为朝廷着急用人,贺长龄守孝未满被夺情,官复原职。
眼看左宗棠又无人指点,贺长龄的弟弟贺熙龄,恰巧从京城辞去御史的官职,回到城南书院任教。
贺长岭又把左宗棠介绍给贺熙龄,作为他的学生。
这两个人,可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左宗棠的一生。
如果没有人及时教导,对于一个少丧双亲,性格偏激,倔强无依,又处于叛逆期的乡下少年,稍有不慎,很容易迫于世事压力,沦为乡野村夫的。
贺长岭、贺熙龄二人,对左宗棠在志气上进行鼓励,在学问上做引导,让年少的左宗棠不仅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大志向,还学到了经世致用的学问,彻底转变了一生的发展。
这固然因左宗棠本身有才气,运气也实在太重要了。
左宗棠的才华:多家杂糅,经世致用为重
市场上关于左宗棠的书籍,以讨论左宗棠的军事成就最多。
然而,左宗棠的才华,不仅是在军事上,在治民,以及对外待洋务方面,左宗棠也都很有成就和见地。
左宗棠本人的才华,以经世致用为标准,这在他读书的时候,就已经立下标准。
年少时的他,读书就以农学,水利,军事等书籍为要,比如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齐召的《水道提纲》。
他的两位老师又在这方面做了引导,更让左宗棠有所侧重。
所以左宗棠对于八股取士的科举,也不是很感冒,甚至是取反对的态度。
因为当时八股取的士,都只会纸上谈兵,夸夸其谈。做事还是要下面的小吏去做。
左宗棠本人的学问,也并没有因此就拘泥于此。
因为是耕读世家,他也精通儒学,这一点,就点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在跟他坐谈后,也不得不佩服左宗棠的经学造诣。
至于法家和道家,释家,也已经杂糅在左宗棠的学问里,这在治军和治民里多有体现。
左宗棠治军,先练气,练胆,然后再练战场技击之术。
在这个过程中,四书五经都被左宗棠拿来用,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而战,磨炼好士兵的素质和胆气。
他的治军之道,核心在于“养气”“养心”,这是比装备更重要的地方。
“练兵之要,首练心,次练胆,而力与技其下焉者也。”
用儒学治军,至于治民,左宗棠则更加体现了法家的铁腕,刚猛有力。
左宗棠认为,腐败和惰政是吏治毁坏的两大根源,要改变这个局面,必须直接对有这些毛病的人直接开刀,弊政除,然后才能利政出。
打仗靠气,为政靠刚,不管是王道,还是霸道,不管是法家,还是儒家,都已经被左宗棠杂糅为一体。
封建卫道士 VS 有缺点的真君子
在读这本书前,我也读了一些关于曾国藩的书籍,比如张宏杰的著作,对于曾国藩的军事成就,没有特别的疑问,好像湘军取胜,就是曾国藩的指挥若定。
然而在这本书里看到曾国藩与左宗棠的对比,湘军取胜的真相,好像并不全是曾国藩指挥若定的功能。
曾经写出《曾国藩》的唐浩明,在整理曾国藩的资料时发现,凡是曾国藩直接指挥的战役,都是失败,反而是他不直接指挥的战役,取胜的比较多。
在湘军体系里,起初左宗棠以湖南巡抚幕僚的身份,参与谋划,后期又独领楚军。
所以湘军的战绩里,有些战役不是左宗棠献策,就是左宗棠直接指挥取胜。
就连曾国藩要自杀的三次里,有两次是被左宗棠献策或指挥的战役所救。
看曾国藩打仗,只有湖南人的“霸蛮”,只知道打呆仗,无任何战术可言,他的长处反而是长袖善舞,黏合众人。
但二人的差别还不至于此,曾国藩是理学大师,可以说是一个封建道德的“卫道士”,其日记里在不断修身修德。
而左宗棠更像是一个缺点明显的君子,做事做人不拘谨,不遮掩,往往真性情流露。
封建道德卫道士VS有缺点的真君子,这就是曾左二人的对比。
曾国藩作为一代理学大师,对于“三不朽”这样的称呼很是执着,一生修身,不断的压抑人性,连男性正常的好色之心,都深以为耻。
可最后还是忍不住,在同治帝大丧之年还要纳妾,这还不够,晚年还要再纳一妾,被儿子反对才作罢。
所以,在曾国藩的日记里,常见他的自责之心,又常常越矩,很是纠结。
左宗棠就不一样,左宗棠这个人,缺点明显,就是心气高,说话太直接,不给人留情面。
这都是他自知的缺点,但他有意的用长避短,多发挥自己的长处用在功业上。
他真的忍不住了,要大骂某人,也是为了对方好。
比如曾国藩在江西湖口之战,败于石达开,要自杀,就是被左宗棠一封信骂醒的。
左宗棠深刻知道,人不可能是完人,所以在提携部下的时候,哪怕对方同样有缺点,也是一样的用人所长,而不会因为其缺点,就弃之不用。
左宗棠的手下因此也有不少成为督抚的封疆大吏。
也因为深知自己的这一点,左宗棠要比曾国藩活的洒脱的多,也没有什么成圣的念头。
看人不要只盯其缺点,更应看他真性情。
对于后人而言,也许这样一个有缺点,真性情的人,才更为可近,而不是那些,被道德和学说,塑造的完美无缺,高高坐在神坛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