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名家黄煌:黄芪的经验方
《黄煌经方医案》:“防己黄芪汤体质”在老年妇女中很常见,其人体胖肤白,下半身特别松大,常浮肿、易出汗,易疲劳,易患骨质增生及腰膝关节疼痛,行走缓慢似鸭步。系更年期后神经内分泌紊乱,与遗传因素、肥美饮食、年长衰老、滥用药物等有关。附:该体质状态先生通俗称为“浮肿易汗乏力膝痛综合征”。临床上还有一类防己黄芪汤体质者,表现为“浮肿易汗乏力膝痛综合征”以外,还有口渴明显、且大便常稀溏的。常伴有脂类代谢障碍,先生通俗称为“渴肿膝痛综合征”,以防己黄芪汤合方五苓散常获佳效。
01
医案系列:
“浮肿易汗乏力膝痛综合征”案
S女士,62岁。2011年12月12日初诊
形貌:矮胖形、浮肿貌,肤色黄白隐隐,眼袋较深,头发花白。身高156cm体重78 kg。
主诉:浮肿易汗、双膝疼痛伴乏力眠差13年。
病史:患者自49岁始,即1998年进入围绝经期开始出现出汗异常,盗汗严重时醒后发现两层棉被均湿透,白天亦出汗,运动、食后汗出如雨下,不动亦时时小汗出,汗色不黄、不粘。白天疲惫乏力,行走缓慢,哀叹“似乎连80岁老太都比不过”。腰部及以下有寒冷感,双膝关节疼痛,下肢浮肿。口不渴,胃纳佳,能食从不腹胀,自诉一直控制饮食怕多食而肥。大便偏软、矢气多。自49岁后体重增多二十余斤。睡眠差且易醒,诉“看电视时打瞌睡,上床睡觉却难入眠”。有高血压病10年,规则服用络活喜,血压控制平稳。
既往史:因胆石症而行胆切术,有腰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史。夏天有过“环形红斑”。
查体:腹大松软。两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舌质暗,苔薄白,脉沉。
处方:粉防己30g 生黄芪30g 白术30g生草5g干姜10g 红枣20g 生麻黄5g,10剂,每周服5剂停服2天。
2011年12月27日第二诊:
汗出明显减少、乏力减轻、夜眠好转。脚肿减退、双膝关节疼痛减轻、起立及行走变利索,下肢及腰冷同前。服用中药3剂后曾出现肠鸣矢气增加,一过性腹泻3次,第二天大便如常。守方加桂枝15g。15剂,每周服5剂停服2天。
2012年1月16日第三诊:
腰膝冷痛较前好转,夜间已无汗出,但白天汗仍多,下肢仍浮肿,下肢力气较前增,可爬楼梯,饥饿感减轻。守上方15剂,每周服3天停4天。
2012年3月5日第四诊:
仍出汗,怕冷及腿部冷痛好转,下肢无明显浮肿。小便顺畅、大便正常。处方:粉防己30g 白术30g 生甘草5g 泽泻60g 生黄芪30g 桂枝20 g 干姜10g 红枣20g,14剂,每周服5剂停服2天。
2012年4月2日第五诊:
白天仍出汗,夜间基本不出,腋下黄汗出多年,诉衣服色黄洗不净。走路时腿膝仍感沉着,欠灵巧,但疼痛已无。年后体重上升。处方:生黄芪60g 桂枝30g 肉桂10g 赤白芍各15g 米醋3匙共煎,每日一剂,14剂。并嘱:药后症减,每剂药服2天,若腹胀甚辄服药减半量。疗效判定:出汗好转,膝腿轻松。
2012年5月21日第六诊:
出汗已明显好转,诉“外出旅游时汗出仍偏多”。纳眠好、二便调,体重上升2kg。疲劳感减轻,走路时膝关节仍欠灵活。守上方续服14剂,每剂药服2天以巩固。
整理者按:
1、患者为防己黄芪汤体质,此类病症俗称为“浮肿易汗乏力膝痛综合征”。
2、本案患者诉及“看电视时打瞌睡,上床睡觉却难入眠”即白天犯困、夜难入眠,为胖壮之人加味麻黄的依据。
黄芪多用于脾肺气虚,中气下陷之证 黄芪味甘性温,主入脾、肺二经,具补中、益气、升阳之功,凡脾肺气虚,食少便溏,咳喘气促,倦怠乏力;或气不摄血,吐血嗽血,便血尿血。崩漏;或中气下陷,脱肛。子宫下垂等,均可选用黄芪。
平时体质虚弱,容易疲劳,常感乏力,往往是“气虚”的一种表现。贫血,则常属“气血不足”。
清朝绣宫内称其为“补气诸药之最”,民间也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意思是说经常用黄芪煎汤或用黄芪泡水代茶饮,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
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学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
因为身体虚弱,或者年纪大了的人,往往下肢有些水肿。如果属于“气虚”,也可以常服黄芪。有慢性肾病的人,也可能常有浮肿,中医治疗时,黄芪有时也是常用的中药。
而黄芪又甘温补气,气足则血旺,故又常与补血药当归同用,以补气生血,而气血双亏所致面黄气短,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等症。
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暗,都缺乏光泽。浮肿貌,目无光彩。肌肉松软,腹壁软弱无力,犹如棉花枕头,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肚脐深陷。黄煌称之为“黄芪腹”。
平时易于出汗,畏风,遇风冷易于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溏。易于浮肿,特别是足肿,手足易麻木。舌质淡胖,舌苔润。
02
医话系列:
防己黄芪汤五苓散与“渴肿膝痛综合征”
今天,M女士来转方。她告诉我,原来非常严重的口干口渴明显减轻,膝盖不再疼痛,下肢的浮肿也没有了。而且,体重一个月中减了2公斤。她是个知识型的退休干部,年过七旬,体态丰腴,肤色黄白,腹松软而大。今年夏天以来,她经常口渴,有时口舌粘在一起,眼睛也干涩,需要点人工眼泪。而且,腰膝疼痛,走路也困难。9月8日她来索方时,面部浮肿貌,有较大的眼袋。问她出汗否?她说,汗特别多。我的处方:生黄芪60克、粉防己30克、白术30克、生甘草5克、桂枝20克、茯苓20克、泽泻20克、猪苓20克。每天一剂。等症状缓解后可以每两天一剂。此方真灵,她说这方吃得非常舒服。
我开的方是防己黄芪汤与五苓散的合方。防己黄芪汤是古代治疗风湿病、风水病、水气病的专方,《金匮要略》的表述是“脉浮,身重,汗出恶风”,《外台秘要》的表述是“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其方证特征是身体困重,浮肿,以下肢为甚;多汗,恶风;关节痛,特别是膝关节肿痛。五苓散是古代治疗水逆病的专方。所谓水逆,就是口渴,入水即吐。此外,水逆病还往往伴有腹泻、头晕、心悸等症状。本案患者的口渴、浮肿、多汗、腰膝痛等,正好是两方证的结合体。方证相应,所以,症状很快缓解。
临床上,像M女士这种体质的中老年女性很多。皮肤白白的,人胖胖的,特别是下半身特别松大,经常浮肿、容易出汗,容易疲劳,经常口干渴、容易腰膝关节疼痛,走路常常受限。体检多有血脂偏高、骨质增生等。用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有效。要问这算什么病?我说:这叫“渴肿膝痛综合征”。不过是我说的,教科书没有收载。在我看来,该病的病因比较复杂,大致与遗传因素、饮食因素、加龄、滥用药物等有关。先天肥胖者、后天饮食过于肥甘鲜美者、或进入老年者多见。其病理基础是水代谢以及脂类代谢障碍。按传统的说法,此人体内有“水毒”。防己黄芪汤与五苓散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方。其临床效果有利尿、减肥、止汗、解困、止渴等。通常服用半月,症状减轻后可以隔日服用一两个月。平时要注意饮食营养的均衡,不要滥用抗生素,适度运动。
防己黄芪汤,为祛湿剂,具有益气祛风,健脾利水之功效。主治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汗出恶风,身重微肿,或肢节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等属风水、风湿而兼表虚证者。本方所治风水或风湿,乃因表虚卫气不固,风湿之邪伤于肌表,水湿郁于肌腠所致。风性开泄,表虚不固,营阴外泄则汗出,卫外不密故恶风;湿性重浊,水湿郁于肌腠,则身体重着,或微有浮肿;内湿郁于肌肉、筋骨,则肢节疼痛。舌淡苔白,脉浮为风邪在表之象。风湿在表,当从汗解,表气不足,则又不可单行解表除湿,只宜益气固表与祛风行水并施。方中以防己、黄芪共为君药,防己祛风行水,黄芪益气固表,兼可利水,两者相合,祛风除湿而不伤正,益气固表而不恋邪,使风湿俱去,表虚得固。臣以白术补气健脾祛湿,既助防己祛湿行水之功,又增黄芪益气固表之力。佐入姜、枣调和营卫。甘草和中,兼可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
03
经验参考:
仲景用本方主治“风水”、“风湿”。肾脏疾病有时可表现为“风水”,可使用本方。如岳美中治一40岁男患者,患慢性肾炎,多年不愈,下肢沉重,胫部浮肿,累及足跟痛,且汗出恶风、脉浮,舌质淡白,边有齿痕。尿蛋白(+++),红白细胞(+)。岳老投防已黄芪汤:防已18g,生黄芪24g,白术9g,炙甘草9g,生姜9g,大枣4枚(掰)。嘱其长期服用。患者连续服此方10个月,检查尿蛋白(+),又持续两个月,尿蛋白消失,一切症状痊愈(《岳美中医案集》,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
阮士军也曾用本方加味治疗一名肥胖患者,防己、黄芪俱用60g,另加去湿利水之药,治疗两个月,体重恢复至以前水平(北京中医杂志,1985;4:35)。本方主治条文中有“汗出”,狐臭即是腋下大汗腺分泌亢进所致,因此也可用本方治疗。如阮士军用本方原方(防己、黄芪各30g、白术15g、甘草6g、生姜9g、大枣20g)治疗12例狐臭,全部治愈,疗程最短2个月,最长6,5个月(贵阳中医学院学报)。日本的矢数道明也用此方治愈一名15年病程的狐臭患者,形体肥胖,肌肉松软,腋下汗出甚多,全身倦怠,服药后第二天即大量排尿,出汗小减少,症状随之逐渐消失(日本东洋医学会,11卷4号)。
使用本方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黄芪体质”的识别是关键。“黄芪体质”是指适用于黄芪类方的一种体质类型,以中老年人多见。特征如下: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暗,都缺乏光泽。外形呈浮肿貌,目无光彩。肌肉松软,腹部较膨满,但腹壁软弱无力,犹如棉花枕头,按之无抵抗感及痛胀感。腹肌萎缩而脂肪堆积,肚脐相对显得深凹,编者谓之“黄芪肚”。整个人就像一个盛水的皮囊。平时易于出汗,畏风,遇风冷易于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溏。易于浮肿,特别是足肿,手足易麻木。舌质淡胖,舌苔润。这种人即《金匮要略》所谓的“骨弱肌肤盛”的“尊容人”。营养过剩、缺乏体力运动往往是该体质形成的原因。
其二,与类似方作鉴别。本方与越婢汤都治疗“风水”,所主皆有浮肿、关节痛、多汗、尿量减少。区别在于:越婢汤适合麻黄体质者,体力比较充实,皮肤比较粗厚,看上去偏暗,平素少汗;防己黄芪汤适合黄芪体质者,体力比较低下,皮肤较细嫩,平素易出汗。越婢汤证病程较短,并有口渴、身热等热象,其浮肿往往是全身性的;防己黄芪汤证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多伴有畏风、疲劳感,浮肿多见于下肢。防己茯苓汤也主水气,与本方相比,少白术而重用茯苓,无生姜、大枣而有桂枝。所主为“四肢肿”、“四肢聂聂动”。本方所主水气侧重于下身,以身重汗出为主证。防己茯苓汤可看作防己黄芪汤和苓桂剂的合方,其镇静作用要强于本方。
其三,关于本方的剂量,日本医家丹波元简认为是后人改动,而《干金方》所载却是原方。当为:防己四两、甘草一两、白术三两、黄芪五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因此,本方单独应用时可用大剂量,加味或合方时,可用小剂量,许多临床报道中,黄芪和防己的用量都较大,均在60g以上,可参考使用。而甘草的剂量不宜过大,以3--6g为宜。另外本方的剂量也应参考患者的体重,大致上应与体重成正比。
其四、本方常加味或合方,如气喘者,加麻黄、杏仁。腹痛者加芍药。汗多伴口渴、身热者,加石膏。增加利水消肿的功效,常加茯苓、泽泻。恶寒、关节冷痛者加附子、细辛等。如本方证伴有易感冒、鼻塞时合玉屏风散。腰身疼痛,脉沉恶寒,无汗或汗出不畅时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口渴、尿量减少伴心悸、眩晕者合五苓散,同时呈现精神委靡,下肢肿甚者合真武汤等。临床可随证加减使用。
最后,还要注意其他方面问题。如方中防己的品种应采用防己科多年生藤本植物粉防己的根,此又称汉防己。服用本方后,往往小便量增大,可作为取效指标之一。
04
关于方病人思维模式的思考
方药本来就是治病的,寻找对病专方的思路本无可非议,但是,有的病人所患的疾病有很多种,许多基础性疾病慢性疾病集于一身,对病专方就不能解决问题了,这就需要辨别体质。 体质其实还是病,只不过是一大类病,是多种基础性疾病的聚合。所以,病与体本来没有特别的差异,体是放大了的病,或者说是变慢了的病。
临床上,如果诊断明确,疾病单一,或者来势急骤,一般从病切入比较合适,如果疾病丛杂,或诊断不明确,或病程绵绵无期,一般可以从体切入比较合适。 从病入手,容易抓住疾病的传变过程,容易见效;从体入手,容易抓住患病个体的差异性,比较安全。
中国古代固然在寻找对病方药,但限于疾病诊断分类的复杂和艰难,所以,更多地在辨体用方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现代的临床报道和实验研究资料,对研究方病结合提供了许多有用的信息。因此,要熟练地运用方病人的思路,必须中西古今皆收。方病人思路是个开放系统,是一条九省通衢的阳光大道。
方、病、人,三者都是实实在在的,极少歧义性,是开展实证医学研究的前提。 在推广经方过程中,方病人思路简易可操作,也特别适用于初学或经过现代医学思维熏陶的爱好者。倒是沉迷教科书而疏于临床者,在五脏病机的缠绕中,往往感到方证难辨,心中疑云团团。 因为讲“方病人”是以当下所见为依据,所谓的“有是证用是方”,是一种个体化差异寻求法,鲜活而实用;而从疾病分型脏腑病机入手,往往是胸中先有一成见,看当下时难免失真模糊。
为何要强调病与人的结合?可以说,没有一种疾病能脱离具体的人体而存在,也没有一个不生病的生命体。 教科书可以将一个病的发展过程说得非常清楚,实验室也可以将疾病的原因以及机理弄得明明白白,但是,一到临床,疾病却变得十分迷离复杂。 这就是临床的复杂性。强调病与人的结合,是应对复杂的临床现象时的一种思维方式。
一个经方,主治疾病谱越复杂,对体质的要求越严格;主治疾病谱越简单,那可以忽略体质的甄别。
05
黄煌经方三字经
医之学,方为本,仲景方,方之根;
读原文,要类比,抓主治,识方证;
仲景书,隐药证,细寻觅,可通神;
辨体质,望为首,脉与舌,反映人;
加与减,细分析,煎服法,意义深;
实验室,应利用,勤临床,是根本;
寻名师,得真传,多交流,经验增;
中医学,要继承,用经方,留住根。
千万别让所谓“科学”束缚了中医的发展。一起为中医呐喊加油助威!
外国人都开始学中医了,你还在等什么?
健康不是第一,而是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