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子: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读《论语》有感|随笔

星子:有朋自远方来 ——读《论语》有感|随笔

文/星子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他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影响较大的私授弟子的老师。虽然是第一位,无前人经验可借鉴,但并不妨碍他一开始就站在了教育山峰的顶端,具有高度成熟的教育理念,历史因此赋予了他教育家的身份。
孔子不仅具有丰厚的学养,高尚的品性,难能可贵的,他还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在教导弟子的过程中,将自己对社会、对政治、对人生、对文化的思考融入其中,体现出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光灿古今。
弟子子贡曾评价孔子说,“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意思是仲尼就像太阳和月亮,无法超越。其实,孔子何止于在弟子心中地位如此,在中国所有文人的心中,其地位也堪比日月。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关于教育的许多言论。闲暇中,我以静穆之心阅读《论语》,体味着一则则字句的言简意赅,感受着圣人思想智慧的光辉,心中对他的敬仰也与日俱增。其中有几则所表达的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思想相左,揭示了现代教育的缺憾,让我深受启发。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杨伯峻著作的《论语译注》将这则解释为:“后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的房子,便敬爱兄长,寡言少语,说则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的,就再去学习文献。”
关于“文”,《论语》中另有一则可借来帮助理解。“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文献”“文采”之意,与“质”的内在相对,偏指外在行为。如果将“学文”理解为“道德修养文化等体现在行为上”,那么“孝”、“剃”、“谨”、“信”、“爱众”、“亲仁”则是一个人的“质”,即一个人的根本。可见孔子重德!孔子自然是重视学习的,《论语》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但是在学什么,学习顺序方面,孔子主张一个人应该先学做人,后研习学问。
孔子所指的德,并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而是有其可以具体实施的内容。家庭中要尊敬父母,敬爱兄弟,由此延伸到社会中与他人友好和谐相处。在言行方面少说话讲诚信,孔子不喜欢花言巧语的人,他曾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推崇诚恳朴实,刚毅木讷之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所以认为一个人应该言语谨慎,认真做事。这些都是“仁”的思想的具体体现。当上述这些都做到了之后,再去学习知识文化技能,提升修养自我。
一个人唯有与自己的家人、身边熟悉的人和谐相处,才能将这份对长者的尊敬和对幼者的关爱推及他人,在社会上与他人愉快相处。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孔子看来,“君君臣臣”,亦似“父父子子”。相反,连对自己的亲人都无法做到感恩关爱,又怎么能指望他感恩关爱他人呢?
孝悌应该是道德的基础,也是“仁”的核心。道德具备了,人格端正了,再去学习文化,学习做事,文化与事情应该不会差在哪里去。传统文化中,历朝历代都将德才兼备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将德放在首位,或许是由孔子处发端,亦自有其道理所在。汉代在选拔人才方面实行“孝廉”制度,也同此理吧。
孔子的学生子夏很好地继承了老师的这一教育思想,却遭到了同学子游的批评。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游说,子夏的学生们,叫他们做做打扫,接待客人,应对进退的工作还可以,不过这只是末节罢了。学术基础却没有,怎么可以呢?
子游的话语与现代人的教育思想有几分契合,认为一个孩子,最重要的还是要在校学习成绩好。
子夏听到子游的话后,便道:“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子夏直接反驳了子游的观点,认为学术是有先后区别的,怎么可以如此歪曲呢?依照一定的次序而去传授,有始有终的,大概才是圣人吧。
子夏重视弟子们“洒扫应对进退”的教育,典型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理念思想。传统教育与道德人格教育相配合,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在最基本的事情上教导小孩子学做人,如早晚问候父母、端茶送饭、与人应答行礼、早起早睡等,重视孩子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重视孩子内在人格的培养。
周工古礼,孩子六岁入学,先学洒扫应对,八岁十岁再认字学知识。孩子先能打理自己的基本生活,才考虑学习文化做事情。十五岁成童,即成了大孩子,就可以跟他人学习手艺,二十岁成人举行加冠礼,开始参与家族事务,在家庭和社会上,就能独当一面,委以重任了。
那能否以此说明孔子轻视学问教育呢?孔子自己的学问修养就是最好的答案!我们在此也借用子夏的话来回答。子夏曾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对中国文化,对中国文人影响很大,几乎是大多数古代文人的人生规划指南。我们多听闻后一句,其实前句所说的才是要坚持一生的事情,即终身学习。
儒家强调在政务之余,不断学习,此处之“学”,当然不止道德修养,也包括学问。所以古代的官员,大多都会有自己的书房,一生不忘做学问做人,因而政治家又常常是文学家或诗人。清代的袁枚,官做得不大,只做了县令,但文化上的成绩却很大的,这便是“仕而优则学”。相比于现代的官员,有多少会一生静心于学术,在学问上有所建树呢?
孔子与子夏对弟子的教育与现代的教育理念有质的不同。现代教育迫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学习借鉴西方的职业教育,过多地考虑了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然而一路走来,却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中国青年网总裁郝向宏曾总结独生子女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四种心理文化趋势:对人不感激,对事不努力,对物不珍惜,对己不克制。独生子女的时代,从物质到精神,孩子从小享受着家人聚光灯式的关注与关爱,坐在了家庭金字塔的塔尖,然而用爱浇灌出来的幼苗却并未能健康茁壮成长!
有人将这种普遍现象归结为“时代病”,但若刨根究底,任何时代现象的形成根源应该在人。孟子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其实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当我们诧异抱怨不满孩子“时代病”的时候,不妨换个角度,来审视成人的我们。
孔子的教育思想无疑能给现代人莫大的启发,或许正是缺少了孝悌等德的教育,过分地抬高了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才形成了孩子冷漠、自私、不知感恩、不能关爱他人的心理。
当家里的第一碗饭不是端给祖父母的,而是端给孩子的,家里最好的物质不是给老人准备的,而是“小祖宗”专享的,“我是最重要的”意识便自然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甚至可能愈来愈繁茂。当我们反复地对孩子灌输“学习是最重要的,其它的事情你别管”的时候,他就会渐渐懒于动手,坐享其成,丧失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当然无法体会到生活的艰辛,父母的不易,也严重缺失了参与生活的体验和动手的能力,更培养不出担当与责任意识。在学问方面,十几年的中小学教育,似乎多为应试,考完试后便多半抛开了。缘何如此,或许是因为做人的“根”缺失了。
古往今来的不计其数的大思想家,其某些思想只适用于某一时代,有些思想却能历久弥新,颠扑不破。孔子的思想属于后一类,虽历经两千五百年,世殊时异,但依然能针砭时弊,切中要害,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何谓“经典”?“经”,教人常翻;“典”,供人遵循。如果说,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以制度的形式使《论语》获得了最大程度地传承,那么现在,《论语》则以其自身的思想光辉吸引着各行各业的读者。拥有孔子,是我们民族的幸运,他以伟大而难以逾越的智慧与人格滋养着民族文化,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让我们从中不断汲取前行的智慧与力量。
【作者简介】:星子,陕西人,中学语文教师。
(0)

相关推荐

  • 论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1-6)

    大家应该还记得<学而>第二章有子讲的"其为人也孝弟".有子的看法与孔子的看法有什么差异?孔子的观点和有子的观点相比,又在哪些方面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呢? 子曰:&quo ...

  • 行有余力

    行有余力 [拼音]:xíng yǒu yú lì [释义]:意思是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 [出处]: <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 ...

  • 学做人:《弟子规》的总纲领

    学做人:<弟子规>的总纲领 --<论语>经典名句品读(4)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 学而篇第一>) 翻译:孔 ...

  • 【第6期】音频学《论语·学而篇第6章》孔子对少年弟子提出哪些要求?

    音频学<论语·学而篇第6章>孔子对少年弟子提出哪些要求?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quo ...

  • 处世有道先修德——《论语》悟读【6】

    世事漫随流水去,处世有道先修德. <论语>第一篇第六章: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在家应做一 ...

  • 读古书有感-《论语》第一周

    有很多事情,做了才知道其中有多少美妙. 想找人读<论语>这件事情,其实已经想很久了,临了又退缩,感觉自己干不好这件事情,一直以来,都喜欢自娱自乐地读书,最多写点读后感. 组织一次读书会,还 ...

  • 《论语》读后有感

    撰写者:于禁(东泽/文君) 排版:张飞 各位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东泽读书会!我是大家的好伙伴东泽. 那么今天,就随着东泽的思路来回顾和学习一下-大家伙都耳熟能详.甚至能朗朗上口的儒家 ...

  • 辛丑重读《论语集注·读论语孟子法》读书心得04

    程子曰:"凡看<语>.<孟>,且须熟读玩味.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人只看得此二书切己,终身尽多也." 程子曰:"<论>. ...

  • 视频·每日读论语季氏16.14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

    [荀卿庠读书会每天读论语]季氏16.14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 [原文]16.14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翻译] 国君的妻 ...

  • 视频·每日读论语季氏16.13问一得三

    [荀卿庠读书会每天读论语]季氏16.13问一得三 [原文]16.13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 ...

  • 辛丑重读《论语集注·读论语孟子法》读书心得

    03·程子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 读书心得:学习就是身临其 ...

  • 05.辛丑重读《论语集注·读论语孟子法》读书心得

    程子曰:"<论><孟>只剩读者,便自意足.学者须是玩味.若以语言解着,意便不足."或问:"且将<论><孟>紧要处看,如何? ...

  • 视频·每日读论语阳货17.1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荀卿庠读书会每天读论语]阳货17.1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原文]17.1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 ...

  • 视频·每日读论语季氏16.12齐景公有马千驷

    [荀卿庠读书会每天读论语]季氏16.12齐景公有马千驷 [原文]16.12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翻译] 齐景公有马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