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海外业者的观察:中国商业航天现状的思考与建议

本文刊登于《卫星与网络》杂志2017年3月刊

从本世纪初至今,我已经在微小卫星领域从事了十多年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参与了不少国内外商业航天活动,对目前国内商业航天有一些观察与思考,在此抛砖引玉,不当之处,亦请指正。

一、对中国商业航天现状的思考

1、 中国商业航天是否过热?

是,也不是。中国商业航天目前存在着局部的过热,比如在微小卫星领域,许多初创公司在近一两年出现,一堆冠着“XX一号”之名的卫星被发射到轨道上,吸引到的风投也不少。可是如果细究其中,就会发现存在大量的重复建设,且卫星的技术水平都不高,有的时候商业航天甚至被用来圈钱和资本运作

在真正意义上的商业航天范畴,中国一点都不过热,或者说我们具有竞争力的商业航天还处于萌芽阶段,仍然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2、成本是中国商业航天的优势?

完全不是。很多人都有错误的观念,觉得中国航天就像中国其他行业一样,具有成本优势。实际上在商业航天领域,我所见到的事实是国内的产品普遍比国外的销售价格高出50%以上。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还并不存在真正的商业航天市场,大多数供货企业习惯了承担国家任务,没有或很少有成本控制的概念。而国内的商业航天初创企业普遍依赖于传统航天企业的供货,导致成本高企。

3、中国商业航天差距在哪里?

国外商业航天企业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根据我个人的感受,中国商业航天与国外相比,差距是全方位的,尤其在下面四个方面最为明显。

>>>>

差距一:原创性或者创新性

中国商业航天从技术到概念再到商业模式,鲜见在国际市场上有创新性的,大部分都可以在国际上找到相应的原创版本。企业热衷于做中国的SpaceX,中国的Planet Labs,本身就是缺乏创新和自信的表现。大多数中国初创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有的企业直接仿制国外产品,甚至包括外观、颜色都一模一样,导致很多国外的航天初创企业不敢与中国企业深层次合作。反观国外商业航天企业,即使是只有几个人的学生初创企业,也非常强调自己的与众不同,以简单模仿别人为耻。没有创新,谈何比肩,更谈何超越。

>>>>

差距二:人才

中国航天界其实不缺少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也有不少富有经验的管理人才,但是其中愿意真正投身到商业航天中的还很少。此外,掌握创新性技术、站在国际技术前沿、具有国际商业航天企业经验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而后者才是推动商业航天发展的关键因素。与欧美商业航天界的对比这一点更为明显,究其原因,一是欧美的航天其实一直处于商业环境中,二是欧美的航天人才流动传统上就非常活跃,三是国内在航天国际化方面一直缺乏实际的举措。

>>>>

差距三:脚踏实地的作风

这个问题估计很多人有异议,因为中国航天业一直以脚踏实地而著称。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所指的是新兴的商业航天界。实际上,大多数成功的欧美商业航天企业都经过了很多年日积月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发展起来的过程,比如英国SSTL从成立到业务大发展花了差不多20年,荷兰ISIS和丹麦GOMSPACE用了近十年才有了成熟的产品,2002年成立的美国SpaceX也只是最近几年才获得了大量的订单。而国内的商业航天企业却非常急功近利,部分原因是风险投资大量涌入,政府投资也不少,但是这两类投资人大都以短期成效作为目标,从而给初创的商业航天企业带来了极大的成长压力,大部分情况下是在拔苗助长。

>>>>

差距四:社会责任感

商业航天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包括对法规的恪守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尊重。在实践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国外企业是如何小心翼翼地对待进出口许可制度、频率登记与发射许可制度等法规政策,也观察到他们对轨道碎片影响的重视,并在尽力减少商业航天对地球轨道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而反观国内,部分商业航天企业无视知识产权、无视国家和国际航天法规的现象层出不穷,对在轨污染更是熟视无睹。这样的企业,谁敢与之合作呢?

二、中国商业航天的未来之路应该怎么走?

中国商业航天的未来,需要政府、投资人、航天国企和民营航天企业一起努力。不能闭门造车,更不能盲目照搬国外的做法。

1、政府的角色

中国政府尤其是国家航天局已经认识到了商业航天对于整个国家航天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开始切实采取各种举措鼓励民营航天企业承担航天下游产品的开发经营,这是一个非常鼓舞人心的信号。作为下一步,国家航天局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政府的协调和管理。

· 加快制定商业航天活动的实施制度,尤其是对进出口许可证制度、频率登记制度、发射许可制度等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明确申请步骤和主管部门,使这些制度真正落地;

· 为中小规模的商业航天企业、科研院所以及大学提供政府公益性质的免费发射机会,通过公开征集和公平选拔,支持创新性航天技术的快速在轨验证和随后的商业应用;

· 参考NASA和ESA,建立隶属于航天局的国家级航天研究机构,从事偏重基础性的航天研发,并建立常态化的将成果转移给国内航天企业共享的机制。

2、投资人的角色

中国商业航天的投资主体,从来就不是或者不应该仅仅是风险投资机构,这是由航天产业的特殊性决定的。国际商业航天的经验告诉我们,需要重资产的航天上游产品开发企业从设立到盈利往往需要接近10年的时间,即使轻资产的下游产品企业也需要至少4-5年的时间才能有所收益。所以说,航天从来就不是一个能够快速获得收益的行业

对于许多初创企业来说,由其他渠道获得资金极为困难,不得不选择风投。这就需要投资人能够充分认识到航天投资的长线特性,更多地进行战略投资而不是风险投资。最近国内建立的商业航天产业基金也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希望能给商业航天带来完全不一样的成长环境。

3、航天国企的角色

很多人觉得商业航天没有国企什么事,因为国企的体制太僵化。这句话既对也不对。对,是在于国企的体制制约的确太多,不对,是在于对国企的偏见太深。中国的航天国企面临的问题,实际上与欧美的许多半国有的传统航天企业差不多。而相对于民营商业航天企业而言,中国航天国企的技术基础是其无法比拟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国企开拓思路,将自己的技术基础与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制相结合,通过引入民间资本建立起独立于现有国企的新型商业航天企业架构。在这个过程中,国企尤其需要放下身段,减少对新企业的控制,避免换汤不换药的现象。

4、民营企业的角色

我个人感觉,未来2年左右的时间,中国商业航天会面临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靠炒作概念起来的企业很快会泡沫破灭,只有真正掌握了独有技术的企业才能存活下来。这对于总体来说缺乏核心技术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而言会是个十分痛苦的过程。

怎样才能存活下来?

首先要苦练内功,加强自己的研发实力和强化技术队伍,尽快推出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特色的产品;其次要避免一哄而上,考虑清楚商业模式,不要轻易地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尤其是对做系统级产品要慎之又慎,这一点对于想要创业还未创业的朋友来说尤为重要;再次,要拓展视野,多从用户的角度去考虑潜在的应用;最后,是要多踏踏实实做事,避免以不切实际的宣传炒作来取悦投资人,毕竟,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我看好的航天民企一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是由长期从事相关技术研究开发的大学或科研院所孵化出来的。这一点在欧美比较明显,比如现在的纳卫星领域国际领头企业之一ISIS空间公司就是由我所在的课题组孵化出来的,欧洲其他几家在微小卫星领域领先的企业也都是从大学起家。

在国内也有几个成功案例。比如我非常熟悉的一家成立只有一年多的商业航天民企,由某大学与某非航天民企合作建立,从事了十多年航天产品研发的大学教师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单机成果产业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实现了盈利,并占据了国内同类产品较大的市场份额。当然,这不是鼓励教师都去办公司,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提供一个优势互补的可能,即以大学或科研院所的技术,与民营资本和现代商业航天企业管理方法相结合,建立起综合实力强大的民营航天企业。

以上絮叨,实际上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商业航天应以创新性的应用为牵引,以坚实的独创性技术为基础,以降低成本为目标,才能健康地走下去。中国商业航天,任重道远。

作者介绍

荷兰代尔夫特空间研究所分布式空间系统研究室主任,2001年起参与中国商业航天的探索。

【 猜你想读

效仿SpaceX?NO!这才是中国商业航天的正确打开方式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推/荐/阅/读

融入人民生活,推动文明进步

——谈“航天+”的理念与实践设想:

《航天技术民用的新发展、新机遇》《新的社会形态将如何发生?》《浅结合、深结合与融合》《新常态下的“航天+”》《鼓励创新,也包容失败》《中国航天产业突围正逢时》

商业航天与航天商业化:

商业航天倒逼航天商业化》《浅谈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概念《中国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忧心》《中国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前景》

大航天时代:

迎接大航天时代的到来(上)》《迎接大航天时代的到来(下)

北斗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

《独家: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北斗的未来在世界》

社评文章:

《小卫星大跃进局面高烧不退 冲动背后深层原因剖析!》

《中国的商业航天怎么玩?软银+“一网”模式分析》

产业观察:航天云网 荆棘路

混改,为商业航天和航天商业化打开的一扇窗

重磅!70亿的商业用户,这样的商业模式是否存在或可行?

伟大事业面前,唯年轻与狂热不可错过!

为航天设立远大目标!

航天技术民用及二次开发:

民用航天:航天梦想与现实的交汇

航天技术民用转化机制的两个范本:基于NASA和ESA的分析

构建中国航天技术转让机制的思考

航天技术改变人类生活:从肌肤保养到太空育种

分享最前瞻性话题,

传递最正能量声音。

卫星应用领域第一刊

卫星与网络

(0)

相关推荐

  • 蓝箭发射中国首枚民营运载火箭朱雀一号 未能入轨

    雷帝网 雷建平 10月27日报道 今日下午4点整,民营火箭制造研发商蓝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中国首枚民营运载火箭朱雀一号. 朱雀一号搭载央视综合频道<加油!向未来>节目定制的微小卫星,要 ...

  • 卫星网络 发展正当时

    卫星网络是未来通信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科学城,来自市场和政府的力量正加速凝聚,一个瞄准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的空天产业集聚区已初步形成.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 ...

  • 一个矛盾的存在体——关于中国商业航天的零碎思考

    本文刊登于<卫星与网络>杂志 2017年1&2月刊 最近,有两条消息令我心中起了点小波澜,一条是SpaceX的"猎鹰9号"第三次陆上回收成功.尽管早已对Spac ...

  • 2021年中国商业航天研究报告

    来源 | 创业邦 商业航天是指采用市场化机制以获取商业利润为首要目标而开展的航天活动.在国家相关政策放开.资本与技术的共同驱动下,中国商业航天迎来强劲的发展势头,有关商业航天的融资与产业布局的利好消息 ...

  • 2021年中国商业航天研究报告——附下载链接

    来源 | 创业邦 商业航天是指采用市场化机制以获取商业利润为首要目标而开展的航天活动.在国家相关政策放开.资本与技术的共同驱动下,中国商业航天迎来强劲的发展势头,有关商业航天的融资与产业布局的利好消息 ...

  • 2020,中国商业航天的转折点

    北京呼风唤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2020,中国商业航天的转折点 作者 | BlaineCurcio 编译 | 沈永言(中国卫通 ) 由于充足的理由,中国航天历史上一直与国家相关联.CASC(中国航天科技 ...

  • 中国商业航天——基础、创新、定位与模式之辩

    融入人民生活,推动文明进步 --谈"航天+"的理念与实践设想 2015年3月,<卫星与网络>杂志在腾讯.搜狐.新浪.和讯等100多家网站与相关媒体重磅推出了" ...

  • 乱中取胜,营造中国商业航天的繁荣成长局面

    当飞往国际空间站的货运服务已经基本稳定.人员运输即将启动的情况下,NASA又启动了月球货物运输服务的竞标--这还不算全部,美国商业航天的乱战正在向小卫星发射领域延伸.据说有将近20家美国企业提出了自己 ...

  • 建立合理的商业航天管理模式:谈中国商业航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 碰撞

    每当一个新型的行业兴起之初,无论是探索者.实践者,还是跟风者.借用概念炒作者,都会蜂拥而上,带来一团乱象. 吃螃蟹者,最初总归是少数,何况新生事物或产业的形成与完善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良性的过程.因此 ...

  • 产业观察 | 打造商业航天领域的标准体系

    技术标准是一个行业能有序发展的基础,强制性标准更是被称为"技术的法律",是规范行业技术行为.控制质量.产业链运行的基本保障.然而,在商业航天日益兴盛的航天领域,标准缺失的问题正日渐 ...

  • 中国商业航天的历史责任——从天舟一号展开的思绪(一)

    刊登于<卫星与网络>杂志2017年5月刊 作者 | 李刚 编辑 | 娜娜 在天舟与天宫对接的这个夜晚,我仿佛听到隐隐的鼓点声从历史深处传来,似乎在急切地催促着什么.我一时无法理清这样的思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