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低自己!(深刻)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圣者无名,大者无形。”
人生在世,只有位置够低,才能聚水成海,懂得放低自己,才能服众为王。
自古以来,真正厉害的人,都是谦逊,不动声色的。他们从不张扬,轻易炫耀自己的成就,只会默默蓄能,静待发光。01
放低身份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有言:“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太多脚印;善于说话的人,不会在言语上给别人留下任何不适。
谦虚是修身之本,无论身处何位,都要懂得理解和尊重别人,锋芒而不外露,居高而不自恃,给别人留点优越感。
晚清时期,李鸿章有一次去南京办理公事,路过家乡,前去拜访他的恩师徐子苓。
刚到徐府恩师的住处,守卫见李鸿章身披官服,气势高贵不凡,便急着去禀报。
李鸿章连忙叫住守卫,让他暂缓禀报,能否先借自己一身普通衣裳。
旁人不理解:“穿这套衣裳有何不可?”李鸿章说:“穿着这套官服见恩师,彰显我身份高贵,一定会让恩师感到不舒服,心里有压力,换上一般的行头,才会令恩师舒坦,不会产生隔阂。”
真正谦逊的人,即使取得非凡的成绩,在为人处世方面,仍然注重自己的修养,身居高位而不狂妄,懂得换位思考,给人如沐春风之感。
以刚做事是一种能力,有胆识,有魄力;以柔示人一种智慧,有涵养,有气度。
王阳明曾说:“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
骄傲自满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做人要有敬畏之心,谦虚谨慎才是长远之道。
谦逊是一种修养,哪怕功成名就也要记得放低身份,学会尊重他人,给他人留面子,也是给自己留余地。
02
放低心态
林则徐曾说:“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心高气傲、做事情我行我素的人,即使再博学、懂得的知识再多也是没有好处的。
趾高气扬的人,无法拥有容纳万物的胸怀,保持虚心好学的态度,才能学有所成。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学术造诣不错的人,听闻山上的寺庙里有位佛术高深的老禅师,便去请教。
老禅师的徒弟招待他时,他的态度十分嚣张蛮横。后来老禅师有礼貌地接待了他,并为他沏上茶。可在倒茶时候,显然杯子已经满了,开始溢出来了,老禅师还不停地倒。
他感到疑惑,问道:“大师,杯子已经满了,为什么还要往里倒呢?”大师笑着回答:“是啊,既然已满了,干嘛还要倒呢?”
其实,老禅师的另外一个意思是:“如果你已经觉得自己很有学问了,就没有必要来我这里请教了。”来者羞愧不已,连忙道歉。
不骄不躁,把心清空,把过去的辉煌放下,卸下不必要的东西,才能容纳新的东西。
俗话说:“不知者无畏,知而深深畏。”
无知不可怕,可怕的是狂妄自大。以为自己无所不知,殊不知自己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
正如井底之蛙,给自己画地为牢,固定自封,还自以为是,沾沾自喜。
相反,一个人懂得越多,学识越丰富,反而越谦虚,因为他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麻雀飞上枝头,叽叽喳喳不断;雄鹰展翅上天,却是沉默寡言。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保持空杯心态,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才能学到更多,收获更多。
03
放低姿态
《论语》中有言:“小不忍则乱大谋。”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破坏长远的利益。
当你身处在劣势,要学会忍辱负重,懂得审时度势,储蓄能量,等待时机成熟以便东山再起。
三国时期,魏明帝驾崩,司马懿和曹爽一同辅政。刚开始,曹爽对司马懿毕恭毕敬。
但是时间一久,曹爽心生怨恨,想方设法排挤司马懿,在朝堂上请求魏主曹芳将司马懿加封为太傅。看似升官进爵,实则是剥夺了司马懿的兵权。
此后,魏国的兵权由曹爽一人把持。司马懿并没有和曹爽正面交锋,为了暂时保存实力,他谎称生病回家休养。
曹爽听说司马懿病重,正合他意,他每天把酒言欢,但是又不放心,怕司马懿装病,便趁亲信李胜外出赶赴的机会,命令他借辞行为由,一探虚实。
司马懿明白李胜的来意,积极配合装糊涂。李胜将情况汇报之后,曹爽非常高兴,说:“司马懿再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了,我就高枕无忧了!”
后来,曹爽放松了警惕,司马懿加紧策划,趁曹爽不备发动兵变,诛杀了曹爽以及党羽,独揽朝中大权。
俗话说:“强者示弱,弱者逞强。”
真正的强者,都懂得示弱,弱者才会逞强,做没有把握的事。
大丈夫者,能屈能伸,屈是暂时的忍让,伸是能量的释放,以退为进,才能扭转局面。
示弱,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大智若愚,放低姿态也不是贬低自己,而是一种内在成熟的表现,也是为人处世的大学问。
04
身处低位,才能看清世间百态,放低姿态,才能拔高人生,正所谓熬得住,出众,熬不住,出局。
放低身份,尊重他人,也会受人拥戴,实现共赢;
放低心态,虚心求教,不断超越,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放低姿态,懂得藏锋守拙,提高格局和思想维度,成就美好未来!
当你学会放低自己,好运也会如影随形,世界也会因你而精彩。
※ 本文系京博国学原创,作者:温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