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传》:我是一个人,不是神仙!

更多原创、精彩内容

这是《真·三国志》第 289 篇文章

今天来讲 张仲景


注:图片皆源于《三国杀》、《阵面对决》、《三国志》及网络,以文为主。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今河南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称为医圣,也是“建安三神医”之一,其他两位是华佗与董奉。
早年的时候,张仲景由于父亲在朝廷做官的缘故,就接触到了许多书籍。他博览群书,对医学情有独钟。当他看到扁鹊故事的时候,心生景仰,这也可以说是从小就在内心种下的一颗种子吧。
当时,天下大乱,瘟疫盛行,成千上万的百姓被其所困,建安七子之中的王粲、徐干、应玚、陈琳与刘桢都死于217年的那场瘟疫,但是在这之前,华夏大地上就已经有了大大小小数十次瘟疫。毋宁说,在瘟疫面前,人人平等,无论平民还是达官贵人。
张仲景在看到黎民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后,就非常痛心,便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当时的医学,也就是中医,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后来,他通过多年的观察和努力,完成了《伤寒杂病论》。目前来讲,这是中医领域的一大不朽之作,是一部将理论广泛应用与医疗实践的书,也是最早的中医临床医学研究的著作。
据史书记载,张仲景的著述除了《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
161年,当时张仲景10岁,他拜当时同郡医生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
张伯祖是一个医术精湛的医生,他非常喜欢张仲景这个学生,因此在教他的时候,几乎是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毕生的积累都传给了他。
何颙是张仲景的老乡,有一次就说:“张仲景啊,才思过人,不适合做官,但他若是从医,一定能成为一代名医。”
经过多年的研究之后,张仲景认为,伤寒是一切热病的总名称,也就是一切因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伤寒”。最终,大约于210年左右,张仲景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共16卷。
张仲景经常为百姓治病,深得百姓的爱戴,而且他不辞辛苦,一听说哪哪哪有神医,就前去拜他为师。
而且,张仲景最值得称道的是,他有医德。当时战乱年间,瘟疫盛行,很多庸医就出来行走江湖,简简单单看过病人之后,啥也不懂,就随便开药,以此赚钱。更有很多的确有些本事的郎中,但他们想的不是如何造福社会,而是追名逐利,忘了自己当时学医的初心。而张仲景,他就不这样,甚至,对于有些病,他自己毫无办法,他也会如实告诉患者,他不行。就凭这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特点,就足以让我们后人尊敬张仲景。
张仲景不是神,他也不给自己包装贴金,他一生刻苦学习专研,曾引用孔子的话:“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张仲景不是天才,也不是一出生就知道真理的,我只不过是学得多了。
终身学习者,张仲景也!
而且,他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也绝不放过,一定要仔仔细细研究透了。因为这种精神,成就了他的伟大。
当然,我对医学也不是很懂,也没看过他的著作,我这里最主要称赞的也不是他的医术,而是他的医德与医理。踏踏实实,溯本求源,是他值得被后人尊敬的一个医生。
在古代来讲,由于技术的原因,他能做到这点,已经很优秀了。
接下来讲几个张仲景的故事吧。
话说当时有一个叫沈槐的人,他也是一名医生。他年纪大了,70多岁了,但由于膝下无人,没有子女,因此整天愁眉苦脸的,慢慢就得了病。
当地的人来给他看病,都表示束手无策,没有办法。张仲景得知此事后,就来了,他仔细看了一下沈槐,就开出了一个药方:用五谷杂粮面各一斤(共5斤),做成丸子,外边涂上朱砂,叫病人一顿食用。
沈槐苦笑了,在张仲景走后,他让人将药方制作出来,挂在了自己屋檐下,一遇到人就说:“哈哈哈哈,笑死我了,你们看看那个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谁见过五谷杂粮能治病的?还有,谁能一顿吃下五斤面的?笑死我了,啊哈哈哈哈哈!”
笑了一阵子后,沈槐的病差不多好了。后来,张仲景来拜访他,说道:“学生斗胆用这种办法,不过,恭喜先生的病好了。”
沈槐这时才恍然大悟,即佩服又惭愧,而后,张仲景说道:“先生,我们身为郎中,就是为了造福百姓,先生没有子女,但我们这些年轻人不就是您的子女吗?先生又何愁后继无人呢?”
沈槐听了,非常感动,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将自己的医术全部传给了张仲景和其他郎中。
话说张仲景曾经在长沙做官,有一年冬天,他准备告老还乡。但是寒风凌厉啊,没有空调啊,也没有羽绒服啊,就算有,百姓们也买不起啊,因此很多人都冻得瑟瑟发抖,甚至有些人的耳朵都冻烂了。
张仲景就开始琢磨,心里总想着那些耳朵冻坏了的人,于是他研制出了一个可以抵御严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
说是药方,其实就是食物,将一些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放在锅里煮,煮熟之后再切碎,用面包起来,继续下锅。这就是饺子,大家想想看,饺子是不是像耳朵呀。很多中国人相信“吃啥补啥”,吃了像耳朵的饺子,那么就等同于补了耳朵。
说真的,在大冬天,一锅热腾腾的饺子出来,不是蘸醋吃,而是直接带汤喝,多暖和啊,基本上也就能抵御一部分严寒了。
行了,今晚吃饺子吧。
张仲景就将这些玩意取名叫“娇耳”,传着传着,就成了饺子。冬至吃饺子,最早的渊源其实就来源于张仲景。
有一年,张仲景病了,他自己清楚,来日无多,当时就有长沙人前来看望,说:“俺们长沙有一个风水很好的地方,您百年之后去那里安身吧。”
旁边的南阳人不服了,争辩道:“张仲景是南阳人,怎能去你们破长沙安身呢?当然是落叶归根啦。”
于是,两个人就吵起来了,张仲景在一旁说道:“我在长沙待过,喝过长沙水,也不忘长沙父老乡亲。但我出生于南阳,我也不忘家乡的养育之恩。这样吧,我死之后,你们就抬着我的棺材从南阳往长沙走,灵绳在哪里断了,你们就把我在哪里埋了吧。”
这年冬天,张仲景去世了。巧的是,当送葬的队伍走到当年张仲景为大家制作“祛寒娇耳汤”地方的时候,灵绳突然就断了。
另外,张仲景给人看病,经常在后堂或自己家中给人治病,后来由于前来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张仲景就干脆将诊所搬到了长沙大堂,公开坐堂应诊,首创了名医坐大堂的先例。后人为了纪念他,也就将自己开设的药店取名“XX药堂”。
张仲景的医德与在医学上做出的贡献,历来成为了后代医师的楷模。在科技落后,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张仲景的研究的确是造福了许许多多的百姓。而且,相比于华佗与董奉,他的故事更接地气,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没有被后人传为神仙一般的人,这或许也是张仲景毕生的心愿吧。
我,张仲景,是一个人,不是神仙,还望各位不要将我当成了神仙。
 
好的,先生,明白了。
如果觉得OK,记得点个“在看”哦!

END

如果喜欢,欢迎帮忙推荐哦

《真·三国志》共420+篇,预计2020年3月更完,随后更【希腊神话】与【北欧神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