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饰件话铺首
何大明
提起苏州传统老宅的建筑特色,人们往往津津乐道的是轴线分明、空间宽敞的厅堂,叠山理水、栽花植树的庭园,以及争奇斗艳的各类木雕、砖雕和石雕构件。但人们容易忽视的是,在老宅内的一些不起眼之处,还镶嵌着精美的金属饰件。这些工艺精湛的饰件,是金属冶炼工艺品中的一朵奇葩。它们的体量尽管很小,但登上大雅之堂同样值得关注。锦上添花,它们是佩戴在老宅身上的精美饰品。
金属饰件又称雕塑饰件、金属配件,是指安装在住宅的门窗、梁架等部位的小型金属饰品。它们一般用黄铜制作,具有实用性和装饰性双重作用。金属饰件形式多样、造型优美、古朴雅致,其图案涉及动物(如蝙蝠、双鱼)、植物(如寿桃)和器物(如葫芦)等多方面。这些图案别具一格讨口彩,寓意深远,是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品种丰富多彩,主要有铺首、拉手、吊钩、搭攀、插销等。
铺首,又称为衔环,俗称门环,安装在对开大门的两侧,用于拉门或推门。其实,铺首源远流长,最早产生于西周时期。当时,一些用来祭祀的青铜器两侧,附有圆环状饰物,称为铺首,它与器物浑然一体。《博古图》:“刘公铺,形如豆。”秦汉时期,随着制陶工艺的提升和创新,铺首被大量运用于陶器装饰。造型由立体高浮雕向平面浅浮雕转变。陶质的衔环,常常被模印出来粘贴于器物的肩部和腹部。汉代陶器的铺首,表现为头戴“山”字形高冠兽面,多在汉墓的陪葬品中出现。兽面形的铺首威武霸气,讨吉利口彩,具有辟邪、震慑盗墓者、保佑子孙兴旺等寓意。
两晋时期,铺首作为一种兼具实用性和装饰性的独立金属饰件,开始运用于宫殿、寺庙等高级别建筑的门扇上,故又称为“门环”。它分为兽面和环钮两部分。兽面是衔接环钮的底座,圆形环钮穿在其间可灵活转动。兽面图案还可以细分,以虎头、螭头为多。螭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它和虎都是传说中的看门兽,可以镇凶辟邪。一般宫殿、寺庙,以及达官显贵宅第的将军门上,才使用这种考究的铜铺首。此外,铺首还有其他吉祥植物和器物造型,如菊花瓣、如意、古钱等纹饰。晋代左思《蜀都赋》用“金铺交映”来歌咏铺首的华丽。唐宋以来,一些中型的住宅,以及祠堂的大门上,也开始使用铺首。宋代诗人姜夔《齐天乐》歌咏:“露湿铜铺,苔侵石井。”清末民初西风东渐,一些西式建筑,特别是海派建筑的石库门上,中西合璧,也广泛使用兽面形铺首。对开的黑漆木门上,铜铺首左右对称相映成趣。扣之铿锵作声,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现在的仿古铺首,一般用青铜制作,安装在大门上便于用手去拉。与众不同的是,在有些近代建筑的大门上,还出现了一种奇特的“锁花”饰件。笔者在吴江黎里古镇游览时,就在无意中发现了这样一个饰件。建于1929年的施家洋房,形制中西合璧,其金属饰件也与时俱进,引进了西方色彩。它的第一进大门上,镶嵌当时时髦的黄铜“司匹灵”弹子锁。令人叫绝的是,圆形锁面的外围,还相得益彰、量身定制镶嵌了一个黄铜“锁花”,其图案造型是一座袖珍教堂。如此别具一格的饰件,实属罕见。
除了铺首,老宅还有一些小巧玲珑的金属饰件。拉手俗称把手,弧形把柄便于手握。它与铺首功能相似,一般配置在落地长窗或墙体的壁橱门,以及写字台的抽屉上,用于开启和关闭。搭条安装在半窗上,其形制为长条形,前端有圆孔。搭钮设置在窗框上,半窗合上后,搭条的圆孔嵌入搭钮,就可以牢牢固定窗户。插销分为销子和插眼两部分。插眼安装在门槛上,落地长窗关闭后,配置在长窗底部的插销销子,正好天衣无缝伸进插眼,将长窗牢牢固定。吊钩又称为挂钩、灯吊,固定在梁架或天花板上,用于悬挂灯笼或其他物品。
苏州东山镇的春在楼,俗称雕花楼。宅内的各类金属饰件,丰富多彩寓意深远,堪称经典。门厅的对开黑漆大门上,突兀醒目地配置了一对考究的青铜门环。圆形底座上,雕饰菊花瓣、如意、古钱等纹饰,构思巧妙,寓意吉(菊)祥如意、前(钱)途无量。厅堂的木构门槛上,镶嵌的蝙蝠形青铜插眼,寓意福(蝙蝠)到。而门窗上的插销,造型为寿桃,寿桃形插销与蝙蝠插眼组合,寓意福寿双全,或脚踏福地、长寿不老。大厅前落地长窗的青铜拉手,配置布币形雕饰,寓意伸手有钱。后门窗格上的拉手雕饰成百结形,寓意一百个吉利。主楼两旁厢房的门窗拉手,造型为花篮。房内壁橱上的青铜拉手,造型为葫芦,花篮和葫芦是道教八仙使用的两种仙器,均为传统的吉祥图案。此外,不少镶嵌在梁架或天花板上的吊钩,用于悬挂精美的宫灯或灯笼。其底座多为如意花瓣形,栩栩如生。尤其令人惊喜的是,在小花园的一座六角亭内,有一个体量颇大的灯笼吊钩。它的青铜底座直径达20厘米,厚度为5厘米。其精美的复瓣莲花造型,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小中见大,各类精美的金属饰件在细节上精心打扮老宅,彰显出传统香山帮建筑的独特魅力和迷人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