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心放:记儿歌作家徐平|散文

赵心放:我的名闻遐迩的家乡|散文

文/赵心放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有二三百年历史的界石儿歌,在新时期越来越发扬光大——这里创办了全国首份儿歌月报《巴渝儿歌》、2007年成为重庆市巴南区“区级儿歌之乡”、2009年重庆市作家协会命名为“重庆市巴渝儿歌创作基地”、2011年被重庆市文广新局授予 “重庆市民间特色文化(儿歌)之乡”、近年来在各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儿歌作品1000余首……

由于创作力量强,发展措施多,传承模式新,辐射范围广,社会影响大,民众赞誉道:全国儿歌看重庆,重庆儿歌看巴南。笔者添凤尾:巴南儿歌看界石,顶级推手是徐平。

百折不挠的跋涉者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不少城市居民响应“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号召,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农村安家落户。当上小学教师不久的徐存富(以后的作家徐平),带着父母兄弟从重庆市区来到了巴县界石镇公平地区插队落户。面对举目了然的城乡差别,城里的亲属们都感到不可理喻。那时代初中文化程度在农村是凤毛麟角,当地小学师资匮乏,抡了一段时间锄头的徐平当上了记工分的村小教师,他一如既往地认真教学进修。有付出就有收获,十多年后,调到县辖区的教育办公室先后任教研员和教办主任职务,并获得中文函授大专文凭。

不管工作如何变动,日子过得如何清贫,走文学之路的梦想时时鞭策着他奋进。多年来,他抽出微薄的薪水买书,访亲叩友借书,挤出不少时间自学,练习写作曲艺故事和诗歌,后来试着对外投稿。当然和成名作家早年默默无闻时一样,投出去的稿件石沉大海的多,偶尔有小诗或“豆腐干”文章被采用,心中涌出的成就感能兴奋若干天。但久而久之,兴奋之后,他总为不能更上一层楼感到彷徨和压抑。

他不是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的人,能审时度势谋发展。当时大多成年作家普遍认为儿歌就是顺口溜,不屑写,不少成年人也不愿意看。可能是界石儿歌的历史启迪了他?也可能是作为教师的责任和使命鼓舞着他?笔者认为两者兼有。总之他通过自己独特的眼光,慎重的思维,选择了十分冷门的儿歌创作为发展方向。他悉心揣摩儿童的心理和表达方式,反复摸索儿歌创作的规律和方法,结合时代的变化推陈出新。过去有首老儿歌“黄丝黄丝蚂蚂,请家公家婆来吃嘎嘎。坐的坐的轿轿,骑的骑的马马……”当代的儿童几乎没亲眼看过抬轿坐轿和骑马,如果纹丝不动念出来,完全成了读天书。儿童们对生活中常见的人与事物才会关注,才会产生兴趣。

徐平把现代社会中的交通工具元素加了上去,将老儿歌改成“黄丝黄丝蚂蚂,请家公家婆来吃嘎嘎。骑的骑的摩托,坐的坐的‘宝马’……”这样便朗朗上口风趣易记,儿童们兴趣盎然地争相传诵。这就是古为今用、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通过不懈的学习和探索,半路出家的徐平在儿歌创作上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勇于创新的实践者

2005年,界石镇政府根据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提出了打造“儿歌之乡”的目标。已退休4年的徐平“人退心不退”,接受了义务开办儿歌创作培训班的任务,利用每周一次的班队活动课时间,到学校免费为中小学生进行培训。

几年后,徐平回忆当时起步的情况感慨万端:培训班的首批学员只有20个小学四年级学生。为鼓励学生的创作积极性,自费把学生的作品打印成铅字,编订成《“梦想界石”小学生儿歌选》,保证学生人手一本。这一册册的儿歌汇编,就成了最初创办的儿歌报纸。

2006年,为了让孩子们能读到优秀的儿歌作品,在缺乏经费的情况下,徐平自掏腰包,办起了全国第一份乡镇级儿歌小报《巴渝儿歌》。每月一期,每期四版,有儿歌花絮、儿歌写作辅导、童声合唱、群星闪烁、儿歌舞台等栏目。孩子们创作的每一首儿歌,徐平在百忙中挤时间,都要亲自悉心阅读并精心修改。看着自己写的东西变成了铅字,家长和孩子们都很兴奋,写儿歌的劲头不断高涨。第一期报纸印发后,有的学生一个星期就交上十几篇儿歌稿子。为了能够“上报”,有的孩子利用午休和下午放学后的时间,来到他的办公室免费“吃小灶”。

随着投稿逐渐增多,编辑出版水平不断提高,报纸每个月的订阅量从最初的300份,跃升到1000余份。版面也由最初的四个版扩展到六个、八个版面,栏目增加了新歌台、采访见闻、四海拾珠、园丁习作等栏目。最使徐平感到愉悦的是,现在这份报纸不仅面向全市,连天津、江苏、浙江、河南、湖北等地的一些知名诗人都有订阅。

在实践中,徐平认识到,贴近生活,结合时代要求创作,儿歌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扶贫攻坚是农村的一项重要工作,要用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来反映十分困难,徐平除和有关教师带领学生一起下乡体验农事外,精心收集了大量扶贫攻坚资料,制成图文并茂的PPT课件,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在培训班上讲解扶贫攻坚精神,还即兴创作了“不是亲人胜亲人”、“扶贫叔叔到农村”等9首儿歌示范,引发学生们的灵感,积极投入到创作中去。

2013年,市委宣传部、文明委面向全国征集反映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新童谣,编辑出版“立德童谣”一书。徐平认识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成童谣,能潜移默化的在孩子们心中播下诚信友爱、文明礼仪的种子,回家念给家长听,还能借助“小手拉大手”,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素质。他不仅认真培训学生,自己也积极写稿。他写的儿歌《新同桌》:“乡下来个新同学,亲亲热热我俩坐,上课同读一本书,下课同吃一颗果,我和他,手拉手,大家见了笑呵呵。”文字简练,朗朗上口,活泼风趣,受到成人儿童的一致好评。

他还指导学生们在廉政建设、文明交通等方面创作儿歌,不仅数量多,而且颇有特色,不少报刊纷纷采用。有两本大型文集“文学守望者”和“中华诗词档案”,原计划向成年人征稿,一个偶然机会,发现了界石镇儿歌的创作活动。这两本大型文集的主编高兴的表示:儿歌创作在重庆这些小朋友身上得到了完美延续,其质量不低于成年人作品,值得选用和推广。

老当益壮的奋斗者

当地政府全力支持建立儿歌基地,多年来先后投入近300万元进行硬件和软件建设。巴南区进修学校成立童谣学会也聘请徐平当顾问,壮大了培训和创作力量,界石儿歌扩展到了全区,走向了全市,辐射到了全国。随着《巴渝儿歌》的名气越来越大,徐平的工作量与日俱增,每星期都要接到千余首儿歌的投稿,无法继续用手握笔杆的传统方法处理大量的文字工作了,他不得不求助于电脑。

老年人学新知识谈何易?在学习电脑操作上徐平遇到了难以计数的困难,由于眼神不济,“V”和“U”也常常张冠李戴。但他是个百折不挠的跋涉者,立下了“非要学出个人样来”的决心。自己认真看书琢磨,向包括学生在内的人讨教,反复练习录入和排版。他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就可以基本独立操作电脑了,除了录入、排版、绘制表册外,他还学会了收发文件、网上下载资料、对话等“技术活儿”,也能轻车熟路的进出博客和QQ空间。一句话,从必然王国来到了自由王国。

多年来,他深入探索提高儿歌创作的新路子,通过不断实践,成功的把现代生活中的新知识、新语言等融入到儿歌之中,同时也把儿歌嫁接到小品、相声、快板、三句半等舞台艺术形式上,给儿歌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

年逾七旬的徐平每天忙得团团转,不是在文化中心的办公室,就是在去办公室的路上。家务事由老伴儿包干就不必提了,他笑言老伴儿想周末和他出去逛逛,都要提前“预约”,他也不时爽约。老伴儿抱怨他,你把时间都给了儿歌和孩子们,为啥不给家里人一点点?

天天如此忙,徐平感到累不累?他说:肯定累,但我从心里喜欢儿歌,放心不下啊!

经过多年的辛勤努力,徐平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大量的儿歌作品在报刊上发表,出版了数本儿歌及其论文专集。

现在徐平在办报与培训等日常事务上有了接班人。虽然隐退在家,仍然闲耍不住。他利用电脑面向市内外义务举办了“巴南儿歌网络培训班”,新办了每月一期的“小珍珠儿歌”电子报,热心为青少年作者修改、推荐作品;每逢市区举办主题儿歌比赛、征稿等活动,他仍要制作课件,坚持到界石校外儿歌班为中小学生上参赛写作提示课。

(0)

相关推荐

  • 【1•10】“警察” 主题童谣惊动了谁?

    "警察"主题童谣第21期 2021年1月10日是第一届"中国人民警察节",<童子童谣>作为全国首家组织开展"警察"主题童谣征集的 ...

  • 跟着课文 学创作(三)

    课本是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媒介,也是学生创作的蓝本.因此在学习<小青蛙>一文后,我让学生围绕某一个熟字收集同一偏旁的汉字,尝试创作字族歌.如有的学生围绕"寸"收集了&qu ...

  • 【童谣与寿星】第2期║百岁圣野

    2021年2月16日,圣野老师一百岁生日 百岁圣野 王宗伦 "百岁圣野"这四个字,是圣野老师在2021年2月16日百岁生日之际,题字回复作者时的落款. 圣野,原名周大鹿,现名周大康 ...

  • 【有声童谣】走哇,去辽宁抓雪花!

    辽宁梁振林童谣5首 作者:梁振林 朗诵:阿 俊 选稿:童子童谣 第一首 第二首 月亮是把小镰刀 月亮宝宝不要跑, 请你留在小树梢. 等我给你描完眉, 还你一把小镰刀. 第三首 遛狗狗 遛狗狗,真是好, ...

  • 【纪念专辑】徐平老师给中国人民警察节留下了一个“永别礼物”

    徐平老师, 一路走好! 在全国首届中国人民警察节到来之际,贵州省桐梓县公安局与<童子童谣>联合开展的"警察"主题童谣征集,全国著名儿歌作家徐平老师投来了"警察 ...

  • 赵心放:相濡以沫的故事|故事

    润芳:去鹿回头遇雨|散文 文/赵心放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真格是无巧不成书,有书才有故事.小郭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考进了以前邻居吴老师任教的大学,报到后的第二天就在校门口遇到了吴老师.吴老师虽然已近 ...

  • 赵心放:同学会真的会惹祸吗|随笔

    梦回故乡:不生儿子不罢休|故事 文/赵心放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今年春节后不久的一天上午,老王正在洪明大药房与坐堂的江医生闲聊时,一个自称姓李.说明年就要退休的人来找江医生诊病.此人身板看起来还可 ...

  • 赵心放:失联的小老师|故事

    姜广富:闲情逸致话养鱼|散文 文/赵心放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退休以后,看书.上网漫游和写作是老张每天的必修课.他每天可至少录入三四千字,另外会干编辑排版等技术活.计算机及网络维护基本上也能自力更 ...

  • 赵心放:“奶爷”是怎样炼成的——老年生活剪影系列|散文

    水瓶儿:长孙皇后因何成为后世皇后的标杆? 文/赵心放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已退休三年的老王,从小喜爱读书写作,上世纪七十年代从农村回城当工人后,工作几经变动,虽然加入了作协,有好几次转行搞专业的机 ...

  • 赵心放:老马不伏枥——老人生活剪影系列|散文

    郭广华:情人眼里出西施|随笔 文/赵心放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老马是大南山文峰场的人.以前文峰场是川黔盐茶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驭运各类货物的马帮来来往往,行路旅客川流不息,不是一般的热闹. 估摸 ...

  • 赵心放:猪为媒的故事|散文

    姜广富:神奇冰川海螺沟 文/赵心放 覃作义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唐代崔护诗云: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吟诵着这首脍炙人口.流传千载的诗,想来有不少痴情 ...

  • 赵心放:老潘的一天|散文

    饶启瑜:那段与交谊舞相伴的日子 文/赵心放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老潘的一天 --老人生活剪影系列 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 南山镇在不断变:半个多世纪前,这里是城乡结合部的一个小镇子,镇上的建筑 ...

  • 赵心放:我的名闻遐迩的家乡|散文

    吴长海:月夜偷瓜|散文 文/赵心放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读书--在我生活中不可或缺:家乡--与我的人生水乳交融. 前不久读胡伯威著的回忆录<儿时"民国">,眼观书中 ...

  • 赵心放:师爷传奇|故事

    许灵溪:一张老床的奇诡故事 文/赵心放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子承父业不稀罕,三辈人都从事同种职业鲜见寡闻,第四辈人也有从事这种职业的打算就传奇了.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职业名称和范围有些变化,但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