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儒家与道家的共同经典—《易经》

在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始终存在着两大主流,一是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一是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道教。

这两种思想文化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儒家思想为表,侧重于教育文化伦理方面。道家思想为里,侧重于身心医药科技方面。儒家思想如同枝干,而道家思想则为根柢。儒家为显学,声名在外;而道家则为隐学,不显山露水。

从历史上来看,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从未发生过冲突,而是相互配合,互相支持,共同维护中华文明的发展。

中国历史上那些奋发图强的君主大都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而他们身边往往有一个道家人物为辅佐,比如姜子牙、范蠡、张良、诸葛亮、刘伯温等。也就是说,“军师”这一角色常常是由道家人物来担任的。即便是在《水浒传》中的宋江身边,也有一个道家“军师”公孙胜。而《西游记》中的唐三藏身边的孙悟空,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一个道家弟子。

虽然有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说法,但佛教(释)传入中国后,一直不大为儒家所接受。如唐朝太史丞傅弈就曾激烈地反对佛教,甚至让自己的儿子用羚羊角击碎过“佛齿”。《西游记》第十一回中,记述了傅弈反对佛教的一份奏章:“西域之法,无君臣父子,以三涂六道,蒙诱愚蠢。且生死寿夭,本诸自然;刑德威福,系之人主。今闻俗徒矫托,皆云由佛。自五帝、三王,未有佛法;君明臣忠,年祚长久。”

儒家把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看得很重,即所谓“五伦”。而佛教却说“四大皆空” ,这就和儒家的价值观发生冲突了,自然不能为儒家所接受。

而儒家却从未反对过道家,其原因是两者在根本价值观上是一致的。比如儒家和道家都“贵生”和“以人为本”,儒家认为“人命关天”、“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多子多福”,而道家更是珍爱人的生命,孜孜以求健康长寿甚至长生不死。儒家和道家这种共同的价值观,或许可以解释中国自古以来就人口众多的原因。中国历史上曾经历过很多次战争或灾难,人口大幅度减少。但是战乱过后,人口总能迅速恢复,生生不息,或许正是儒家和道家这种“贵生”价值观在起作用。

儒家创始人孔子曾“问礼”于道家创始人老子,这说明儒家和道家从创立之初就是一种合作关系。而且,儒家和道家还有一部共同推崇的经典—《易经》。《易经》是孔子非常推崇的书,曾反复读至“韦编三绝”。后来被列入儒家《四书五经》中,成为科举考试必考科目之一。而不大为人所知的是,《易经》其实也被道家道教奉为经典,因为算卦原本就是道士的必备技能之一。东汉道士魏伯阳还写了一部《周易参同契》,用《周易》的思想来论述炼丹修仙之法。

《周易·益卦·彖传》中说:“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与时偕行”就是与时俱进的意思。仅此可见,共奉《易经》为经典的儒家和道家思想不是僵化的,而是具备创新活力的!而以儒家和道家思想为思想文化基础的中华民族,自然也是生生不息充满创造精神的伟大民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