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村落】——滦镇街道黄峪寺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黄峪寺村(皇峪寺),即唐代皇家行宫翠微宫原址。由沣峪口进入终南山,沿西万公路(西安210国道至四川万县)行至4公里处高砭子,由此向东进入大蒿沟,再行大约6公路即到。是四面环山、峰峦叠翠、风景优美的山顶平原,海拔约1260米,面积约1000多亩,南北长约1公里,东西长约0.5公里。

(李白)

诗人李白曾写过《答长安崔少府叔封游终南翠微寺太宗皇帝金沙泉见寄》,诗曰:“初登翠微宫,复憩金沙泉。践苔朝露滑,弄波夕月圆。饮彼石下流,结萝宿溪烟。鼎湖梦渌水,龙驾空茫然。”今日黄峪寺即李白所说的翠微寺,是太宗李世民临终地翠微宫。金沙泉在村子下方一里路的巨石

下,一股清泉从乱石里涌出,向北直流而下,泉下形成的河流,如今仍名为金沙河。

宋《长安志》记载:唐初武德八年(625)唐高祖李渊在今黄峪寺村建造太和宫,唐代宫廷内部曾叫此处为太和谷。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太宗李世民嫌长安城内烦热,命建筑家阎立德把原来的太和宫修葺,又扩建新的宫殿群,取名翠微宫。从清陕西地舆局所绘子午厫图知道,长安城正南所对终南山各峪口,其中黄峪口直对长安城。建造翠微宫后“笼山为苑”,把峪口一带大片山麓封闭起来成为皇家的宫苑。即今内苑村一带。

翠微宫的北门名叫云霞门(可能在峪口或今动物园北侧),峪内有翠微殿、含风殿和太子宫。主殿翠微殿应在三级平台的中级最大一块上,位于今黄峪寺村中心下方最大的平台上;最下一级应是朝殿前的广场,两侧设中书省和门下省朝臣办公处。最上一层略小,即今黄峪寺村中心处,应是李世民的寝宫含风殿。含风殿西侧的较大平台,即古籍记载的安善殿,是嫔妃住地。朝西开一门名叫金华门,通今天青华山马坊门由东沟下山。马坊门可能是当年皇宫饲养马匹的地方。今天,黄峪西侧高山叫青华山,山

顶也是一个平台,与翠微殿平行。青华山与当年金华门的“金华”二字有近音连带关系,青华山很可能是由唐代金华山演变而来。

(李世民)

翠微宫经过一年多时间修缮完毕。此时,有一个天竺国入唐术士,自称活了200岁,鹤发童颜,说他能炼出长生不老的仙丹。李世民晚年笃信方士的“神丹妙药”,于是将这位外国方士请到翠微宫来炼丹。翠微宫原本是李世民的避暑夏宫,但由于在这里感觉良好,李世民也就不回长安了,于是这里成为唐朝的政治中心。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翠微寺有感》里描绘太宗在翠微宫时的盛况,云:“吾王昔游幸,离宫云际开。朱旗迎夏早,凉轩避暑来。汤饼赐都尉,寒冰颂上才。龙髯不可望,玉座生尘埃。”

峪中修建的不只是有四座宫殿,而是在两侧有成片的附属建筑,有办事机构和众多朝臣、士兵居住之所。

翠微宫下左右对称的馒头形山包,说起来还是中国门神的起因。许多中国民俗文献都这样记述门神的来历:太宗李世民在含风殿生病了,夜梦有恶鬼在门外呼嚎,将情况告知群臣,秦琼和敬德两位将军请求戎装守在门外以伺。太宗准奏,结果两位将军站岗后再无闹鬼之事。后来太宗就命画工绘了两位将军的像挂在门前。这两座山包,就像两扇门,护卫翠微宫。今天群众将这两座山包左名秦琼寨,右称敬德寨。不料事与愿违,短短一年多时间,年仅50岁的李世民于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在含风殿与世长

辞。后人判断,死因与服用仙丹中毒有关。

(翠微寺下院在宋代时期改名为严福寺,当地人则习惯称为“延福寺”,又因严福寺对面的山体形如一尊弥勒大佛,所以也曾一度称为“大佛寺”。)

李世民死后,皇族因翠微宫是先皇驾崩处,不愿前来居住。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将宫殿改为翠微寺(后人名为皇峪寺,今谐音黄峪寺),征集一些和尚来看管。后来和尚也因距村落太远,不方便,陆续下山,于是翠微寺荒废。早在中唐时,诗人刘禹锡来游翠微寺,留下《过翠微寺》一诗:“翠微寺本翠微宫,亭台楼阁几十重。天子不来僧又去,樵夫时倒一棵松。”

1998年,考古工作队曾在黄峪寺中级台进行过勘探,挖出翠微殿的墙基,在一棵高大的古树前挖到正殿后墙基石条,后来原封掩埋保护。

关于黄峪寺村建村的历史,现在的村民都明确地说他们的先人是清朝时住此。清朝中期,秦岭各峪白莲教徒打着“反清复明”旗号纷纷起义。清廷进行镇压,当时清理山沟零散户,集中到有保甲的大村。随后清嘉庆年间出版的《长安县志》将黄玉寺、黄峪口两村附在山外的乔村名下。清代慧禅法师《黄谷寻翠微寺遗址》诗:“金沙河连金沙泉,几户人家几炊烟。青苔埋没柱石基,牧儿时拾残玉环。

忽见旌旗满山谷,凝看金阙高九天。一代君王今何处?依旧绿水伴青山。”

村民姓氏有20多个,有孙、李、楚、辛、刘、苏等姓,说明其祖上是清朝初期从四面八方来的,许多是商县人来此开荒种地而落户。当初老人听当地人说这里叫黄玉寺,其实,这也是黄峪寺的演化。由于黄峪寺曾经有皇家经历,所以今天群众已经在许多地方将黄峪寺改写成皇峪寺。

村民起初住的是茅草棚,养牛耕田、拉石磨,点煤油灯,1992年以后才通电。20世纪七八十年代,陆续盖起土木结构的瓦房,至今大多都成了危房。从过去几十户变成现在80户左右,近300人。20世纪60年代称为红寨大队,80年代又改为皇峪寺,后错写成黄峪寺一直沿用至今。

2005年后修通入村路,是简易沙土路,每每下大雨,各种车辆很难行进。山中的土特产只能由人工扛出山外。由于山区生活不便,加之2008年汶川地震,2012年8月后,国家实施移民搬迁政策,将黄峪寺村搬迁至滦镇下滦村以北。

投稿、闲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