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真实的商纣王:他到底是无道昏君,还是改革先驱?
上世纪90年代,一部由蓝天野、汤镇宗等众多实力派老戏骨参演的《封神榜》一经播出就引发了万人空巷的收视狂潮。剧中姜子牙的机智、妲己的魅惑、武王的英姿勃发,都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一代人的“童年记忆”。
众多经典人物中,最令观众们难忘的当属反派大boss商纣王。剧中的商纣王宠信妲己、迫害忠良,可谓是坏事做尽,惹得无数观众一看到纣王登场,心中就自带了三分厌恶。
说来也巧,观众们讨厌的商纣王,在传统史书中也没什么好名声。《史记·殷本纪》中说纣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重刑辟,有炮烙之法;而用费中为政,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纣又用恶来。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
从这段记载来看,纣王不但骄奢淫逸,还听信谗言,重用小人,严刑峻法,算是集齐了“昏君”需要掌握的全部技能。然而,随着近现代考古的深入,后世学者们渐渐发现真实的纣王,其实还存在着与史料记载相悖的另一面。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商纣王,到底是什么样呢?他真的有传说中那般残暴荒唐吗?
01历史上的纣王
时光倒退回3000年前,商朝王后在某天的黄昏生下一子。商朝君主帝乙就根据天干地支的排序,以孩子出生在辛时为由,给孩子取名为“帝辛”。
帝辛出生前,家里已经有了哥哥微子启,但由于微子启是庶出,江山最终落到了帝辛手中。自此后,就有了闻名天下的商纣王。
微子启
登基伊始,纣王在史书上的形象还不算太糟糕。《荀子·非相》说他英俊帅气,天下之杰,而且武力值也在线,有万夫不当之勇。
然而,随着执政的深入,纣王渐渐发现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严重威胁了国家稳定。为了缓解矛盾,纣王开启了一通大刀阔斧的改革,这其中就包括了祭祀改革、人事改革以及国土扩张。
祭祀改革主要针对商王朝的神权崇拜。改革之前,商朝的神权高于君权,各种祭祀活动层出不穷,宗教祭祀氛围十分浓郁。许多巫师及僧侣借助人们对天神的崇拜,以天地间的“代理人”自居,成功跻身贵族阶层,无形中造成了“神权”与“王权”的冲突。
不仅如此,由于祭祀活动需要大量祭品,巫师们便用奴隶来献祭,这又影响了商朝的劳动力人口,造成战争及日常生产时人力不足,进一步引来纣王的不满。
活人祭祀当时还是普遍现象
为了国家发展,纣王一咬牙一跺脚,带头打破神权崇拜,实名制反对祭祀,解救奴隶。曾经地位崇高的巫师们,因为一场改革失去了高高在上的光环,气得纷纷大骂纣王道:帝辛你小子不敬天法祖,早晚要遭报应的。
但纣王哪有功夫理会巫师们的诅咒,此时的他正忙着颁布全新的人才选拔制度。
商朝曾经实行世袭制,贵族的后代还是贵族,拥有无上的特权,而奴隶的后代还是奴隶,哪怕再努力也无法打破阶级的屏障。
纣王打破了“唯出身论”的传统,转而“任人唯贤”。他破格提拔奴隶出身的费中、飞廉、恶来等人担任朝中要职,一时震惊朝野。
事实证明,纣王没有看走眼,这些出身寒微之人感激纣王的知遇之恩,为官之后埋头苦干,一心振兴国家。国库的收入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逐年增加,待到东夷之战时,殷实的家底成了纣王出征最大的底气,而奴隶出身的飞廉更是随纣王征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最终为保卫商朝战死疆场,马革裹尸而还。
可惜,奴隶出身的官员们虽然为商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却没有掌握舆论话语权。于是,在旧贵族们的“安排”下,费中、恶来等人成了迷惑纣王的“奸臣”,而纣王也在这些“奸臣”的蛊惑下,变成了一个“昏君”。
若是此时纣王能停下改革的脚步,或许还不至于在史书上的形象完全“黑化”,可纣王实在太想中兴国家,竟然顶着国内旧贵族们的不满,毅然发动了东夷之战。
东夷是生活在东南长江流域的夷人部落,他们在纣王后期逐渐强盛,势力一度扩张至山东和淮河流域,频频骚扰商朝边境。
有道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东夷的强盛引起了纣王强烈的不安。为了解决东夷的威胁,纣王调集国内精锐,亲自挂帅挥师南,商朝军队一路势如破竹,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大破东夷,饮马长江,将东南一带大片领土收归商朝版图,不仅实现了黄河和长江流域各民族融合,还促进了华夏民族的诞生。
书写历史的同时,纣王也不忘给自己谋个小福利。据《左传》记载,纣王在出征东夷路过苏氏部落时,掳走了一名美女,这便是《封神榜》中狐媚惑主的苏妲己。
不过,历史上的苏氏美女,显然没有妲己好命。东夷之战尚未结束,纣王就遇到了反对派的激烈反扑。西边的周武王联合一众纣王的反对者突袭朝歌,纣王回师不及,不得不放出奴隶和囚徒充当兵源,与周武王在牧野展开一场大战。
两军交战,讲究师出有名。周武王虽然满脸写着“纣王的爷爷杀了我爷爷,我怕步了祖先后尘,所以要自己当老大”,但落到檄文上,则变成了冠冕堂皇的纣王“六宗罪”。
这六条罪名分别是:酗酒、不重用贵族、重用小人、听信妇人言、信有命在天,不用心祭祀。
仔细看来,这六条罪名里的“不重用贵族”与“重用小人”,正是纣王人事改革中的“唯贤是举”,这些奴隶出身的官员虽然伤害了旧贵族的利益,却有利于国家;而“信有命在天”与“不用心祭祀”等罪名,也是纣王为巩固政权而不得已采取的手段。
至于“听信妇人言”,若是指的“妲己误国”也有些站不住脚。公元前1047年,苏氏部落刚给纣王献上美女,次年商就灭亡了,想来短短一年内,苏氏美女还来不及“误国”吧。
如此看来,这几条罪名里也就酗酒还能说得过去,但若是仅以“酗酒”就认定纣王是“残暴不仁”的昏君,对纣王实在有点不公平。毕竟在悠悠历史长河里,喜欢喝酒的君王绝不止纣王一人,真要认证起来只怕“昏君”的名号不够用。
02史册里的人设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纣王并非十恶不赦之人,为何在史册里的人设如此不堪呢?
这是因为,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商朝灭亡时,纣王还只是“六宗罪”,到了春秋时代,纣王的罪名就多了一项“比干谏而死”,战国时期,比干的死法丰富了起来,吕不韦的门客说比干被剖了心,屈原则说比干是“投水而死”。
汉代时,学者刘向在前人的基础上,朝着“戏说”的方面介绍道:比干拥有“七窍玲珑心”,这让妲己非常好奇,而纣王为满足妲己的好奇心,命人将比干剖心。
这一说法到了晋朝,继续向着“戏说”的路上跑偏,“针灸鼻祖”皇甫谧干脆说纣王不但剖了比干的心,还剖开孕妇的肚子验证胎儿性别。
纣王的人设就这么变得越来越“残暴”,但后世的学者们唯恐黑得纣王不够狠,纷纷施展笔上功夫,拼命帮纣王“荒淫”。
比如韩非子就在没有文献依据的前提下,高调表示纣王拥有“酒池肉林”,一下子让纣王荒淫的形象跃然纸上。到了汉代,学者刘向不甘示弱,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大笔一挥让纣王的用来享乐的鹿台“高千尺”。
在一众学者的努力下,纣王被黑得体无完肤,弄得晋代的皇甫谧差点找不到继续发挥的余地。不过,皇甫谧也不是好“欺负”的,他把心一横,替纣王将鹿台加高十倍,留下“高千丈”的记载。
要知道,古代的一丈约为3米,千丈高的鹿台在没有现代重型机械的商朝别说根本造不出来,就算能造好,纣王只要没有“登高癖”,恐怕也不会愿意每天爬千丈高的建筑物去玩乐的。
由此看来,史册上对纣王的记载,与历史上真实的纣王存在一定的出入。作为商朝末代君主,纣王虽然通过一系列改革,解决了一部分内忧外患,但也得罪了旧贵族,导致国内矛盾激化,最终反而加速了商朝灭亡。客观来说,纣王或许算不上一个“明君”,但也绝没有《封神榜》以及后世文人笔下描述得那么坏,只是身为末代君王,不论是生前事,还是身后名,总有太多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