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蔡长福,男,安徽淮南人,生于1946年,从医四十余年,现行医于安徽马鞍山市。师承民间中医并潜心钻研经典,博涉经史百家,学验俱富,治病慎思明辨,在学术思想 上,崇古而不泥古,在临床实践上擅用经方,独具心得,众多疑难杂症,多应手而愈,对腰椎病,乳腺疾病,胰腺病等等都有很深入的造诣。患者敬重,学生赞扬。所收弟子众多。创办江南蔡氏经方医馆,自编中医歌诀如《热病一百问》、《太阳表证歌》等等,撰有《蔡长福经方锦囊》,并集《伤寒杂病论》与《黄帝内经》之 精华自创《六经辨证图谱》,使读者可以更好的通伤寒之理,临床上见病知源。
我是2012年正月初九那一天凌晨三点到的马鞍山,因为当时师傅正在休息,我怕打扰他,所以一直在外面等到上午九点给师傅打电话,这才见到我的恩师蔡长福先生。我为什么在第一天就对师傅产生这么大的信心,就是因为,那一天来了一个老太太,走路不放便,需要两个人搀扶才能走路,平时都是坐轮椅的,来时主诉是:从臀部一直沿大腿的后外侧痛到脚小指,因为疼痛不能走路,老太太很辛苦,家里人带着她请师父治疗。我记得当时师父诊脉后就给她开了葛根汤,白虎汤,大柴胡汤,大承气汤,这四个方的一个合方。当时我刚从学院里出来,对于这种开方的思维是不能掌握的,师傅用了生大黄30克,芒硝又加30克,让老太太分两次服下,我就想这样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怎么能用芒硝大黄30克给她泻下?然后师傅说没事没事,你看着吧。老太太吃了第一碗药后没有泻下,师傅说再加芒硝,再给她吃一碗,然后就又给她吃了一碗,直到晚上这位老太太才开始泻下,泻下以后出现一个奇迹,老太太进厕所时是由两个人搀扶着进去的,但当她出来时她就自己出来的,当时我还录了像,这位老太太一身轻松以后,反复在屋子走来走去,走来走去,满面笑容。面对这样的疾病,如果是后世医家用任何方剂都不可能达到这样的疗效,这种认识让我产生非常大的信心还有一个手心出冷汗的小女孩,也是那天随老太太一起来的,蔡师傅给他开了乌梅丸,两三天后观察她疗效,发现这个手心出冷汗的情况大减,这是第一天我见到的案例,所以对蔡师傅有非常大的信心。那时候我们两个就每天都在一起,从上午八九点钟,探讨中医学的各种问题,一直探讨到凌晨两点三点,每天都是如此,这样我最终决定要拜师,然后就写下了我的拜师贴。两年来我们也见到了蔡师傅从一个很少有人知道的民间医生,慢慢的变成了在全国具有重大号召力的明医,真的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崇尚于实际临床,不尚空谈的一种学说,这种现象是让我们感到非常高兴的。这两年以来我们帮蔡师傅整理了差不多几十万字的资料,包括之前的《锦囊一》,《锦囊二》,《锦囊三》,伤寒论问缺,以及在网上的绝大部分帖子。大多是我同王佳钰同学整理,还有刘毅师兄,李鹏师兄他们在网上也都发了很多蔡师傅的资料,我们的想法都非常单纯,就是把这个真正能治病的学说呀,广泛的传播到我们国内,让中医界能引起重视,都来学习,我们的效果基本上是达到了,这是让我们非常高兴的。下面我就说一下,这两年以来,我长时间和蔡师傅早夕相处,不断的归纳总结蔡师傅的思路,并对他的医学贡献进行了十条总结,当然这个总结是我两年以来的所学,实际上蔡师傅他的思想是常常更新,你不同季节来拜访他,你会发现他的常用方剂都不一样,在不同的地点,比如说到云南,到深圳来拜访他,常用方剂也不一样。比如说有一阵子他就特别喜欢用桂附地黄汤,有一阵子他就特别喜欢用白虎承气汤,有一阵子他就特别喜欢用柴胡桂枝汤,有一阵子就特别喜欢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他是随着季节的变化,随着病患群体的变化,还有他自己思想的不断更新,他是不断改用这些方剂的。蔡师傅在我眼中是一个奇人,他早年在部队当兵的时候是全师的学习标兵,他对毛泽东诗词那是倒背如流,对当时的《康熙字典》都曾经下过很大的功夫研究,在部队里,他在曲艺方面也非常有成就,曾在样板戏里演杨子荣,少剑波这些角色,当时在部队里影响力是很大的。他干什么事情都细致认真负责,都比别人要做的好,在生活上,他会拉二胡,做饭炒菜也是一流的,又简单又快速,这跟他医学的风格是非常一致的,他是一个奇人,我认为这是千百年才能出一个的奇人。在跟他学习的这两年时间里,我越发深信师傅的思想用来治病是非常有效的。每年寒暑假回家以后就有很多乡亲来找我看病,我都是用蔡师傅的思路来治病,可以说还没有不见效的,有效率可以说有百分之百,当然这只是我的小范围临床观察。当然有些病像慢性病哮喘啊,肺心病很多年的,这都是不容易治愈的,因为我在家呆的时间也短,但是绝对一出手必然有效,症状会改善。接下来我们还会讲一讲,为什么蔡师傅的方子,基本上一出手必然有效。我今天讲座的题目就是蔡师傅的医学贡献,还有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这里面有重量级的东西分享给大家,有一个或者两个方子,拿到以后,你们回家就可以凭这一个方子开一个专科,这绝对不是大话,实实在在就是这个样子。1、蔡师彻底坚持六经辨证,以六经统摄百病,思维精纯,为后人学医入门最佳选择。蔡长福老师在临床上,是我所见到的真正能够彻底坚持六经辨证的一位明师。古往今来很多人谈六经辨证,说伤寒论,学伤寒论,讲伤寒论,但实际上你看他出手处方的时候,他就远离伤寒论,你们想想是不是存在这种现象?他每天在说伤寒论,给别人讲伤寒论,写文章也写伤寒论,实际上你跟他抄方,你会发现,他用方并不是伤寒论方,他对经方的方剂进行任意的加减,像柴胡和黄芩的比例,张仲景用柴胡和黄芩的比例一般就是8:3 ,但你看一些医生开方,柴胡10克,黄芩12克,这样的比例是比比皆是,为什么这样比例?也就是他内心对张仲景医学并没有吃透,张仲景用柴胡和黄芩的比例就是8:3,而他们对这个东西任意理解和发挥,当然他们认为自己是很有心得的,但这是他们自己的心得,不是张仲景的心得,张仲景不是这样用方的。现在还有很多人打着仲景心法的名义自作主张用药的现象,这种人嘴上说用方思路就是来源于张仲景,可是一开方子就是六十克一百克以上的附子,只知道温化三阴,三阳病的方子基本不用,我就知道某个火神派的弟子,他用方有特点,所有病人来了以后,就这几个方剂:通脉四逆汤,当归四逆汤,附子理中汤。所有的病人来了就这几个方剂,倒来倒去,倒来倒去。他嘴上也是说我是学张仲景的,但是开方同张仲景相距十万八千里,张仲景不是用这三个方剂统摄天下的。这种现象在学张仲景,信张仲景,实际上开的不是张仲景的方。这就好比说你非常喜欢你老婆,天天对她说我爱你,我疼你,但你又天天跟另外一个女孩勾勾搭搭,就是这么一回事,你说你爱伤寒论,实际你不爱,你说你信伤寒论,实际上你不信,砂仁附子桂枝尖,超大剂量山萸肉黄芪往上堆,这根本不是仲景的用药习惯,你总要对伤寒论方剂做太多的加减,你总要加上自己的想法,以后千万不要说这是什么仲景心法,你自己开方子一半以上都加上干姜附子,这绝对不是仲景的用药频率,你这就没有用张仲景的思路,但是这些人却最喜欢在嘴上说仲景如何如何,这种心口不一,在临床上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我为什么认为学医要从伤寒论学起呢?它最有规范,最有规矩,最有法度。日本有个医学家叫尾台榕堂,有研究汉方,对汉方有了解的学员,应该听说过这个人,他说过一句话“研究张氏方者,能自幼而壮而老,造次颠沛,必在于斯。犹如身在当时,亲受训诲,则自然术精技熟。遇病开方,灵机活动,意之所向,无不如法,操纵自在,左右逢源。病虽万殊,又何难应之有,此即所谓以简御繁之法也。”这是尾台榕堂一生对张仲景医学的研究,得出了这样一个体会,张仲景的方是可以治疗万病的,他给万病以准绳。但是鉴于我们国内这种状况,嘴上说伤寒论,实际上不用伤寒论的人大有人在。蔡老师就是非常独特的一位,他讲伤寒论,学伤寒论,在实际临床中就是用伤寒论。他实际临床用药大概就是55味左右,常用方也就是二十几个,对天下所有疾病,基本就是这二十几个方子加加减减就能实现很好的疗效,经过我们这两年的观察,有百分之八十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病人都是首诊就能见效的,一般来说多次复诊仍然不见效的,千人里面也就几十个,他们的名字我们都能想得出来,就是那么几个人多次复诊不见效,这是为什么?后面我也要分析,有些病人骨髓空虚到一定程度,五脏内的精髓空虚到一定程度时,那是很不容易见效的,比如流产刮宫三次以上,少年时候手淫过分的,这种是属于气血亏虚的太严重,不是说你用草木中药,在几个月内就能给他还原,我们长期做临床的朋友对这个肯定是有了解的,很多病人身体亏虚到一定程度,补是很难补上去的,临床现实就是如此。2.蔡师实现了伤寒论与日常生活的结合,实现了伤寒论与人的生老病死规律的结合,把对中医的理解贯彻到日常生活中,用平易的语言准确解释了人体生理病理。开辟了一条易学易用的蔡氏经方大道!有很多弟子在学习了蔡氏经方以后,都曾跟我讲一样的话,这个东西一学就会,一用就灵。在济南会议的时候,有好几个弟子来找我,都说了同样一句话,就是“拨云见日”。看了蔡老师的书籍以后就是拨云见日。蔡老师把伤寒论与日常生活进行结合,与生老病死,衣食保暖以及人的生长发育都进行了结合,我认为这是古往今来的第一人。比如蔡老师讲“伤寒论深,深不可测,浅,浅就在皮毛”这是多么经典的话!古代的医学家,他们临床到一定程度,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以后,就会用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来诠释经典,蔡老师也是这样,他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我在整理他思想的过程中,一直就很注意一点,就是不采用其他人的解释来解释蔡老师,我只采纳《内经》和《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三本书他们本身的语言来解释蔡老师的思想,不会采用任何其他医家对伤寒论的注解,因为蔡老师他已经自成一家。当一个的医学水平到了一定境界以后,他所讲的每一句话都是经典,这个时候你就不需要用后世那些医家的话来注解这个经典,因为这已经是一个独特的体系。像叶天士同他的弟子们泛舟于湖上,侃侃而谈,任性挥洒,然后就写下了《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这在任何经典中都是找不到的。这是叶天士他自己当医学水平到达一定程度以后,对人体生理的一个入骨入髓的理解,这个时候就不应该用其他医家来理解,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标版。我在给蔡老师做资料的时候,也很注意这一点,不用其他医家的语言来解释蔡老师。只用《内经》和《伤寒论》《金匮要略》,这是蔡老师思想的来源。蔡老师的思想是非常独特的,他把生活同伤寒论结合起来,把中医落实到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一住一行,这些细小的工作中,我认为这是非常伟大的,他真正实现了伤寒论的平民化,生活化。并且他能讲的出,还能做的到,有的人就讲的出但是做不到,我认为蔡老师在这方面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明眼老师。3.蔡师从深层理清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关系,实现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一体化解释,深化了中医学对人体的理解。对于《伤寒论》同《金匮要略》的关系古往今来也有很多说法,像有的人说伤寒论是治伤寒的,金匮是治杂病的,但是蔡老师认为伤寒金匮是上下一体之作,一气贯通。蔡老师经过反复的分析和多年的体验发现,张仲景的伤寒论写的是新病,新病是什么?就是说一个标准的人,在张仲景心目中有一种标准的人,某一种特定体质的人,他新感了外邪之后,在十三天以内的疾病发展变化,这时写出来的伤寒论。像一个身体壮实的人,突然感受了风寒,出现标准的麻黄汤证。一个身体一般,但平时没有什么病,只是气血不怎么旺盛的人,突然感受风寒,变成一个标准的桂枝汤证。这个病在十三天以内一般是按照六经进行传变,张仲景首先对伤寒论立了一个标准,标准的人,标准的证,标准的方,这是张仲景立方的一个根据。张仲景讲的是在某一个特定状况下,一个人感受风寒以后,人体所发生的变化,壮实体质的人感受风寒以后可能就会出现麻黄汤证,体质虚弱的人可能会得桂枝汤证,并且定了一个标准,桂枝汤的“淅淅恶风,恶寒发热,鼻鸣干呕”等等这都是标准证,当这些标准证全部或近乎全部出现时就要使用标准方,也就是桂枝汤原方。但是我们在实际临床中,很少见到标准的桂枝汤,麻黄汤,标准大柴胡汤证,标准的大小青龙汤证,标准的四逆汤证,标准的理中汤证,这在临床中是难以见到的。为什么伤寒论中的标准方证我们很难见到呢?就是因为张仲景写的是一种新感病的样板,你对伤寒论条文进行研读以后,你会发现他只写到十三日,也就是十三日以后张仲景就很少再写了。十三日以后的病辨到哪里去了呢?辨到金匮上去了,这就是金匮杂病的来源。六十年代的时候有一个伤寒学家说过一句话叫“伤寒如流水,杂病如漩涡”伤寒如流水一般的流动,杂病是流水在变化的时候产生的一种漩涡,一种独特的花纹,他也主张伤寒金匮是上下一体之作,但在蔡师傅这里他又有了更深的理解。蔡师傅认为伤寒论讲的主要是足六经的传变,我曾同蔡师傅相互探讨过为什么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特别重视足六经,而不是手六经?我们想一想,内经里面有一句话“人生于地,悬命于天”人生于天地之间,但实际上人与地面靠的更近,而足与地靠的更近,所以人的立身之本是在地上,他也受天的影响,但他的立身之本,一身气血之源都在地面上,所以我和蔡老师是这样认为,就是张仲景特别重视足六经是因为人更贴近于地面,人本身气血骨髓的来源更加接近于地,所以张仲景特别重视的是足六经对人体的基础性作用,为什么?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这是人体一切气血化生之源头,“肝胆为一身清阳之枢纽,为一身气血生发之萌芽”(这是后代搞圆运动的医家喜欢讲的话),脾胃是一身后天之营养的根本来源,肾是先天之精的来源,这样一个人体他才有了根,这三经都是落在足上的。你比如手太阴肺,若脾家虚寒,脾家不实,手太阴肺他能长的好吗?谁决定谁?是足太阴决定手太阴这样一个关系,而不是手太阴决定足太阴。这就强调了足部六经对人体的一个基础性作用,手六经(疾病)是长期的足六经(疾病)不解而产生的传变。我跟蔡师傅对金匮进行研究以后,就发现金匮很可能就是这样写出来的,金匮所述疾病就是以手六经为主要的治疗对象来论述的,像胸痹心痛的疾病,你可以理解为这一篇所涉及的就是手少阴心,肺萎肺痈咳嗽篇你可以理解为他主要涉及的是手少阴肺,腹满腹胀寒疝宿食篇你可以理解为他主要涉及的是手阳明大肠,有很多大便不通,腹满,寒疝等这些都是大肠的问题。我们是这样理解的,算是一家之言,但是我认为这种理解很有道理,足六经对人体产生的是基础性作用,手六经是足六经长期不解而所发生的一种演化。足六经的病可以常年携带,手六经的病也可以常年携带,这也是蔡师傅一个独特的观点,他提出了一个名词叫做“携带”,像太阳病,实际上一个人的太阳病并不是按照十三天来传变的,因为人体并不是按照标准模型来生病的,太阳病可以携带几年,几十年,比如鼻炎的额头痛,这种病在临床上你见到的疼三年五年的都有。我认为蔡师傅在这一点上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叫做“携带”是非常好的。理解了足六经和手六经的关系,我们就对疾病的全景有一个大体性的认识,我们对疾病的来源及归宿就有一个大体性的认识。少阴篇里有三急下证,为什么出现哪些症状要急下呢?胸痹心痛短气病里张仲景用瓜蒌薤白枳实汤,他为什么用枳实来降气?为什么治疗肾病的时候会用承气汤来通腑泄热降气?为什么治疗肾病,心病有些思路是重合的呢?蔡师傅就发现,心衰的病人,心功能不全的病人,你给他用柴胡桂枝汤表里两解以后,再用小承气汤把这个气往下一顺,心功能很快就能恢复。心也属于少阴,少阴篇里的肾也属于少阴,少阴属于小阴,小阴最怕热邪,热邪积聚于上焦就会产生胸痹心痛短气,当热邪积聚于少阴肾就会产生现在的尿毒症,肾炎等之类的疾病,这样就有了一个伤寒与金匮的全面打通,也对人体的生理变化有了一个非常确切的把握。我讲的这些东西是理论,不要着急啊,现在有一些中医学的实用主义,就是你不要给我讲理论,你直接告诉我这个病人出现了什么症状就用什么方,我以前就是学那个的,但后来放弃了那样一种学法,我曾经对方证对应下过很大的功夫,胡希恕七十四小时的录音我是完整的听完的,他是否定了脏腑经络学说,主张病人出现这个症状这个脉的时候就用这个方,不需要用经络这些东西来解释,他自己创造了三个名词,表,半表半里,里。开始的时候我觉着这些东西好的很,很简明,好像中医学就是这么回事了,然后下了很大的功夫,七十四小时的录音,就是学胡希恕的人你也未必能听完吧?我是完整听了两遍。但在临床中遇到蔡老师以后我的思想就改变了。我后来想了想,张仲景那个年代怎么能否认脏腑经络学说,而创立一个表里,半表半里这样一种系统呢?这违背了历史史实,张仲景生于东汉,两汉时期那都是一个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大行其道的时候,张仲景怎么能背离那个时代独出一格的抛弃脏腑经络学说,抛弃经络传导,抛弃脏腑寒热虚实,突然来一个表里,半表半里,你若问问张仲景,他可能也很纳闷,我可没这么讲呀。我在学习过程中就发现这些问题,有的人抱着实用主义,认为你告诉我这个方治疗这个病就行了,不要讲太多,这些理论你们都讲不清,实际上不是讲不清,是讲得清的,讲得清,也能做的出来,这是我在见了蔡老师以后的想法。在见蔡老师之前我看一些书,发现他们讲的都不一样,对人体的变化讲的也不一样,当然这些人都已经去世了,我也没有当面考证过他们的临床效果到底真好还是假好,还是说只是一些擅长写作的儒生,兴致所来,挥洒而成的一部医学大著?是不是存在这个嫌疑?我们都考证不了。生在这个时代我们遇见了蔡老师,这是一个活生生,正在使用张仲景的思想治病救人的一个大师,我们要好好的跟蔡老师学习,理论我们能听得到,有疑惑还可以问,临床效果你也可以验证,你想这个时代多好,有很多医学大师,比如有人崇尚黄元御,但是我看了以后很疑惑,黄元御的《四圣心源》我也完全通读完了,如果说黄元御的方子好用,但在实际临床中很少见到有用他方子的医生呢?天魂汤,地魄汤几个人在实际应用呢?麻瑞亭是他的传人,也没有传下去,以及现在他的一些传人,学习者,临床疗效我也没有见到有多好,这是一个现实情况,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现实一点,很多人说的好,理论讲的也好,但实际跟诊十天你试试,你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你真枪真刀的跟他在那里比划比划,脱掉他身上那身权威的衣服,那身白大褂,把他从医院里拉出来,让他在街上开个铺子,你试试,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恐怕实际上并不行。(掌声)当然你们也有自己的学习体会验证和方法。对于蔡老师,我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实际的观察跟诊确定蔡老师临床有效率是极高的,病人初诊有效率百分之七十以上是有的,若长期复诊,假设第一次没有效,这种现象是存在的,蔡老师也不是神,假如第一次复诊没有效,第二次复诊也会有效,这样有效率能到到百分之八九十以上,经过两三次复诊以后整体有效率是能到达百分之九十以上。不是偶尔,是现实的情况。我们也有大量的医案记录,记录在电脑里面,证实就是这样的。我当年也考察了很多民间医生,包括学院里的医生,有过很多考察,能达到这个疗效的少之又少,能达到百分之五十的就很少了,这是很现实的情况,当然人不要对自己太乐观,人总是有盲点,你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观察你,把这个统计汇报给你看,你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人是应该有这种反思能力,陕西有个中医叫孙曼之,他年轻时出诊发现自己临床实际有效率才百分之三十,为什么有效率这么低?可是病人还是在逐渐增加,这是怎么回事?他对这种有效率就产生了怀疑,于是闭关苦读几年,才又重新行医,这是很现实的。4.蔡师从新阐释了“谷疸病”的原理以及治疗办法,填补理论空白,发掘古方胃疸汤,扩展了中医对于内科疑难病的治疗办法。蔡老师对人体的认识有一个谷疸的理论是非常新颖的,现在西医学已经证实人体内存在一个胰腺,这一点我们古人是论述比较少的。蔡老师认为《金匮》里“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这个谷疸就是胰腺,这对临床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胰腺的位置在十二指肠小弯处,开口于十二指肠,胆管又从开口处经过,所以胰腺的热病会导致肝胆气机的不降,肝胆热病的根源我们就找到了。肝胆气要往下降,但胰腺已经水肿,炎症了,胆气怎么往下降?胆汁的排泄也不正常,这是一种长期携带的状态。未必在检查的时候能明显的发现胰腺有炎症水肿,但师傅就通过对《金匮要略》的深入思考发现这个问题,以解剖位置来说,胆管开口离胰腺最近,他把守胆管往下,往十二指肠输入的一个关口,肝胆疾病,胰腺疾病,十二指肠的疾病,都可以找到他的来源。前一段时间师傅治疗一个肝萎缩的病人,现在已经完全治愈。另外像肝硬化,胰腺结石,胆结石,各种肝炎,肝癌,胰腺癌,十二指肠等的一些疾病,在人体中焦的这个位置,我们就都找到了明确的思路以及治疗办法。我认为这一点对提高我们整个中医学的认识是有非常大的帮助。这个方在蔡老师的书里面有,非常重要!你们一定要记下了,临床上常用常新,尤其是四十五岁以后的热病患者可以考虑使用这个方。我翻阅了从建国以来到现在中国期刊网的文献,发现中国人好像把胃疸汤这个方彻底遗忘了,没有一家论述过这个方子的使用,蔡师傅从新发掘了这个方子,让它从《医宗金鉴》里复活了,这个功劳非他莫属。注:胃疸汤,即茵陈、茯苓、白术、泽泻、猪苓、车前草、黄连、栀子、防己、陈皮、苍术、 葛根、秦艽也。治疗肝胆疾病有几个加减,当肝胆热病特别明显时合大柴胡汤加减,肝胆湿热的合茵陈蒿汤加减,当胃肠实热严重时合白虎承气汤加减,当病人携带表证时合葛根汤、各半汤加减。这样三阳经就全部顾及全面了,所以蔡师傅的网撒的很大,但是收的又紧,他的每一味用药都有明确的打击目标,你看他用方有时二十几味,但他的用方思路是非常清晰的。这都是一些大方大法,大的思路一打开对这个疾病的认识就会很快的上一个台阶。关于合方的使用,我听一些学员说,最常使用一个方或两个方的合方,而蔡老师常常使用四五个方的合方,这个思路也很新颖。现在我们中医界有一种可以说不太好的认识,追求开方的药味要少,包括国内一些规模巨大的中医院,内科临床开方常在十味药左右,吃后管不管用,谁在医院谁清楚。我认为这种思维太单一。当一辆汽车跑了三四十年以后,你不能说他哪个零件坏了,实际上他没有一个零件是好的,我们人体也是这样。蔡老师把人体分为四十五岁之前和四十五岁之后两个阶段(当然这是一个界限,不是说非常标准的,是可以根据地域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不同而改变的)四十五岁之前三阳经经气还旺盛,因为三阴不亏虚,三阳的经气就会旺盛,它还有化生之源,大肠湿热还没到一定程度,谷疸的热化还不明显,这个时候用方可以单纯一些。四十五岁之后三阴经气本能已经衰败,三阳经气随之衰败,人体对于水谷精微,对于饮食的运化能力就极大的下降,这个时候产生的湿热是非常大的。而能到医院住院,西医百治不效,然后到你诊所来看病的,四十五岁之前的其实不多,大部分都是四十五岁之后的患者,这个时候再用个几味药,十味药就能把他的一切病理拦完了,这是不切合实际的。因为人体已经在多个脏器,在三阴三阳都已经生病了时还用几味药,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偶尔能用十味八味药的方把病人治好了,甚至某一次用了一两味药治愈了某人多年不愈的疾病,然后引以为乐,被眼前这点成就迷惑了,长此以往,将会有更多是你可能没治好的,当然很多这个没治好的你就忘记了。但如果你用非常清晰的组方思路进行合方,有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不要嫌药多,关键是思路要清晰。蔡师傅开出的方为什么这么稳,平均有效率这么高,就是因为拦的多,他在三阴三阳上同时安排了士兵,架设了火力,人体六经都能顾及到,治病就稳妥许多,平均有效率就提高,但是这一切并不杂乱。5.蔡师完整归纳了热病的常见症状和治疗办法,为湿热病的诊疗指明了方向。我们现在的中医学,不管是在学院还是民间,都非常推崇火神派,扶阳理论,实际容易走向片面化和极端。我见过的几个火神派是这样的,不代表所有的火神派都这样。像某一个火神派的名医到某医院去,找三个病人给他看,结果吃了他的药,有两个病人都出现了明显的中毒现象,这是非常真实的事情。张仲景不是这样用药的。这个名医是谁都无所谓,只是说这个学说很容易让人走向极端,认为自己好像用几味药就把握了医学的真理,这是非常极端的看法。像张仲景就不是这样的,他是有什么症状,有什么脉象,就用什么方,他没有说我太阳病用姜附桂,阳明病也用姜附桂,阳明腑病,大便下不来,我不认为他是热邪积聚,我认为他是脾胃的推动力不足,我用大剂量的理中汤来治疗承气汤证,这种人还真有。(掌声)像北方某个名老中医第三代弟子,指着一个大承气汤证患者说这个要用大剂量的理中汤,他是脾胃的推动力不足了。那么张仲景为什么还立下大小承气汤,桃核承气汤,厚朴七物汤等这些承气汤类方呢?我们这个思路一定要灵活。蔡师傅在临床上我就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他用方的频率就跟张仲景用方的频率是一致的,很明显,张仲景在用方中最常用的方剂就是桂枝类方,然后是柴胡类方,这都是张仲景非常常用,涉及到的条文最多的,阳明病篇白虎汤,承气汤涉及到的条文也是很多的。少阴病厥阴病的条文实际上不多,比起前面几篇来量少的很,我们从这个现实来看,偏于单纯的温三阴的角度来立论是不符合张仲景原意的。比如这个黄芪一用就是几百克,这可以说是他们的一种独特创意,但不要说是跟张仲景学的。还有山萸肉经过张锡纯的推广,命运发生了巨大的转折,火爆的很,从民国到现在,山萸肉你用不到60克以上,好像你就不知道收敛阳气,不懂收敛肝气,好像你就没读过书一样。很多药的用法,张仲景不是这样用的,你可以说是你独特的经验,但你不要推到张仲景头上。我们学习张仲景就可以想象一下,在张仲景六经辨证的框架内我们要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像我师傅用承气汤解决了很多心衰的发作,心功能不全,上楼气喘等。一上楼就气喘这在医院里常常被诊断为气虚,而我师傅认为这是胃肠热往上压迫心肺导致其功能的降低,这样的病人往往使用承气汤,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等有很好的疗效。我师傅曾治疗马鞍山本地公安局妇女的心脏病,就用的竹叶石膏汤而取得很好的效果。见到蔡师傅以后,让我们不由得对现在的中医学,医院里的中医学也好,古代的中医学也好,产生一种深深的不解,他们都是学伤寒论,但学着学着就玩起了漂移,学着学着就自己另创一套去了,为什么就不能守住张仲景?为什么他们嘴上说张仲景是医圣,而实际上又不用张仲景的方?张仲景根本不是几百克附子几百克黄芪天天用砂仁山萸肉来治病的呀!是张仲景不行?还是他们内心并不怎么信仰张仲景?我认为第二种的可能性比较大,他们可能认为张仲景的方不太适合现代人,比如他们不敢用白虎汤,承气汤。而蔡师傅白虎汤,承气汤几乎每天都用,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病人都要用,这让我们对经方产生了一种非常深的想法,经方的这几十个方子确实是可以治疗大量的杂病,以及疑难怪病,他并不需要很多的变化,并不需要你很多自由的发挥。但是思路要转换,你对伤寒和金匮的关系要理清,伤寒设立的是一个标准,标准的证,标准的方,我们用伤寒的方来治疗杂病的时候很少遇到标准的桂枝汤证,标准麻黄汤证,标准大柴胡汤证,标准大承气汤证,这就要求我们对方子的用量进行加减,但这不是说你就要换药。你们看蔡师傅有时候用药剂量很大,但要注意方子后面的注解,五付十五天,四付十天等,所以每剂用量除以三,蔡师傅用量是很平稳的。我们今天多是治疗的杂病,如大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这种症状在临床上是很少见到的,但你摸脉时发现肝胆湿热的人往往很多,而他们却不会出现标准的大柴胡汤证,所以我们用大柴胡汤时就要对方剂进行加减,却不需要换药,你不能说这个方跟条文不符合,跟条文长的不像,我们就要另立思路,就要换成其他的药来治疗这个病,其实这个是不需要的。在观察蔡师傅的实践中,我们就发现只需要对方的剂量进行加减,对这个病人使用方子比较平稳,顾及到多个脏腑,六经的每一经都要进行审查。另外有一点要提醒大家,蔡师傅用的柴胡是柴胡叶,这一点跟大部分医家是不一样的。安徽这边是有用柴胡叶的习惯。我们从中医的法象药理学来分析,若要舒达肝气,柴胡叶比较符合中医的思维,像柴胡根的样子给人的感觉就是苍老、坚硬、枯干,柴胡叶就很奇怪了,你把他晒干以后还是碧绿碧绿的,并且它的叶子是斜上方生长的,你们可以观察一下柴胡这种植物,柴胡是长的很好看的,给人的感觉就是很正派。古人有一个认识,关于柴胡劫肝阴,是不是说柴胡根劫肝阴,柴胡叶对肝阴的损耗就很少,当然柴胡的不同部位对于肝脏功能的影响,这个实验还没有人具体做过。但是从中医法象药理学的观念来看,应该柴胡叶对肝阴的损伤是很小的,因为他不是干枯苍老的样子,如果是干枯苍老的样子当然不能养肝阴,还会耗肝阴。这一点大家听蔡老师讲课时要注意,蔡老师用的是柴胡叶,不是柴胡根,也不是柴胡苗,现在市场上对柴胡苗的理解五花八门,你要去市场上买柴胡苗,他给你的是柴胡杆,那又不对了,从样子来看,它中间的颜色的白的还是空心的,因为是空心而没有丝毫的滋养作用,若要说劫肝阴,它比柴胡根还要严重,这是从中医法象上来说的。蔡师傅完整的归纳了常见热病的治疗办法,写下了“热病一百问”,这都是非常经典的,辨阳明热病论,伤寒化热生死论,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著作,建议大家好好的读及背诵。当你遇见这样的热证时,在临床上就不慌不忙了。6.蔡师在临床上对多种疾病形成了高效诊疗方案,一学就会,一用就灵。像对腰椎病,蔡师傅有一套完整的诊疗思路,效果是非常好的,他的思路也非常独特,他是从湿热来论治腰痛的,这个我是有切身体会的。我年前时总感觉坐的时间长了就会腰酸,若要一般的中医来看,腰痛,腰酸,以及腰上的一些不适,多是因为肾虚,寒湿等造成的,然后杜仲,巴戟天等这些治疗腰痛的腰就一堆一堆的给你开上了。蔡师傅三十年之前也曾经这样开过方,但在临床上发现效果不好,后来某一天他把这个思路进行了转化,用清湿热的思路来治疗腰痛,腰酸以及各种腰椎的疾病,腰上韧带的疾病,肌肉的疾病,发现疗效大大提高。这也算我师傅一个非常独特的思路。常用的方有茵陈五苓散,若不是恩师指点,大概我们想一辈子也想不出来茵陈五苓散能治疗腰痛。年前时我觉着腰酸,当时王佳钰给我开了一个大柴胡汤加茵陈五苓散加白虎承气汤,我本人又长的胖一点,想着胖一点喝药量应该大一点,然后我就把这两天的药一上午就喝完了,没想到我这个腰酸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出现过,就一剂药,到现在已经过去四个多月了,腰酸的情况再没有发生过,现在坐几个小时也没有关系。(掌声)像这样的方子,大柴胡汤,茵陈五苓散,白虎承气汤,治疗腰痛,如果不是遇见恩师,可能你下辈子当医生都想不到,真是这样。这就是一个医学天才,一个医学导师能够给予我们的一种高屋建瓴,超越我们一般思维水平的东西。这两年我见到师父治疗腰椎病,有效率极高,很多患者都是自己好了以后再带患者过来,过年时那几个河南的患者,一个就带三个过来看病,现实就是这样,在师傅那里坐着聊天,玩是时候,偶尔能见到有人进来给师傅打招呼,问问是谁?这是七八年前的老病人了。什么病?腰椎病,当年就是我治好的。这在师傅诊所里是常见的事情,我第一次到马鞍山的时候,还见到四十多面安徽本地人送的锦旗,主要就是感谢蔡师父治好了他们的腰椎病,可是师父并不看重这些锦旗,后来都被捡垃圾的人收走了。野葛根 桂枝 白芍 麻黄 白术 杏仁 炙甘草 升麻 丹皮 赤芍 茯苓 桃仁 柴胡叶 黄芩 栀子 厚朴 枳实 槟榔 大黄 生石膏 知母 薏苡仁 连翘你们可以看看里面有多少合方呀?葛根汤,升麻葛根汤,麻黄汤,桂枝茯苓丸,小柴胡汤,小承气汤,茵陈蒿汤,麻杏苡甘汤,麻杏石甘汤,白虎汤。中焦虚寒加干姜,党参。下肢皮肤病,加上木瓜,苍术,黄柏,牛膝,注意脚气也是这个治疗方法。小便不利或者水肿或者分泌物非常多的加上五苓散,茵陈蒿汤,麻黄连翘赤豆汤。你们来到这花了钱,花了时间,就这一个方,你们回去就可以支撑起一个单独的皮肤病科专家门诊。像我回到家以后,有一位牛皮癣的患者,西医叫银屑病,三五年不愈,全身都结成疙瘩,皮肤隆起,就用这个方加减,一个月就消失了百分之七十。并且过年的时候他又给我带来两个银屑病患者,一个长在头顶,一个长全身,治疗效果都非常好。你们来了以后就这一个方子,你们这个会议本钱就全回去了,这个方也算是首次公开,你们一定要认真记下了,回去把这个方多加琢磨。实际上这个方子涉及到表,筋膜,皮里毛外之间的东西,还有脾胃,肝胆,所有皮肤病发生的几成原因,蔡师傅都做了层层设防,每一层都进行了守卫,每一层都有明确的目标。麻杏苡甘汤可以除皮中之水,麻杏石甘汤可以除皮中之热,另外还有淤血的原因,湿热的原因,肠胃湿热也好,肝胆湿热也好,上焦湿热也好,下焦湿热也好,这一个方子全都顾及到了,你们回去可以仔细分析一下。虽然看起来有很多药,但思路是非常清晰的,都是几个原方进行的加减,没有拆方,你们可以仔细琢磨琢磨,我想就这一个方,你们回去治疗皮肤病,完全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有效率。(掌声)(老师,这个剂量怎么处理?)蔡师傅锦囊里有几个皮肤病的案例,你们可以作为参考。蔡师傅一般开的都是两天或者三天的药,你们除以二或者三就可以了。(可以治疗所有的皮肤病吗?)不能说是所有的皮肤病,像糖尿病晚期引起的皮肤溃烂,那可能就不是这个方子的力量所能达到的。但常见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皮肤病,这个方子明显改善症状是足够了。(白癜风如何加减?)湿疹,白癜风之类的患者可以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进行调整。若表上营卫不达的可以吧白术苍术的用量加大,这是师傅告诉我的一个加减法,你们可以临证发挥,因为我们临床上遇到的病人不都是一样的。7.蔡师首次提出《伤寒论》应为“伤寒经”;首次指出张仲景具有五个方面的圣人特质,具体来说在文字水平,医学水平,药学水平,体质的认识,易学水平等都达到了圣人的高度。 张仲景的文字并不华丽,比起黄元御那样四字一句,四字一句的格式也显得没有规律,但在临床中你会发现,张仲景是文字描述是最准确的,他非常传神的描写了一个病理以及生病以后的各种症状,这是古往今来很少有人能做到的,所以在文字上他是圣人水平。在药学水平上,比如后世医家私自篡改柴胡黄芩的比例,认为白虎汤证很少遇到,特别是明清以后认为生石膏是虎狼之药,还有现在的扶阳派对生石膏,承气汤之类有惧怕之心等等观点。为什么张仲景对于“伤寒解后,气逆欲吐,虚羸少气”的病人用竹叶石膏汤?其中是一斤生石膏呀,他怎么不怕败了患者的胃气呢?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想一想,古人的一些认识是不是有问题,是不是他们考虑的太多而没有经过实践就否定了张仲景?自己搞一套?对于温阳,我又一个想法,是对年代的一个想法,是不是古代生活条件比较差,像一年才吃两三次肉,一年也吃不上几条鱼,所以胃肠湿热,肝胆湿热并没有今天我们这么严重,并且衣服穿的不够厚实,所以那时候用温阳药很多都能取效。但是今天时代不同了,进入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九十年代,零零年以后,中国发生了五千年来未有之大变革,生活水平和人均寿命都是古往今来的高,几乎顿顿有肉吃,夏天每天吹着空调,这种生活方式是前所未有的。像在六七十年代,有的医生用大剂量的温阳药抢救心衰成功了,在今天是不是还能这么用?六七十年代,刚刚从文化大革命出来的人,同今天我们经过二十年“繁华锦绣地,温柔富贵乡”的人是不是用方还能一样?大剂量的用温阳药,用附子回阳救逆,是不是还能走得通呢?我认为蔡师傅的思路可能更加切合今天的实际情况。现在的人吃的好,运动少,六七十年代的人哪有不运动不干活的?像这样专职的常年坐在一个地方工作,不怎么运动的人,那个年代是很少的。像山西的一位老中医李可,你可以看看那他的医案《疑难危重经验专辑》,治疗的也多是农村人。而今天别说是在县城,城市,就是在农村,天天吃肉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情。每天早晨起来一个鸡蛋两个鸡蛋很正常。再看四五十年代,我奶奶是1928年出生的,什么时候才能天天吃鸡蛋呀?那也是他60岁之后,也就是八九十年代才能天天吃上鸡蛋。我就在想当时医生的温阳扶阳,可能就适合当时的生活水平,而我们今天更强调的是清理肠胃。现在人开空调,八十年代哪有空调?九十年代也很少有,而到了今天很多人几乎一整个夏天都是开着空调度过的,到了冬天又是开着暖气来度过的,这样人体和自然的节律都搞混了,这时表证常携带是不是一个现实状况?蔡师傅的思路就更加切合于我们当下这个时代,是时代造就了一种医学,这也是我对温阳扶阳这个派别的一个看法。现在就是时代医学“麻将响,歌声动,太平盛世已来到”你到全国各地,麻将室,棋牌室到处都是,到歌舞厅里去看看,那是昼夜不歇,这个时代已经是这样,蔡师傅重视热病,重视表证,重视髓空是这种思路,是不是也是时代医学?(掌声)这是我跟随蔡师傅学习的一些看法,确实看到蔡师傅在临床的疗效,我们什么都要建立在有效的基础上来讲这个话,当然在坐的很多学员也有学过温阳扶阳的,也有临床的一些体会,我是在讲这个时代造就了医学,现在是张仲景六经辨证的时代,不依赖大剂量黄芪山萸肉砂仁,张仲景的思路仍然是可以治疗当今大多数疑难病的。8.完整归纳骨空对身体的影响,形成了骨空论这一宝贵的学术思想。蔡师傅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与骨髓的充盈有关系。人在年轻的时候骨髓逐渐充盈,人就进入青春期开始成长,然后过了二十四五岁,结婚工作,个方面压力也大了,然后骨髓开始逐渐的亏空。亏空到哪一椎,相应的脏腑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他是以骨髓来理论人体的生老病死的,这就更很多例如扶阳学说以阳气来立论人体生死不一样。扶阳的人最喜欢讲的就是太阳,动不动就拿太阳做比喻“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析寿而不彰。”这是很多扶阳派开篇常用的套话,就如同太阳发光没有凭借一样,但实际上我们稍微对天文学有一点知识的话,就会知道太阳的内心并不是空心的,是实在的,太阳内心的密度是162克每立方厘米,也就是说太阳的核心是非常坚硬充实的一种物质。它并不是一团空气,那些动不动就喜欢拿着太阳开涮的扶阳派,我想他们并不了解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因为太阳内部的精髓,也就是核燃料太充盈了才发生核聚变,然后发光。如果太阳没有精髓怎么能发光发热?扶阳派单纯的理解为一种阳气的散布,他就没有再往前推一步,掌握一下现代科学知识。如果你再听到扶阳派讲“人体一轮红日”等等,我们要有自己的理解,那就是太阳没有本钱不能发光。就如同一个人穿的很光鲜,珠光宝气的,正常状态下是他比较有钱,他才往外发,若你没有钱硬往外发,发阳气,鼓阳气,温阳气,用附子黄芪来提阳气,我认为这都不是一种正确的做法,黄芪这个药是能够提拔阳气的,个人认为对人体没有什么补益作用。沙菀子有补益作用,是因为它把阳气提上来以后进行了凝聚,再收敛之气进行下沉。这是我个人认为,蔡师傅在临床上也很少用到黄芪,我们还没有具体谈论到这个问题,是不是蔡师傅用到黄芪也是因为它有温化水饮,化水为气的一种功效而已?黄芪明显是从地下抽拔水汽往上提升的一种东西。人体要想保持年轻,还是要保持骨髓,像蔡师傅这个年纪,每天还能挑着一百八十斤的担子来回晃十几分钟,你们去过他诊所的就能看到那担子,想来在座的很多人都挑不起来的。这就是脊柱的骨髓充盈以后自然发用,这个阳气不是你温上来的,不是你提上来的,不是你加上附子,再配上炙甘草,所谓的小火慢炖,以土伏火的那种思想所能解释的。没有钱就是没有钱,你怎么装扮,把自己兜里所有的钱都拿出来买衣服你也没有钱。不是说你鼓动一下,今天什么场合你穿什么好衣服就显得你很有钱,有没有钱你自己清楚。精血充不充盈,你自己最清楚。做什么事都要有资本,太阳会发光就是因为他精髓充盈,充盈到什么程度?就像指甲盖那么大的一块就162克,差不多相当于手机一样重量,你想太阳密度有多大?什么叫“骨髓坚固,气血皆从”,所以看书不要被某些人所迷惑,内经要通读,扶阳派就抓住了前几篇,生气通天论在那读,但后面还有“骨髓坚固,气血皆从”,气血是服从于骨髓的,没有骨髓怎么化成为气血?这个气当然包含了阳气阴气,我们强调骨空是人类生老病死的根源也是有经典文献的依据。我想你把内经反复通读了以后,你也会得到一个客观公允的结论。再研究研究天文学,把太阳内部的实际情况了解了解,原来太阳内部储存了大量的有形的核燃料,烧完了就用完了。9.提出人体本能学说,以本能学说重新解释了六经本质。蔡师傅认为三阴三阳是人体的一种本能,三阴是人体本能的根本。如同一颗西瓜种子,土壤肥沃,条件合适时它会很自然的产生枝叶藤曼,然后结出一个西瓜。人体内部本能之气也是这个样子的。膀胱经本能之气护卫人体外围;肾经的本能之气充盈了骨髓,养护了人体生殖系统;厥阴肝经的本能之气养护了肝血,维护了血脉的通畅;脾经的本能之气保卫了人体水谷精微的正常输布。这些观点也是师傅的创建,用本能学说重新解释了六经。师傅酝酿了几十年,去年年底正式把这个本能学说落实于文字,《伤寒论问缺》里有提到。10.提出了表证常携带,足太阳膀胱经大论,伤寒化热生死论等新论点,从新解释了热结旁流,新建立了人体左右诊断学等新学说。这些在《锦囊》里都有,这都是对人体的理论性概括,但可以直接指导用方。我认为要从人体理论上多下一些功夫,理论并不像某些老师所讲很悬,或者怎么样。等你亲自见了蔡老师,亲自跟他探讨几天几夜,或者学习上几天,我相信你们都会有这样的答案,中医学的理论可以是不悬的,可以同我们日常生活相结合,就在行住坐卧之间,就像古代禅师所讲“担水做饭,无不是道”,可以说人一举一动无不是伤寒论,无不是中医。热结旁流是古人解释少阴病下利清水那一条的,我认为创造这么一个词只为了解释下利清水,临床意义并不大,蔡师傅重新解释了热结旁流,就是邪热积聚于人体内以后,产生的上焦中焦下焦是邪热的一种弥漫状态,并发生的多种病理状态。这个要比解释自利清水有意义。大家这么远过来学习蔡老师的思想,我是非常感动,古代孙思邈就讲过一句话“凡一技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也就是说年轻时候的孙思邈只要听说哪个地方有高人,哪个人的医学技术,精通于某一专科,他就会不远千里一定去拜师,我也是拜过很多老师的,在西安,重庆,广州都拜过老师,全部行程加起来也有上万公里了,其他地方也去了很多,也见了很多民间医生,蔡师傅是我所见到的理论最清晰,疗效最卓著的一个民间医生,这是我一个非常真切的体会。我想大家学习回去以后,还是要把这些思想真正的运用于临床,仔细反复研读所学,有什么疑问我们在群里在交流。唐朝李世民讲过一句话“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医学临床只有在实践中,真刀真枪,才能磨练出来。我学习了蔡老师的临床以后,寒暑假回家看的病人也不多,也就几百个病人,现在在我还没有到家的前一个月就有人不断的到我家去问我爸“你们家那个学生什么时候回来,我们都要找他看病呀,什么时候回来给我说一声呀”现在就是这种情况。这都是恩师蔡先生慈悲所赐予我的,我并没有多高的悟性。(掌声)为了求学出去拜师这是我们古人的一个传统,毛泽东说“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今天这么多学员来,我就非常感动,因为拜师都是这样的,不远千里,背着个小包,拿着行李箱,有时甚至做几十个小时的火车,像跑一趟重庆去拜访一些老师,要坐三十六个小时的火车,有时还没有座位,这种求学精神是很好,这样你们肯定是有所得,也会有所成!谢谢大家!(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