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多少疾病,是你欺负生活惹的祸
时至清明雨谷雨两个节气,岭南的雨淅淅沥沥的下个不停。气温时升时落,冷的时候湿冷到打颤,热的时候闷热到烦躁。这样的时节,一不留神,疾病就黏上你了。
道理说来简单,做起来更简单,但能听进去照着做的,真的不多。
上周一个朋友找我看诊:她淋雨后没在意,又被空调吹到,于是多年的慢性鼻炎犯了--左侧鼻腔疼痛。曾做过CT,一切正常。
我给她开了桂枝加葛根汤。服药后反馈鼻痛加剧。直到第4天,鼻痛减轻,伴有鼻酸、鼻痒。额外的收获是每月必延迟的例假居然第一次准时报到,以往痛经的情况也大有改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再叮嘱除了坚持服药,还要好好反思自己这些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该如何去改善。
其实,她的这些“鼻炎”、“痛经”从中医的角度来讲都是一回事儿:寒。想改善,怎么做?很简单,平时多注意保暖、不吃生冷、不和天气较劲儿、不和自己较劲。说到底,想要不生病或者治好病,首先得善待你的生活,别“欺负”它。
01
你欺负生活的底气,从哪里来?
关于疾病和健康,很少人会认为和生活相关。我们依靠更多的、寄更多希望的是医院。很多人认为,随着医学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很多疾病都变得渺小,一个一个的终将会被人类战胜。不就是一个小症状吗?医疗那么发达,去医院看就好了呀,使劲儿的看,坚持一定能看好了的。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的确,我们时常能听到或者看到各种信息:某某疾病被人类攻克、抗某某病的有效药问世……可是我们身边看到的更多的事实是:某某大病成了“常见病”,某些小病一年四季不停的在流行,甚至有很多小病致死的新闻在不断地刷新人们的认知。
医疗科技设施愈来愈进步,药品种类愈来愈多,可是我们的身心健康却愈来愈差。与其说时代在进步,不如说人类在退化--现代人几乎只重视如何增进谋生的技能,却忽略、甚至遗忘了如何学习生活之道。
同样的还有飞速发展的通讯手段:电视、报纸、电脑、手机、广播……我们的世界被快速变幻的信息包围着;我们时刻都在积极地主动或被动的学习,专业知识增多了,普通常识和判断力却降低了;各类养生专家越来越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越来越高调,但健康问题却越来越多……
02
善待生活,做好这三件事
遵从自然的规律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第一篇就讲到“昔在黄帝,生而神灵”,意思是黄帝生下来就知道。他知道什么呢?人该怎样“合一”、“顺道”,换句话说就是人该如何顺应大自然、天地、四时、阴阳的变换。
我曾经分别在一年中的公历2月、7月、10月三个时间点去过河南南阳。南阳本身属于伏牛山盆地,一年四季分明,沃野千里。
2月份的时候刚好是隆冬腊月,即便是晴朗的日子,清晨也是寒冷入骨。但上午10点的时候气温已爬升到十多度,脱去一件外套,晒晒太阳,暖洋洋的微微汗出,很舒服;到下午5点气温又逐渐开始回落,明显有要加衣的感觉;到晚上10点的时候,月朗星稀,又冰冷到刺骨。这是一天内的变化。
2月份的时候大地是一片冬日的萧肃。树木都掉光了叶子,光秃秃的,可以看到很多的鸟窝,地上的杂草叶子也黄了,软绵绵的趴在地上,静待春天的到来;7月份的时候大地一片葱绿,到处都是茂盛的庄稼;10月份的时候秋风瑟瑟,很多阔叶树的黄叶子已经随风飞舞了。这是一年四季的变化。
为什么我会说到南阳这个地方?首先它位于河南与湖北的交界处,地处中原,地势平坦,又是淮河等众多水系的发源地,土气醇厚。其次,这个地方冬季没有暖气、没有火炕。你可以感受到最真实的自然,这也是医圣张仲景写《伤寒论》最真实的环境。
我们常说天人相应。那对应于自然,我们该怎么做呢?其实很简单:该冷的时候就去感受冷,该热的时候去感受热。不要逆着它,要去顺着它。比如大冬天,你就应该顺着这样的气温去穿厚衣服,而不是躺在暖气房里出汗;该去吃温暖的东西去抵抗严寒;该早睡晚起去享受最舒适的阳光;该吃应季的萝卜、红薯、大白菜。让你的身体与自然一起进退。
如果你能做到这些,那恭喜你,你抓住了一年的好运气。
保持好你的“常”态
现代人社会生活太丰富,脱离了自然的节奏,不能和大自然保持和谐一致,那么他们身体就容易和自然的变化脱轨,就容易生病。这在我们中医看来,是一切疾病的最大原因。
要紧跟大自然的节奏,其实就是守常。
“常”是什么东西?和大自然规律一起运行的常态。比如说太阳东升西落、水从高处往低处流、冬冷春暖秋凉冬寒。天气热,别人出汗你也出汗,跟上大多数人的节奏,我们在遵从大自然的常态,这是一种常。每年冬天别人穿两件衣服就够了,而你每年那个气温你都得穿三件,你在遵从自己的常态,这也是一种常。能跟随着固定的、合理的节奏走,这都可以是正常的。
失常有两种状态:“太过”和“不及”。比如你明明不喜欢吃酸,但是有专家说春季多吃酸对身体有好处,你就拼命吃酸的水果、喝酸的饮料,甚至引起胃疼,这就过了。又如有专家说吃咸的对身体不好,你就视咸如虎,滴盐不进,这就是不及。所以万事都要讲究平和,不偏不倚。
现实生活中,其实我们的很多追求都是太过的这种失常。比如说体检,很多人会对比甚至纠结自己的一些没有太多临床指导指标值是否正常,又或者是否临界状态。尤其是本身身体不是特别好的人群,建议让临床医生给出专业意见就行了,真的没必要去纠结一定要每项指标都在正常值内。
守护好你的“精神”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有云:“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正如我们上面所说的一样,养生的方法有很多,从形气到精神,不同层次。最重要的是养神。“精神内守”、“形与神俱”也是一个意思:守护好你的精神,不要失神。
中医的望诊第一个先望的就是神。有经验的中医大夫随便看一眼,就能分辨出这个人是否有病。我们经常在公交车上、在地铁上、在等红绿灯的斑马线上,看到一些人抱着手机,塞着耳机,旁若无人,游走在自己的世界里。其实这也是失神的状态。
你可能也会有类似的经历:如果你连续沉迷地追一个长篇小说或者一个电视剧中,可能连做梦都是与之相关的故事情节,甚至你会拥有故事中某位你喜欢的角色的喜怒哀乐。追剧的时候急不可耐,结束的时候怅然若失--这个时候的你,平添多少虚无的烦恼?
所以我们还得先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是:所有的东西都商品化,所有的宣传都广告化。它们都赤裸裸的击中你的内心,引发你的共鸣,顾名思义叫做痛点,痛的不应该是你紧缩的钱包,最痛心的是它所窃取的你精神上的付出--这也是很多人喜欢网上购物的最大原因:她们愿意沉浸在网上所描绘的这种虚无的购物幻想中。应该说,这是一种病。如果你总觉得自己气血虚弱,那先戒掉手机和电视,绝对有帮助。
养精神其实就是养气血。少看点电视,多站桩、关注自己身体发出的信号,多走出去看看自然,用心发现自然中的乐趣。恭喜你,健康不会离你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