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证的形成

□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半夏泻心汤方出自《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分析本方证成因,病起外感,发于太阳,过五六日转入少阳。本当治以和解,而误用下法,少阳证不见,而见心下痞满。

  考少阳病的成因,“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故小柴胡汤中需要用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再合半夏,温中补虚。如果误用大黄、芒硝寒下,从临床所见来看,当转属太阴虚寒证,所谓的少阳郁热,离开少阳即无安身之地,当被硝、黄清泻而无存。这样一来,也就无法形成半夏泻心汤证(更不可能形成热实结胸之大陷胸汤证)。

  《伤寒论》第110条有“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可见,当时之医有以丸药误下柴胡证者。刘渡舟教授在《伤寒论诠解》中说:“丸药多系巴豆制剂,其性辛热燥烈,以丸药泻下,肠道虽通,但燥热不去……”“据考证,后汉一些医生习用这类丸药治疗伤寒病,其结果是大便虽通,但内在的燥热不能根除,往往给进一步辨证治疗造成困难。”

  半夏泻心汤证当属用此类丸药误下而成。

  误下,柴胡证已罢,自当不需要使用小柴胡汤。本有中虚,误下后中虚之证自当依然存在(或可加重,但不会减轻)。小柴胡汤重用柴胡,轻用黄芩,黄芩在方中仅占温中补虚药量的五分之一,可见小柴胡汤证的郁热重在郁。尽管下法为误用,但少阳之证已无,说明少阳之郁已开。郁开,也就谈不到热陷。因此,半夏泻心汤方证中的热主要是由误用丸药引起的燥热。这样理解,本证中中焦虚、寒、热并见也就顺理成章了。

  从方药组成看,原有的中虚,仍然用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半夏治疗。考虑病证较少阳病为里,故以相对偏于走里之干姜易偏于走表之生姜。加用黄芩、黄连治疗丸药所引起的燥热。至于心下痞满的形成,是在原有虚寒基础上燥热壅塞引起,是寒热并存,谈不到互结。

  再看《伤寒论》第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尽管文中说“此非结热”,看似文中所谓的下当指用大黄、芒硝类寒下法下结热。但试想,用寒下已下至腹中雷鸣、完谷不化、大便日数十行,并且在此基础上又复下之,人体有多少阳气可供如此寒下,如此寒下后身体内还可能有实热存在吗?还可能有使用黄芩、黄连清泻的机会吗?显然这里所讲的下仍然是巴豆类的热下剂。

  本证并非由少阳误下而起,而是由伤寒中风误下而来。屡经误下,中焦阳气受损,故用人参、炙甘草、干姜、大枣、半夏温补中焦,考虑中虚较前为重,故较半夏泻心汤重用甘草补中,尚有针对心烦、下利之缓急之用。仍用黄芩、黄连清解丸药之燥热。

  如上所述,可以把半夏泻心汤证看作是在中焦虚寒证的基础上伴有实热内滞。半夏泻心汤方是由治疗中焦虚寒的人参、炙甘草、干姜、大枣、半夏和治疗中焦实热的黄芩、黄连两组药物组成。

  说到中焦虚寒,我们自然想到了理中汤。从药物组成看,理中汤去白术加半夏、大枣即为本方中温补中焦的药组。之所以用半夏而不用白术,是因为病位在心下而非脐腹部。后世方理中汤加黄连,即连理汤。虽组方极似半夏泻心汤,但主治则完全不同。

  上述分析是基于半夏泻心汤在《伤寒论》中治疗外感病误治后的变证。而后世所谓辛开苦降治疗中焦寒热互结证,多用于内伤病,属半夏泻心汤方的拓展应用。

(0)

相关推荐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六八)临证谈半夏泻心汤

    我们来分析一下半夏泻心汤的成因,分析它的成因,便于我们掌握这个方证,更多的是培养我们的临床思维. 病起于外感,发于太阳,过五.六日转入少阳.本当治以和解,而误用下法,少阳证不见,而见心下痞满. 第六六 ...

  • 胡希恕 柴胡桂枝汤  化裁医案

    ​胡希恕柴胡桂枝汤化裁医案 来源:养生之家作者:三叶 2019-08-07 22:00:14 养生之家导读:胡希恕不仅学术成果突出,被誉为开创经方医学研究新局面,而其临床疗效也十分突出,那么胡希恕柴胡 ...

  • 经方:柴胡加芒硝汤(小柴胡汤证兼有坚块)

    柴胡加芒硝汤[原文]柴胡二两十六铢 黄芩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切) 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洗) 大枣四枚(擘) 芒硝二两右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 ...

  • 半夏泻心汤原文用法用量与原方组成注解

    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金匮要略> [原文用法与原方用量]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1],却发 ...

  • 读方与用方(15)半夏泻心汤证的形成

    半夏泻心汤证的形成 □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半夏泻心汤方出自<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

  • 半夏泻心汤证

    半夏泻心汤证 <临证实验录> 李某,男,45岁,市委宣传部干部,中文系毕业,读尽三坟五典,文章锦绣生辉.1984年1月12日初诊.头痛15年余.时轻时重,时缓时急.轻缓时胀闷如裹,尚可工作 ...

  • 黄连汤证与半夏泻心汤证均为寒热错杂证,二者有何不同?试从病理、主证和治法上说明之

    黄连汤证与半夏泻心汤证均为寒热错杂证,二者有何不同?试从病理.主证和治法上说明之. 答:黄连汤证与半夏泻心汤证均为寒热错杂之证,用药仅一味之差,但其病理.主证和治法大不相同,前者为阴阳升降失常的上热下 ...

  • 半夏泻心汤证不是辨证论治

    <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 ...

  • 原创 | 半夏泻心汤证不是辨证论治

    <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 ...

  • 刘渡舟经方医案(半夏泻心汤证)

    图:中药半夏 41.半夏泻心汤证     痰气痞案     刘渡舟医案:张x x,男,36岁.平素嗜好饮酒,常饮又多饮,日久之后,酒湿内伤,脾胃失运,中气不和,痰从中生,影响中焦气机升降失调,而成心下 ...

  • 胡希恕老先生白话解读—《伤寒论》第149条(半夏泻心汤证)

    华医世界 图左*著名中医学家胡希恕老先生 <伤寒论>是一本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和实用价值的一部中医经典,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并对中医药学术的 ...

  • 半夏泻心汤证治集要(二)

    基本方药:半夏12g,黄芩12g,干姜3g,党参30g,炙甘草5g,黄连10g,红枣9g.临床运用时,首先视寒热之轻重,灵活调整干姜.黄芩.黄连的用量或取舍,并据<伤寒论>中小柴胡汤原方后 ...

  • 高建忠:临证谈半夏泻心汤 – 经方派

    半夏泻心汤是常见的经方之一,我们一般认为本方主治寒热互结之心下痞证.在本讲座中,高建忠老师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并紧密结合临床,对半夏泻心汤证的成因,寒热互结的具体内容,人参主治心下痞是否正确,以及该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