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灸法-历史篇 | 灸法的历史源流——晋唐

今天给大家介绍晋唐时期灸法的历史源流。

两晋至唐,中医名家辈出,医学专著层出不穷,可以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其中灸法的历史记述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下面让我们来一一领略。

1
皇甫谧,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写成不朽名著《针灸甲乙经》。此书根据《内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编撰而成。
皇甫士安是一位杰出的针灸学家,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卒于晋太康三年。他在42至46岁时得风痹疾病,因而学医,致力于发扬医学以著述为务。
《针灸甲乙经》可以说是晋唐以前针灸专著的集大成者,其内容包括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预防等等。他主张针刺和灸法并列以便于临证灵活施治。
《针灸甲乙经》可以说是针灸学“字典”性质的书籍。
2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后人尊称为“葛仙翁”,生于晋代,丹阳句容人。
葛洪不仅是著名的道家、炼丹家,也是著名的医家。自古医道不分家,医本是道门之一支。著有《肘后备急方》,全书分为八卷,记载了许多疑难杂症,在治疗方面记载医方109条,其中99条是灸法。
葛洪可以说是灸法历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我们后世能看到的最早的隔物灸法、器械灸法等都源自于此。在灸法方面搜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民间验方。例如:灸人中治疗卒中昏迷;用隔盐灸神阙治疗霍乱吐泻;用胡椒饼灸治疗一切毒肿疼痛;用豆豉饼灸治疗发背痈疽;用隔蒜灸治疗痈肿及蛇虫咬伤等等。
葛氏认为:“诸家备急之方,既不能穷诸病状,兼多珍贵之药,岂贫家野居所能立办?又使人用针,自非究习医方,素熟明堂流注者难以掌握应用”。
为了“家有此方,可不用医,凡人览之,可了其用”,在其所撰《肘后备急方》百条灸方中只载有二十多个穴位,可谓少而精,且方中施灸部位“但言其分寸,不名孔穴”,以达到“家自能医,人皆能用”之目的。让不懂医术、穴位的人也能一目了然。为后世灸法治疗提供了非常多的宝贵财富,学习灸法,《肘后备急方》可以说是必读书目。
3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葛洪的妻子鲍姑,名潜光,中国古代四大(晋代鲍姑、西汉义妁、宋代张小娘子、明代谈允贤)女名医之一。她是晋代著名炼丹术家,精通灸法,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她也擅长灸疗,曾治愈好多疑难杂症,深受当地人民爱戴,她长期与丈夫葛洪在广州罗浮山炼丹行医,岭南人民尊称她为“鲍仙姑”。
4
陈延之,南北朝宋齐间医家。史书无传,确切的生卒年代无从可知。《中国医籍考》卷三十八谓陈是晋初人,著有《小品方》,内外妇幼、金疮急救、药物针灸,无不具备。原书已佚,其佚方保存于《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医心方》中。
陈延之重视针灸疗法的应用,尤其是积极倡导灸法,对灸法的临证取穴原则、施灸操作方法和灸法禁忌等方面,都有不少创见,不仅对我国针灸医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促进作用,而且为研究古代灸疗法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其中关于灸疗的论述很有特点,对后世灸疗学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是葛洪之后又一位倡导灸法的先驱。陈氏灸法既遵循古代医家之法,又敢于创新,他对灸疗的理论、操作的方法、艾柱的大小、壮数的多少、禁灸穴位及处方选穴方面,都提出了独特见解。例如对当时盛行的化脓灸,提出了“避其面目,四肢显露处”的主张,直至今天仍被医家所遵循。
陈氏施灸,取穴甚少而壮数甚多,书中记载少则14壮,多则50至100壮,也有用随年壮。其虽施灸对壮数有要求,同时又强调“须准病轻重以行之,不可胶柱守株”,主张灸宜多变不可执一也。
5
孙思邈,唐代京兆华原人。孙氏少时因病学医,精勤不倦,年长时为亲邻治病,多所济益,谦诚勤勉,终成一代名家。
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影响至为深远。其中对于灸疗的记载占据较大篇幅,不仅有本人的经验,还填补了唐以前灸疗理论的空白,对发展灸疗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注重疾病的预防与早期的治疗,是孙氏的重要学术思想,如他所言“上工医未病之病,神工则深究萌芽”。孙思邈是第一个提出用灸法预防传染病的医家。
如《千金要方》记述: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
又如,对于中风预防方面也作出了灸疗的措施。他说:舌强,言语不利,指端不时麻木,此即中风之预兆也,宜灸百会、风池、肩井、曲池、风市、阳陵泉、足三里、绝骨。
其他如灸治疗痨瘵等慢性疾病,灸疗取穴膏肓、四花、百劳等。
从以上文献记录来看,许多汉以前的医学思想理论,临床经验在这一时期得到整理和总结,为后世研习灸法提供了诸多宝贵的资料。
(0)

相关推荐

  • 《中国医学源流论》总纲

    中国医学源流论序言 武进谢利恒先生,于编辑<中国医学大辞典>后,复著<中国医学源流论>.取数千年来各家学说,上起炎黄, 下迄近世,考其源流,别其枝派,原原本本,若网在纲,启后学 ...

  • 中医古籍校勘的新思考与新探索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北京,100700) 黄龙祥 摘要: 通过<黄帝针灸甲乙经( 新校本) >等书中的 25 个典型实例,剖析当前中医古籍校勘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古籍校勘的目标定位. ...

  • 《中国医学源流论》上古医学

    上古医派 针灸始于黄帝,本草肇自神农,脉诀传之素女,此以言乎其托始之时耳.至按其学术之性质而为之分类,则为 医经.经方二家.医经犹今言医学,经方犹今言药学也.神农本草,当属经方家.针灸.脉诀,则同属医 ...

  • 艾灸的发展历史:魏晋时期

    魏晋时期,灸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灸疗专著是三国时期曹翁(曹操之子)所撰写的<曹氏灸方>,共有七卷,惜己佚. 敦煌卷子本中的残卷<新集备急灸经>则最迟是在唐·咸 ...

  • 晋唐时期妇科针灸治疗的文献研究

    妇女在人类社会占总人口的一半,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妇科针灸治疗是中国医学针灸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妇科针灸理论基础.应用范围及治疗方法,因其有经.带.胎.产等特点,与其它针灸临床学科 ...

  • 扶阳灸法-历史篇 | 灸法的历史源流——辽金元

    扩展阅读 "金元医学"在短短一百多年间,从诞生.成长到发展,始终贯穿着"开拓"."创新"."争鸣"这样一种新的医学风尚, ...

  • 扶阳灸法-历史篇|灸法的历史源流——两宋

    扩展阅读 1 悠悠历史流转,光阴进入宋代,宋朝重文治,文化事业发达,造纸业兴盛,雕板和印刷有了飞跃式的革新和发展,当时官修多种书籍规模很大,包括医学书籍的整理和编撰. 宋王朝对医学事业较历代尤为重视, ...

  • 扶阳灸法-历史篇 | 灸法的历史源流——两汉

    扩展阅读 我们接着来学习两汉时期灸法的历史源流. 自汉以来中医的历史论述渐渐丰富起来,医家著作开始变得详尽具体,灸法的论述也越来越多. 1 淳于意,汉代人,曾任齐国太仓长,后世人尊称为"仓公 ...

  • 扶阳灸法-历史篇 | 灸法的历史源流——先秦

    灸法的历史源流 01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先秦时代:先秦时代是指秦以前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医学医疗文字多数记录在各种神话传说.民间民歌.历史文献中,至<黄帝内经>的出现进行了综合性的总 ...

  • 扶阳灸法-历史篇 | 灸法的历史源流——明清

    扩展阅读 01 明清人的继承与发明 明清针灸学在宋金元针灸理论有较大发展的基础上,进入一个新阶段:灸疗方面,由艾炷灸发展为使用艾卷的温热灸法.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集大成的针灸著作.书中内容多数是摘录 ...

  • 重灸法:化脓灸的扶阳效应!!!

    一.阳气亏损导致多种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什么叫自身免疫性疾病?现代医学认为是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一类疾病.与免疫缺陷性疾病不同,自身免疫性疾病通俗地讲,是一种免疫系统紊乱 ...

  • 扶阳理法之要

    □ 蒋永光 成都中医药大学 ·郑钦安提出上下不交是阳虚病变的基本病机.他认为水火不济.升降失调.虚中有实.实中夹虚多始于中阳运转不利. ·与现代中医八纲辨证中的阴阳辨证不同,郑氏阴阳辨证强调人体阳气根 ...

  •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中医的扶阳之法

    读经典,领略古人智慧. [原文]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 ...

  • 4种强大有效的灸法,艾灸必备!

    人想要不生病,虚和淤这两个方面顾到就行了,气血阴阳要足,通道要通,自然健康. 艾灸是温热的,温补其虚,温补其不足:艾灸也是可以通的,通其瘀堵,让通道畅通,通则不痛,痛则不痛,就是如此. 所以,艾灸治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