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农民致敬——农民之苦系列纪实(9):给新一代年轻朋友的信

文/罗维开

年轻的朋友:

也许,您经常带着恋人或家人,很喜欢在倒映着峰峦山色的水库旁漫步,赞叹着巍峨大坝和万顷碧波;也许,您经常乘着观光船沿着微波荡漪宽阔蜿蜒的河流,尽情领略两岸美丽的田园风光,您有没有想过,这美丽如画的河山,是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归置成的?

是四十年前的亿万农民!他们当时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彻底解决,却创造了这个伟大的奇迹。

现在,每每看到风光旖旎的水库旁,一顶顶彩色的野外旅游帐篷支起,一缕缕烧烤的饮烟升起,一阵阵笑语漾起,年轻的朋友,我真有一种冲动,告诉你们当年的农民,是怎样建造这座水库的。

我国至今共有九万多座水库,其中95%是农民不向国家领取任何报酬建成的;我国内陆有成千上万条河流,其中绝大多数都由农民以生产队记工分方式开凿疏浚的。初一听,哇塞,你骗人!

年轻朋友,真的不骗你,中国的农民,建国后前三十年,不拿国家一分钱,为共和国造了近九万座水库,并治黄、治淮、治海河,开挖和疏浚了数不清的河道(红旗渠是其中一例),把共和国的水利,修理得整整有条,涣然一新,没有向国家要过任何报酬。不信,请到百度查一查水利部的权威文件。

这种伟大的奇迹,只有中国才会出现,在资本主义国家,简直匪夷所思。

有人说,农民没向国家要一分报酬?生产队不是给工分了吗?年轻的朋友,您可能不了解历史,当年的生产队都是依靠有限的土地自负盈亏的,锅里的食凭工分分配,总工分高,每工分配值就低。农民用稀释自己锅里食的方式,完成了重整河山的巨大任务。当年有多少生产队,由于造水库挖河道的基建工太多,年底的工分值,被降低至3角5角,甚至更低……

又有人说,兴修水库第一目的是防止农业水旱灾害,是农民为自身福利而苦。此话既对又片面:当年农民举全国之力重整河山,是既为己又为国。水利建设是延续世世代代的利国利民。现在的城市生活供水,工业供水、发电、交通、旅游,哪一样与当年的水利建设无关?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1949年前,中国只有二千多座水库。建国后,中国的水库总数为九万五千多座,其中95%以上为五十、六十、七十年代所建。这三十年间,共建水库近九万座,其中大型水库三百多座,中型水库四千多座,小型水库八万余座。这些水库中,土石大坝的又占95%以上。

土石大坝,意味着都是农民以肩挑背扛的方式筑就的,你见过当年的水库工地吗,真的是人山人海,他们硬是用最原始的工具,发扬愚公精神,筑起一座座大坝,开通一条条河流。中国农民,就这样惊人,这样伟大!我不敢说,当年这么多的水库和河道治理都是农民的功劳,但是,我敢讲,他们是建设的主体,且是不向国家拿任何报酬的建设者。

除了修水库,中国农民在建国后开始了以治黄、治淮、治海河为标志性工程,对祖国大地上纵横交错的所有河流进行河堤修缮、河道(渠道)开凿、疏浚清淤。这些伟大的工程也都是以记工分的方式完成的。记工分,意味着农民是自己代国家给自己发报酬,世界上哪个国家做得到?

每年农忙一结束,农民们扛起铺盖,自带食粮,浩浩荡荡去水库工地和河道治理工地,用简陋的工具,象蚂蚁啃山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硬是造起了一座座大坝,挖出或疏浚了一道道河流。须知当年的大多数农民,是在温饱尚未解决的状态下完成这些宏伟工程的。他们召之即来,工期结束又都空手而归,充其量是生产队记工簿上多了几个工分而已。

请记住:这就是建国初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他们艰苦奋斗,毫无怨言。

我家附近的灵峰水库,1958年建造时我才8岁,记得滴水成冰的寒冬,每天天不亮出工的号声响起,母亲就抢时间先把我们拖出被窝穿好衣服(因为她怕天亮后我们不会穿衣),就匆匆赶去水库工地劳动。我们领着弟妹只能互相看着哭,恐惧地坐在屋里等天亮,这是修水库对我上的第一课。

1960年,我叔叔长期外出修水库,只农忙季节才回来。到了年底腊月三十,叔叔终于回家了,解开铺盖卷,拿出裹得严严实实的一个包,激动地解开,说:''工地奖励每个民工三斤年糕,我们过年吃年糕!''奶奶和我开心得不得了。

1965年,我成为正式农民,十年务农,农闲时先后参与灵峰水库、新路岙水库和城湾水库的建造。记得当年建新路岙水库,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仍记忆犹新,尤其是此起彼应的打夯歌,历历在耳:''太白山,高又高,山下就是新路岙;新路岙,水库造,年年多种连作稻;连作稻,产量高,家家户户捣年糕;……''

我挑着土箕泥担,也曾穿梭于人流中。我亲眼看到,寒风凛冽的工地上,红旗猎猎,热火朝天,有的农民挑得热汗涔涔,甚至有人只穿一件衬衣,把周边山上挖下来的泥,一担一担往大坝挑,喊声如潮,人流如蚁……

从50年至80年,宁波地区共建成124个水库,其中中型以上有十四个。光是我家乡北仑区,就有水库34座,其中两座是中型级的(新路水库和城湾水库),其余都是小型水库。小型水库一般由当时的公社(现在称乡)成立水库指挥部,组织全社力量建造,费用公摊,水库造成后利益共享。中型水库一般由数个公社或县联合建造,联合指挥部调集各公社或各县力量,人财物统一调度,数年如一日,建库不止,直到完工。这些水库,当年都是为了抗旱蓄水而建,现在大多已发展到供能发电、水产养殖、抗旱蓄水、供应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以及旅游观光等综合利用。

除了修水库,十年务农中也记不清参与了多少次开河挖浦。每次接到通知,卷起铺盖,带足半月或一月食粮,到工地附近的农家,借一个能容数十人打地铺的堂屋,地上铺好干稻草(防潮寒),然后成排摊开被褥,白天在工地拚尽全力完成挑土任务,晚上疲惫不堪地在这种地铺上沉沉睡去。

我记得那些年我最开心的,是下雨,因为下雨泥糊,不能干活,只能等天晴土干才能重新开始。每每听着屋檐的雨点声,我们懒慵地卧躺在地铺上,舒展着酸痛的筋骨,感恩老天在体谅自己。

冬季,掏河工地上,结着薄冰,赤着脚,挑着一担担淤泥,装泥的土箕沾满了湿泥,倒也倒不尽,连空土箕往往也几十斤重,装满泥就一二百斤,一天数百个来回,累啊!

无论是修水库还是疏浚河道,农民使用的,都是最原始工具,最典型的,就是锄头和扁担。扁担两头各挂一个担钩,装土的多为竹制的土箕,挑上两箕泥土在工地上捷步如飞,因为每个人必须完成自己的劳动定量,超额了脸上有光。

五六十年代的农民,农忙一过,秋风乍起,修水库、凿河道的指令就一级一级下达了,生产队只留守部分劳力打理田间农活,其余的,背上铺盖和食粮,两个担钩在胸前一扎,斜挎着扁担象背着枪,浩浩荡荡出门去。队伍与队伍在路上相遇,打听的是:你们是去做水库还是掏河?这种景观,数十年间,从未间断。

修水库、掏河,一般每年在秋冬两季为主,农民们像军队打仗一样,一批人回来休整了,另一批人又到了工地……

数十年,谁能组织起来?谁能坚持下去?唯有在中国!正是四十年前亿万不知疲倦的农民,才成就了今天共和国水利建设伟业!

当年的农民,他们不知道现今的旅游休闲为何物,也根本想不到他们所筑的巍峨大坝,数十年后会有年轻一代来惊叹;他们建起的水库边,会支起一顶顶帐篷,引来这么多的年轻人烧烤,垂钓。他们当时奢望的,仅仅是肚子不要挨饿,累了想歇一歇,离家后儿女是否在想自己了,最好有机会去看看。现在,斗转星移,他们绝大部分人已逝,尚在者已过耄耋之年,且无法用文章表达当年之苦。

年轻朋友,请你珍惜当年你们父辈,或父辈的父辈,为共和国的水利作出的奉献。他们多么勤劳,多么纯朴,多么大度,试看现在,作家著书有著作权,科学技术人员的发明有专利权,唯有当年农民修筑了这么多的水库、河流,滞后的效益已经产生,但他们却没有法律规定的什么权。

也许,这是当年历史赋予他们义不容辞的使命吧!

修改重发于2022年7月

(0)

相关推荐

  • 暑期自驾拾遗之秘境龙潭

    --点击右上方<天地沐春风>添加关注-- 在人迹罕至的太行深处看到一座大坝,显然大坝的后面就是水库,只是大坝下方的河道几乎完全干涸,也不知道水库里是否有水.景色又如何.此刻的村级公路已经走 ...

  • 六子

    六  子 虞长顺 六子其实是独子,他只有一个姐姐,而且嫁到了别的地方.只有他的母亲和他一块儿生活. 他叫六子是因为他在族里的堂兄弟中排行第六.叫六子也有留子的意思. 他大名叫志斌.不过这个名字除了村里 ...

  • 焦爱民丨成长在水利工地

    成长在水利工地 人说的青春岁月,大概就是指十八岁前后这个阶段吧.这正是充满活力.充满幻想.充满希望的时候.这时的人啊,不知什么是苦,什么是累,什么是忧愁!就像山谷中的野草,只要给一点雨露,就长得那样翠 ...

  • 【分享】昆明走进自然户外|周末徒步盘龙江:一条纵贯穿越昆明城市的河流

    看到这个周末活动的通知,相信很多人都会有参加的冲动:徒步入滇河道:盘龙江.这是汇入滇池的数十条河流中规模最大的一条,自北向南纵贯昆明城.最后汇入滇池.这些年滇池治理的重点和亮点之一是盘龙江河道.水流及 ...

  • 陆文三 | 父亲述说横锦水库建设

        父亲述说横锦水库建设 我父亲叫陆垂庭,今年96岁,曾在横锦水库做工,亲历了横锦水库的建设. 1958年10月初,我和同村的陆天海.陆德福.陆加福等五六个人被村书记指派到横锦做水库.我们带着衣物 ...

  • 手推车和我

    手推车和我 手推车,我说的是独轮.木制,中间有个护轮架的那种.除了干建筑的推带斗的小铁车,平常干活都用这个.不过手推车这名正式了点,我们叫它推车子,也叫小车."小车不倒只管推". ...

  • 去寿县看水

    去寿县看水 崔小红 鄱阳湖告急,淮河告急,沟满湖漫,水库告急,洪水淹没家园与农田,看似天灾,实为人祸. --题记 今天,我去寿县采风,本打算看一看金克木故居,却无心插柳变成了看水. 在29路公交车上, ...

  • 向农民致敬——农民之苦系列纪实(6):吃饭琐忆

    我和共和国同龄,能记事起印象最深的就是吃饭,毕竟民以食为天! 1958年农民大食堂开办起来了,一开始大人小孩高兴得不得了,因为从此家家户户不用做饭,只要时辰一到,人人可去大食堂.大食堂围墙上写着鲜红的 ...

  • 史锡腾——援越抗美生活系列纪实之五:苦中有乐

    友谊关外的难忘岁月(5) --援越抗美生活纪实 5.苦中有乐 好不容易星期六到了,终于盼来了一个星期天.明天可以暂时把沉重的学习放在一边,轻松愉快地玩一天了. 不过在部队里过星期天,可不象在家中那样, ...

  • 向农民致敬 文/袁洪铎

    向农民致敬 文/袁洪铎 五月盛开的鲜花 千娇百媚,竞吐芬芳 将毕生凝聚华丽 沐浴惠风阳光 农民脚步匆匆 承载生活的希望 裤腿上的泥土 挟裹一路的艰辛与沧桑 勤劳的双手 编织着世代人的梦想 那满手老茧 ...

  • 原创:致敬农民

    致敬农民 二〇二〇年九月二十六日 致敬您 我的农民兄弟 春风里播种着金色的希望 烈日下耕耘着绿色的辉煌 秋阳中收获着红色的果实 冬雪上踏出了来年的希望 致敬您 我的农民兄弟 晨辉未现你已经走进采石场 ...

  • 史锡腾——援越抗美生活系列纪实:友谊关外的难忘岁月(1)

    --援越抗美生活纪实 1.踏上征途 1968年3月16日下午,汉口新江岸车站. 空旷.巨大的车场,几十上百条钢轨在太阳的照射下发出金属所特有的冰冷寒光.这些铁轨近看起来相互平行,像上天使用巨大无比的直 ...

  • 史锡腾——援越抗美生活系列纪实之三:初进新兵营

    --援越抗美生活纪实 3.初进新兵营 3月17日晚,列车在桂林北站停了差不多整整一夜,直到清晨才继续开动.它几乎是以蜗牛爬行的速度慢慢穿过整个桂林市区,最后悄悄地停在一个叫做瓦窑的小站上. 站在车厢门 ...

  • 史锡腾——援越抗美生活系列纪实之四:开炉第一锤

    友谊关外的难忘岁月(4) --援越抗美生活纪实 4.开炉第一锤 铁二师汽车营四连新训留念 整个新训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新兵进行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大条令的教育,同时抓军风军纪,让我们这些准军人彻底改 ...

  • 癌痛你不好,真相早知道 --- 致敬中国麻醉周系列科普

    癌痛你不好,真相早知道  -- 致敬中国麻醉周系列科普(一) 前   言 癌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它深深的困扰着病人,我们要想尽办法"战胜"它.今天,治疗癌痛的"主战 ...

  • 史锡腾——援越抗美生活系列纪实之六:箭,已在弦上

    友谊关外的难忘岁月(6) --援越抗美生活纪实 6.箭,已在弦上 新兵连一班长肖重阳 不知不觉在新兵连已经过了一个多月,又一个星期天快到了.这天,一班长悄悄提醒我们: "注意,你们没去过桂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