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冀||出门行走习俗

出门行走习俗

文/黄冀

旧时交通不便,我们祖先的行旅多靠步行,千里路程,往往需跋涉半月时间方能到达。经过之处多为荒山野岭、羊肠小径,免不了遭受披星戴月、风餐露宿之苦。有时途中还常遇到洪水猛兽、盗匪抢劫,甚至危及生命,无怪呼古代文人常常发出“行路难”的喟叹。

由于行旅艰难,先辈们凡出门远行者,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和慰藉,便要首先选择出行的黄道吉日。择吉日的方法有多种,一种是请算命先生卜定,目的是为了避开“恶煞”当道的“凶日”,据说“白虎日”“朱雀日”“罗猴日”“羊红日”等都是凶日,这些日子都不能出外;另一种是从历书上查找,旧时的黄历对每天宜做什么,不宜做什么,是否宜于出行,利于何方,都有相关的文字注释。据说选准了出行的吉日,路上没有凶神恶煞作祟,才能确保行程的顺利和安宁;第三种是根据民间行旅俗信选择出行吉日,民间有“三六九,紧得走;二五八,好回家”的说法,人们相信每月上旬、中旬、下旬的三、六、九日是出门的吉祥日子,这几天没有任何禁忌,所以大多选择在这几个日子里出门。

除了选择吉日,还要祭祀神袛,走陆路的要祭祀土神和路神;走水路的要祭祀禹王和龙王,禹王是治水的大禹,龙王是主管江河湖海的神灵。祭祀时,神袛有庙的,要到庙里去祭祀,附近无庙宇的,可在郊外祭祀。无论庙祭或郊祭,都要点三炷香,燃一对蜡,烧三张黄表纸,并燃放一串鞭炮,最后折几根木柴带回家当柴禾,以兆“平安发财”。

有的外出远行者,还要请僧道或巫师画一张“护身符”,以求消除灾祸,保佑平安吉祥。护身符是用一张黄表纸以朱砂画成的,上面画上几条歪歪扭扭的线条,再写上几个谁也不认识的蝌蚪文字,将它摺成小三角形,缝进远行者的衣襟里,所谓“神的画,鬼害怕”,据说有了这张符,妖魔不敢靠近,途中就可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了。佩戴护身符的人,往往把这张符看成自己的命根子,万一遇到兵匪猛兽等意外,宁肯丢掉银钱包裹,也决不愿把这张护身符丢掉。

行期确定后,要向至亲厚友逐一登门辞行,讲明自己的动身日期,要去的地方和行旅目的,并询问亲友们是否带信物,或是否需在外地购买什么物品。若不辞而行,会被人认为是“不知礼”和“没教养”的人。辞行时,长辈亲友们为了表示关怀,免不了要根据自己的经历和见闻,嘱咐些乘船、住店、防匪、防盗等行路的安全知识,辞行者也要毕恭毕敬地认真聆听。关系亲密的亲友,亦有向远行者馈赠路费的习俗,名为“送盘缠”。赠金不在乎多少,重在一个“情”字,对亲友的馈赠,为了不拂盛情,一般都要酌情收受一部分。

旧时农村人外出远行,在启程时大多要包一撮家乡干净的黄土在身边,据上了年岁的老人们说,旅人游子初至异地他乡,肠胃一时还不能适应当地水土,往往会头昏脑胀,不思饮食,甚至拉肚子,这就是不服水土的症状反应。据说只要把家乡带来的黄土用开水一冲,喝下去病就好了。

此外,临上路时,随身携带雨具和食品,也是人们外出远行的惯常习俗。俗语说“晴带雨伞,饱带干粮”,“一天带上三天的干粮,一年带上四季的衣裳”,又说“穷家富路”,这两句话都是提醒旅者要“未雨绸缪”,做到有备无患。因随身带有雨具,行至荒山野岭,途中偶然遇雨,就不会被困于崖下山洞,或被淋成落汤鸡了;包裹里装有干粮,到了前不靠村后不着店的地方,也可取出聊以充饥,所以远行者必须做好了这些物质准备,才能启程赶路。即使到了交通和饮食业都很发达的现代,许多行旅者为了方便卫生,出门时仍有携带雨具和食品饮料的习惯。

家人出门远行,家属都要送一段路程,一般亲属送至村外便可返回,但妻子送丈夫则要送得远一些。相爱男女之间离别时,也要执手相送,女人把男人送了一程又一程,千叮咛、万嘱咐,要他处处小心,以免发生意外事故;更希望他在外头不要沾花惹草,要永远记住心上人。

民歌《走西口》就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送别情景:“正月里娶过奴,二月里走西口。提起哥哥走西口,两眼泪汪流。哥哥你走西口,小妹我实难留。手拉着哥的手,送你到大门口。走路你走大路,万不要走小路!大路上行人多,拉话儿解忧愁。住店你住大店,万不要住小店!大店里人儿多,小店里怕贼偷。坐船你坐船后,万不要坐船头!船头上风浪大,怕你跌进水里头。哥哥你走西口,万不要交朋友!交下的朋友多,就怕你忘了奴。有钱的是朋友,没钱的两眼瞅一瞅。只有小妹妹奴,才和你天长地又久”。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主要依靠步行和背负或肩负,这种习俗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中期,广大穷苦百姓还有长途步行跋涉与肩挑背背的习惯。自古徒步行走是天生的自然习惯,短途步行,负重自不必说,长途跋涉也是走遍四面八方。山阴县本地的老百姓为了谋求生路,共同的途径是:向北,通过右玉杀虎口出口外,近到大青山南的土默川,远达西包头和大青山北的熬尔忽洞(今四子王旗),以及西兴地百灵地(今达茂旗百灵庙),主要揽工割小麦割莜麦,其次是贩牛、羊、马。有不少当地人在这些地方落了户,建起村,如赵家窑子、王家滩、刘宴圪堵等。向南,经过雁门关下关南,到代县、崞县(今原平)、忻州、太原等。

肩挑背背这是负重步行。山区背篓头,背背架子,平川长扁担肩挑。除种庄稼送粪,背禾捆子以外,搞一些小买卖,如卖山条编织的箩筐等,下关南贩辣椒、梨,到保德贩红枣,到应县贩蒜,到怀仁贩黄花儿、瓷器等,卖豆腐,卖刷墙坩子(白土),担上桑干河两岸盐碱滩土法熬制的盐碱到山区换豌豆、莜麦等,还有货郎担。

畜力乘驮主要是指驴、马、骡及少数骆驼。马既可骑乘又可驮运,能长途快速驰骋,骆驼能长途重载,驴、骡能中短途骑乘和驮运。过去妇女回娘家多骑毛驴,山区农民种地多用驴、骡驮运,山区平川都用驴、骡到煤窑驮炭。赶骆驼的常常下关南,出口外。

千百年来,我们的先辈除步行,骑驴、马、骡子、骆驼作为一般旅行形式外,还有一些必要的交通工具作为乘坐和拉运东西之用。

驮筐山区人因受山路崎岖不易行车的限制,发明了一种可载人运物兼顾的驮运工具“驮筐”,也叫“驮子”“驮搭子”。用木头做一个拱形驮架,垫鞍衬搭于牲口背上,一头固定一个编筐,外出时东西放筐内,人骑坐中间。有时赶集探亲,一头筐里放东西、一头放走累了的小孩,大人们吆赶着。一路悠悠然,一路春风。在弯弯的山道之上,路长人少,赶牲灵的人耐不住空旷的寂寞,便放声吼喊几句粗犷的小曲,山谷中回音阵阵,有如大自然的应声。

独轮车 这种车子有两种:一种是小轮平底盘,把要运的物品放在上面。一种是大轮两开货台,把物品放在两边货台上。两种独轮车都是车在前人在后,两手紧握两车把,肩膀系“襻”,推着前进,腰、臂、腿必须扭好,否则要跌倒。独轮车适合于平川运输。过去,山区的独轮车制造工艺较好,油成紫红色,连毛生牛皮条缠绕条档,前面缀两打响铁环,推起来发出“哐、哐”的声音,在当时是很时兴的。独轮车为中、短途运输,除庄稼地里推禾送粪外,还上煤窑推烧炭,卖换一些农副产品。

轿子多人抬的较豪华的轿子为官轿,为达官显贵们出行时乘坐,老百姓无权享受。即使一般民轿也只能在新婚大典时享受一下。在山区有骡驮轿,平川有带轿篷的畜拉轿车,比轿子档次低一些,只在架起的垫板上面拱起席筒,里边乘坐人员,称为架窝,适用于老人们出行时乘坐。

二牛抬杠车 是一种双轮单辕车,由几根木档组成,长方形载货车盘,从前到后,一根长杠置于车盘的中间部,前面长于车盘五尺,前端“丁字”式,横按一根短杠置于二牛的脖子上。明清时代顺着同太古道和同宁古道传入本县的部分村庄。

旱板板车车轮、车盘等构件与二牛抬杠车相同,惟有单辕改革为双辕,从内蒙古丰镇、凉城传入朔州的,用于庄田和运输。

双轮大车 是以大牲畜为动力的载重车,是过去广大农村的普遍运输工具,初为木轮铁角车,后改为胶皮充气轮胎,称之为“大皮车”,三套马拉,那时人家养个大皮车其神气劲不亚于今日养宝马汽车者。赶事筵、走亲戚,车上架个窝棚,合家老小一坐,人喊马叫,串铃声声,风光得很。

筏在马、车、轿、船主要乘、运工具中,本地虽然没有船,沿桑干河流域自古以来有渡筏,山阴的东善河村、泥河村、安荣村、麻疃村、西小河村、河头村等大小渡口,曾经历代断断续续都有渡筏。桑干河如今沿河架起许多桥,可在过去是没有的,尤其又是季节性河流,遇到雨季水位暴涨后,有专职的人力渡河者,靠苦力和冒险混个饭钱。

道路 先人出门不论远近,总得有道可走。道路有人工开掘和自然踩成的两种。一般地讲,供单人单畜行走的,不具有共同指向的偏道、便道、斜插近道多为自然踩出。

大道古代称“驿道”,俗称“官道”“马路”。大路的构造以黄土沙石为材料,一到雨季泥泞不堪、异常不便。过去也多由官家出面群众集资出力维修。遇有险峻地方修筑路桩、石墩等防护设施。古代本地的交通比较发达,干线驿道南北通达、东西贯穿,沿途都有许多驿站。

平川地方沿河设道,绕树穿行;进入山区后,顺沟摸坡,盘蜒而上。陡峭之处修筑石阶,险峻地方要靠凿于石壁上的石窝脚蹬手攀才能通过。乡村中的街道、胡同是主要交通道路,因墙基之故,多呈两旁高中间低之状。加上平时各家依墙而立的秸秆、粪堆、柴草,显得狭窄拥挤。

过去道路计程多以路边固定景物为标志,如桥梁、老树、碑幢、村庄、坟地等。路段名称以地名而定。道路的远程标志为关口,因为过去以关定界,出了关如同出了国,对一个行旅人来讲,在关内关外心情和遭遇会大不一样。连唐人都讲:“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桥梁 乡间道路桥梁样式颇多,又各有特色。大路上以造型优美、用料讲究、经久结实的石拱桥为主要桥梁。拱桥的孔数以单孔居多。

这种结构能有效地抵御狂浪急流的冲击,且因本地山多石多取料方便,比较经济。

如果说石拱桥是官道的主要桥梁的话,石礅桥、木桥则只能算是“一般”路上的交通设施。这些桥结构简单、营造方便。有的石块砌礅,上面架以石条。有的在水中打入木桩,下边横架木料,再垫以树枝黄土,是小型河和季节河的常用桥。

便道小河上,老乡们用荆笆编成一个或数个大筐放于水中,里面装满石头,成为桥墩,上面架几根树木再铺上平整的荆笆和柴草,压上黄土。还有更为简陋的如独木桥、双木桥,多是小河上的临时性桥梁。

旅店是出门人歇脚的临时归宿。过去在县城、重镇、大村交通要道地方都有私办的客栈、车马店、留人小店。讲究一点的还有字号。旧时店前用灯笼、旗子、门匾做招幌,有的干脆以门墙写字做广告。

这些旅店服务设施比较简单。稍为好一点的客栈,室内有卧具被褥,桌椅、茶具、脸盆等,并备有饭菜。店家视身份迎来送往,离店结账。次一点的一室多人,有被褥但无其它设施,也有些粗茶淡饭。

有一个笑话,是对车马店的最真实描述:一人天黑赶到一个车马店求宿,进了屋一看,炕上早睡满了人,便说:“没地方了吧?”店老板说“有”,说着手拿一木杠跳上炕,在俩人中间一搅,搅出一点空隙说:“你侧过身子睡进去吧。”这人好不容易挤进去睡下,但连身也不能翻。谁知半夜起来撒了一泡尿回来,无论如何也找不到那个空了,只好在炕沿边爬了一夜。出门人衣食艰难,也只能住个这店了。过去一些不法店为了索取行旅人的财物,在店里设赌场,开窑子,甚至开黑店谋财害命时有发生,使行人每住店都提心吊胆、唯恐受害。有亲戚朋友的多投亲靠友,付不起店钱的穷苦人只好夜宿破庙、土窑,常有落个狼吞狗啃的悲惨命运。

全面了解了本地的旧时行走习俗,会使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来源于《山阴风情》

作者简介

黄冀,山西省山阴县人。1961年出生于河北省阳原县,1976年山阴一中高中毕业后在雁北地区林科所插场工作十年之久。现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原山阴县文联主席。著有《难忘那段情》《独来独往》《情不自禁》三部散文、随笔作品集,主编或共同主编有《山阴县志》《山阴军事志》《山阴老区志》《古城镇志》《北周庄镇志》《岱岳镇志》《青春岁月》《印象朔州》《玩转朔州》《朔州导游词》等,有多篇作品散见于各级报刊。

特别声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黄冀||山阴文联二十五年锁忆

黄冀||延续根脉  传承文化  ——《张庄村志》序言

黄冀||重返故地话往昔

黄冀||忘身书海  笔耕不倦  ——记考古专家徐德富先生

黄冀|| 永恒追求  坚贞执着  ——王永贞先生的人生之路

(0)

相关推荐

  • 这种闽南山区习俗,你见过吗?

    这种闽南山区习俗,你见过吗?

  • 山区农村习俗

    春徽书馆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独轮车

     乡村记忆--独轮车 文/游传化      独轮车的叫法很多,例如:土车子.洪车子.头车子.独轱牛--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据史料记载三国以后在民间被广泛推广使用.可以说它是我国最早的交通运输工 ...

  • 黄冀||忘身书海 笔耕不倦 ——记考古专家徐德富先生

    忘身书海  笔耕不倦 --记考古专家徐德富先生 文\黄冀 夕阳的余晖,仍然把大地普照得万紫千红.尽管它不像初升的旭日光芒万丈,也不似红彤彤的正午太阳,但它仍给大自然以无限勃勃的生机.带着这样的一种情感 ...

  • 黄冀|| 永恒追求 坚贞执着 ——王永贞先生的人生之路

    永恒追求  坚贞执着 --王永贞先生的人生之路 文/黄冀 王家屏是山阴人的骄傲,繁茂的王氏后裔当然也不愿.不会辱没祖宗.王氏第二十三代裔孙王永贞是山阴文学.教育界的骄傲.我为结识永贞先生感到格外高兴, ...

  • 黄冀||王 疤 子

    王疤子 文\黄冀 初去林场,对一切都是陌生的,对一切都是新鲜的,对所有人都是毕恭毕敬的.认识了解了王疤子之后,才算翻开了生活的第一幕. 记得是刚去没几天的某晚,一名不到三十岁,脸上满是疤子,穿着褪色军 ...

  • 黄冀||天道酬勤 ——记拔尖人才李攀桂先生

    内容简介 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精力充沛的老人,言谈之间脸上总是挂着笑容,思路清晰,话语朗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被山阴县委.县政府树为"拔尖人才".据我的接触和亲身感受,这位老人确实 ...

  • 黄冀||历史留下他的政绩 ——李满田同志来山阴前后

    历史留下他的政绩             --李满田同志来山阴前后 文/黄冀 数年前还互不来往的我们因编修<山阴县志>而相识,以至结成了忘年交.闲聊中谈起<山阴县志>里的人物, ...

  • 黄冀||我的父亲母亲——母亲的故事

    黄冀||我的父亲母亲——母亲的故事

  • 黄冀||我的父亲母亲——父亲的故事

    在山阴县岱岳镇之东和桑干河之西,有一个南北长.东西窄的村庄,这个村庄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安祥寺.村南有几条以"店"命名的小巷,依次是大南店.二南店.新东店--其中新东店则是我的祖 ...

  • 黄冀||苦乐年华之二

    有一部电视叫<十六岁的花季>,遗憾的是那个时代的少男少女,生命中的花苞还没来得及开放,就被飓风扫落了.我们是怀着茫然而狂热的情绪被带到那个陌生的地方的.于是,在没有花的岁月中开始认识到荆棘 ...

  • 黄冀||苦乐年华之一

    从十六岁起,在林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年华如流水,却又因为凝聚了许多酸甜苦辣的记忆,好比小溪里一些鹅卵石,不会随水流去-- 林场的肥料不够用,就和县城的一家旅店订了合同,派出两个老工人给人家打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