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槐聚诗存》笺说132
钱锺书《槐聚诗存》笺说132
草山宾馆作
空明丈室面修廊,睡起凭栏送夕阳。花气侵身风入帐,松声通梦海掀床。放慵渐乐青山静,无事方贪白日长。佳处留庵天倘许,打钟扫地亦清凉。
【笺说】
抗战胜利的1945年10月,钱锺书先生出任国立中央图书馆《书林》季刊英文总纂。到1948年3月,钱先生应邀参加了民国政府教育部在台北举行的文物展览会,同行者有李玄伯、蒋复聪、徐森玉、向达、王振铎、庄尚严等计二十二人。在台举办文物展览的同时,还在台湾大学举办专题讲座,钱先生作了《中国诗与中国画》的学术讲演。
他们一行人,在台湾草山宾馆居住了一个月。草山宾馆,本名草山御宾馆,地在台湾阳明山(原名草山)中山楼旁,位于山谷之中,环境相当优美且幽静,属于一种日式与洋式小住宅之间的混合风格。从此诗来看,钱先生对此宾馆的环境极为赞赏。
空明丈室面修廊,睡起凭栏送夕阳。
首联描写室外凭栏:澄澈明亮的小居室,面对长长的庭廊;午后睡起,凭着栏杆,目送夕阳。
上句写居住之房舍。“空明”,澄澈明亮。对“空明”之境描写得最好的,是苏轼《记承天寺游》一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见空明乃澄澈如无,而又明亮。
“丈室”,一丈见方得小屋,言房间狭小,犹斗室。唐白居易 《秋居书怀》诗:“何须广居处,不用多积蓄。丈室可容身,斗储可充腹。”
下句写自己的适意情态。“睡起”,可能是指午后睡起,不然也不能“凭栏”太久;不过,尽管如此,此句的描写使人觉得钱先生他们一行真是闲适悠闲得很。
花气侵身风入帐,松声通梦海掀床。
颔联写室内睡卧:花香袭人,浸人身内,微风也透入床帐;松涛声连到睡梦里,海浪声让人觉得好似掀动床铺。
上句的“花气侵身”,即花香袭人,花香染身。陆游《东窗遣兴》:“花气袭人浑欲醉”。
下句的“通梦”,是连通到梦中。刘过《寄吕英父》:“诗笑有神通梦寐,丰标不俗更清癯。”此指睡梦中听到松声。
“海掀床”,形容海浪声近,如欲掀翻床褥,当然是人的感觉而已。黄庭坚《庭坚得邑太和六舅按节出同安邂逅于皖公溪口》:“解衣欲相语,涛波夜掀床。”
上一联写的是午后至黄昏的室外,此一联就写到了入夜室内的睡眠,都是很舒适的感觉。
放慵渐乐青山静,无事方贪白日长。
颈联则在写景的基础上,进而写自己的感受:心境轻松懒散,才渐渐喜欢青山的幽静;人心中无事,才会贪图享受一日的悠长。
上句“放慵”,心境轻松懒散。白居易《晚起》:“放慵长饱睡,闻健且闲行。”
“乐青山静”,喜欢青山的幽静。语出《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下句,语出孟郊《憩淮上观公法堂》:“动觉日月短,静知时岁长。”
“无事”,指心中无事,了无挂碍,故而贪图白日之悠长为好。
佳处留庵天倘许,打钟扫地亦清凉。
尾联写道,如果老天允许,在这好山佳水之处,有一处庙舍可住,让我打钟扫地,也感觉到了清凉世界。
上句,“佳处留庵”,好山佳水处,有寺院可居留。语出苏轼《自金山放船至焦山》:“行当投劾谢簪组,为我佳处留茅庵。”苏东坡诗中明写要在焦山结“茅庵”而“留”。钱先生说的“留庵”,指的是结“茅庵”而留,还是借“寺庵”而“留”,此句并未说清楚。且看下句。
下句,钱先生有自注:“《樊南乙集序》:'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李商隐《樊南乙集序》原文为:“三年已来,丧失家道,平居忽忽不乐,始克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
“打钟扫地”,本谓作寺院和尚的行为。《钱锺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六百七十则札:
李肇《国史补》记韦应物“所居分享扫地而坐。”按崔峒《题崇福寺禅师院》云:“僧家竟何事,扫地与焚香。”李群玉《龙安寺佳人阿最歌》:“愿扫琉璃地,烧香过一生。”
钱先生这里只是论其行为,显然不是要出家了。至此,也可见上句的“庵”,确为指“寺庵”。
“清凉”,清静凉快,亦是“清凉世界”的省语,为佛家向往之境。《五灯会元》卷五:“师曰:'火焰上泊不得,却归清凉世界去也。’”宋高观国《思佳客》词:“白云乡里温柔远,结得清凉世界缘。”这清凉世界,也是钱先生所向往的无烦忧的世界吧!
此诗正写于抗战胜利后,反映了钱先生的一片轻松适意、和平清净的心境,这大约也是他希望抗战后的时局能和平发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