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锅饭店的夜会
现在谈起上海的老字号餐厅,动不动喜欢说百年老店。其实一百年来上海人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食材、烹饪手法、经营餐厅的方式、品尝菜肴的人……所有的一切都变了。别的不说,单说口味好了。城隍庙的上海老饭店说是创建于光绪元年(1875年),但从最早的“荣顺馆”发展到现在的“老饭店”,一百四五十年以来经历过多少次“新生”?每一次“新生”,何尝不是对原来特色的摧毁?现在到上海老饭店点菜,你如果说出当年创始人川沙张焕英师傅的拿手菜肉丝黄豆汤、酱肉豆腐,服务员大概以为你脑子出什么问题了。今天要说一说的,是建国东路上的砂锅饭店。这家店倒不是什么百年老店,解放以后才开。名字也响亮:“上海砂锅饭店”,上海,砂锅,特色非常鲜明,就写在店招上。但不算很长的历史,也经历过些小变迁。
建国东路上的上海砂锅饭店
砂锅饭店顾名思义,以砂锅为其经营特色。但砂锅饭店之得名,只是1984年的事情,此前这家饭店叫“大庆饭店”。这个名字的时代特征非常明显,但时代特征明显不代表没有历史。现在新天地太平湖那里原来有家“大庆剧场”,其前身是叫月光,又曾名亚蒙,相当之“封资修”,直到拆迁,一直就叫“大庆剧场”。大庆饭店和大庆剧场不知有没有关系,应该是没有。这个门面解放前夕是烟店,隔壁倒有家面馆。一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4年,“砂锅饭店”才应运而生。当时的砂锅饭店名副其实,上百种菜品中,几乎全部是砂锅菜,什么鱼头、三鲜、全家福、河海鲜、牛羊肉、杂菌菇……不一而足。其中最有特色的,一是鱼头,二是蹄髈。鱼头砂锅分红汤白汤,红汤微辣,白汤肥美,各擅胜场,但总以点红汤者居多,因为寒冬腊月稍微出点汗,通体周泰,那一点小辣椒功莫大焉。
砂锅饭店的红汤鱼头砂锅
鱼头砂锅的火热一直延续至今,而另一道特色菜蹄髈砂锅,明显已经式微。蹄髈好吃就好吃在一张皮,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能一口吞下一整张蹄髈皮,被认为是人间一大美事。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问题不是营养不够而是营养过剩,蹄髈皮虽然有增加胶原蛋白的功效,但毕竟卡路里和热量放在那里,人们终究视为畏途。当年砂锅饭店的蹄髈砂锅分为小白蹄和大白蹄,根据食客的数量可以分别制作。如今吃这道菜的人已经很少了。
红烧划水
前两天几位好友相约砂锅饭店,本来是去怀旧兼送别的。不知谁说的顺昌路建国东路一带正在动迁,不知砂锅饭店还能开到几时。订座电话打过去竟然是空号,只能请相熟的朋友代为订位,朋友热情,顺带帮我们把菜也点好了。如今的砂锅饭店,多多少少名不副实。砂锅菜已经不多,除了鱼头砂锅几乎每桌必点以外,主要是本帮菜、海派菜,如八宝辣酱、红烧划水、草头圈子、响油鳝糊等。和一些本帮老馆相比,砂锅饭店的价格非常实惠,出品却丝毫不差。划水肥腴多肉,调味也是咸甜适口。炒鳝丝没有什么“和头”,根根挺括,鳝丝中挖个小坑,放的是葱花和大蒜叶,是正宗本帮烧法。
响油鳝糊
根根挺括
浓油赤酱之外,我相当推崇一道水芹香干。水芹虽然顶了“芹”的名头,和芹菜却不是一样东西,小时候家人把普通芹菜称为“药芹”,以示区别。水芹口感更嫩也更鲜,因为生长环境的需要,是冬季的当令蔬菜。一道水芹香干上桌,满桌叫好,果然是“弄堂里的味道”。
水芹香干
网上看到有人吐槽砂锅饭店,槽点主要有两个,一是晚上九点就要关门,雷打不动。二是有些菜的口味有所下降。虽然不尽完美,但晚饭的时候想在砂锅饭店坐下来,还不是想来就能来的。小小的店堂坐得满满当当,放眼望去,多是中老年人,几只小菜,两瓶老酒,慢慢聊。能有这种场面,说明菜品不会很差,价格一定实惠。当然,九点钟关门的规矩,我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坐而论道的老爷叔,从天文地理到家长里短,你如果不给他们点颜色看看,聊到东方既白也是有可能的。砂锅饭店关门了,他们自然会移步到顺昌路那些主打夜宵的小馆子,延续他们那些永远也没有结果的世纪大辩论。
咸肉蒸蟹
友情提示
不明觉厉
只是,这样的市井烟火确实已经日暮西山。坐在砂锅饭店里吃饭的人们,话题从天文地理到家长里短,现在十桌倒有八桌在谈动迁的事。户口本上有几个人,砖头数了多少块,亲兄弟也要明算账,动迁款怎么支配?弄堂里搭出来的一间厨房到底算不算面积,小六子的女人不讲道理,娘舅侬出个面,说说她,娘舅咪了一口老酒:我最近老是咳嗽,不晓得是不是香烟吃了太多了,侬帮我问问瑞金医院肺科哪个医生好……
和鱼头砂锅一样热气腾腾的人们,很快要散到市郊的格子笼里去了。砂锅饭店或许还会存在,但这样的谈话,恐怕是听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