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守敬的师友们---房客师友舆地启蒙老师郑兰
杨守敬对历史地图产生兴趣,说起来也有些偶然。太平天国起义期间,长江下游一带的学者、名人纷纷逃难,不少人避居宜都。浙江余杭县人郑谱香(号兰,官至山东盐运使)租杨守敬的房屋居住。1858年的一天,在他们晒书时,杨守敬见到六严所著的《舆地图》一册,欣然借阅并亲手影绘成二部,郑兰见后大加激赏。这是杨守敬涉足历史地理学之始。1863年,杨在北京与邓承修同撰《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在撰写过程中,他发现《隋书·地理志》有很多错误,就着手进行考证,从此走上了历史地理学漫长的研究道路。
杨守敬第一次入北京时,曾与邓承修同撰《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三十八岁时又在武昌东湖饶敦秩家继续编撰,于光绪五年(1879年)刊行。至光绪末年,杨守敬对此图又作修订,六十八岁时重订《历代沿革险要图》及《春秋地图》。杨守敬又在学生熊会贞的协助下,继续编成了全套《历代舆地图》。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杨守敬为《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作自序云:
四十年前,余在京师,与归善邓鸿胪承修同撰《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光绪戊寅,复与东湖饶君敦秩增编而刊之。岁久漫漶,鄂中、沪上、西蜀均有翻本,而讹谬滋多。拟重镌之,未暇也。迩来日本河田熊者,就余书删并,竟以南北朝为一图,而图中只题刘宋、北魏两代,岂知南之宋、齐、梁、陈,北之元魏、齐、周,其疆域州郡,分合不常,乃以一图括之。五代十国,亦只一翻,反谓余图为疏略,其诬妄何可言!使初涉亥步者,惊其刻印之观美,不考其事实之有无,贻误后学,匪浅鲜也。乃嘱门人熊会贞重校之,亦间补其缺略。吾愿读此图者,勿徒观其表焉可也。
《历代舆地图》因卷帙浩繁,分批完成并陆续刊行,具体年代和图幅如下:
光绪三十年(1904年) 前汉地图;三十二年 春秋地图、《历代沿革险要图自序》;三十三年 三国地图;宣统元年(1909年) 战国、秦、续汉、西晋、东晋、刘宋、萧齐、隋地图;二年 明地图、北魏、西魏地图;宣统三年 十六国、梁、陈、北齐、北周、唐、五代、宋、辽、金、元地图。
这套图采用“古墨今朱”法套印,同时显示古今不同的内容,从春秋战国至明代,凡见于先秦典籍及正史《地理志》上的可考地名,基本都已绘入,直到本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中国历史地图集》出版前,还是中国历史地图中最重要、最富学术价值、最全面的一种,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历史地图学的一个里程碑。
六严,字德只,是一位清代中晚期重要的历史、地理、天文学者,著书众多。除《清内府舆地图缩摹本》以外,另著有《纪元编》、《历代地理沿革图》、《历代地理志韻编今释》等书。虽然此作者大部分著作以其师著名地理学家李兆洛(1769-1841年)为名,六严的学术贡献是不可争辩的。此馆藏本创作年代约道光十四年(1834年)。六严参考了其伯父六承如 (也为李兆洛门生)所著作《皇朝内府舆地图缩摹本》而成。内容分三部分:一为本朝掌故;一为田数、赋则、关税;一为水道表。书名页前后两面各有世界地图略图一幅。卷首有清人翁同龢(1830-1904年)题记。翁氏为一位儒学家及翰林院学士,先后充任戶部、工部及兵部尚书。翁同龢在咸丰六年(1856年)翰林院担任编修时曾抄录此书。当时正徝英法联军之役(1858-60年)未久,故他尤其注重有关新疆地理以及中国与英、法、美、俄四国之间牵涉到边疆地理的外交活动。从国家图书馆所藏此书中可见,他依据道光后疆域情势,补充了原书未载的山川位置、营垒要冲等。值得注意的为中国和外国政府多次交涉与通商之情。此书以红、黑、黄、绿色标志批注,如在台湾台南海港鹿耳门地名旁边加注「台湾通商」等字。翁同龢曾任军机大臣,并历加太子太保,曾为皇帝讲学,以此书讲述筹备边防交涉过程。
郑兰(1881—1936),名洪亮,字亚伯,号国香,郑成功后裔,祖先于乾隆二年(1737)由广东韶州府仁化县长乐里入蜀,清光绪七年生于四川璧山来凤驿,幼时依长兄于仁怀。
郑兰书画赏析
字竹坪,自号白云山客。
工写真,兼擅人物、仕女,淡静幽冶,不同时下浓媚习气。山水、花果各小品,类皆取境幽冷,藉以自娱。《墨林今话》
字竹坪,自号白云山客。工写真,兼擅人物、仕女,淡静幽冶,不同时下浓媚习气。山水、花果各小品,类皆取境幽冷,藉以自娱。《墨林今话》
清代郑兰陔题湖北凤鸣书院联二则:
此地驾赤壁乌林而上;
其人在苍松白露之间。
此地挹湖山之秀;
入门与圣贤为徒。
凤鸣书院,位于湖北嘉鱼。始建年代、创始人均不详。后知县谢颍元、黄通理、史湛等修葺。清咸丰十年(1860)知县武镇西以其地狭窄又近市集,遂改法华寺为书院,并捐资重葺,光绪三十一年(1905)邑绅就其原址东后街改建高等小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