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名骏:拜师小议
左图:侯喜瑞、袁国林师徒
右图:马连良、张学津师徒
就京剧艺术而言,拜师学艺无疑是承上启下 ,培养人才继承传统的极好途径和形式 。在此方面 ,成功的范例举不胜举:张学津拜了 马连良先生 ,深得恩师真谛 ,在舞台上潇洒飘逸 ,光彩夺目,这一点有目共睹;袁国林是侯喜瑞先生的弟子,亦得到真传 ,《 连环套》《 战宛城》充分展现出侯派的风范和功 力 ,师弟们无不俯首;拜师成果在花脸裘派 、小生叶派 、青衣张派 、老生余 、谭、杨 、 奚各流派门人中均有所体现 ,此不一一例举 。
然而拜师绝非唯一的成材之 路。像杨秋玲 ,她是上世 纪50年代培养的尖端演员 ,20 多岁就独领风骚。她演出的《凤还巢》《宇宙锋》《红灯照》《 潇湘夜雨》等戏 ,展现的 才华同代人很难超越。尤其是《杨门女将》 之穆桂英,至今仍然令人难以望其项背 。还有李维康,不仅传统戏夺人眼球 ,一曲《蝶恋花》《李清照》更令观众折服 ,在京剧艺术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说这二位是 “大角儿”,恐怕不会有人有异议,然而她们却都没有拜师。
杨秋玲《红灯照》
李维康《恩仇恋》
举杨秋玲和李维康的例子不是说师承不重要 ,反而更要强调师承潜移默化的作用 。上世纪50 年代 ,中国戏校 几任校长——田汉、王瑶卿、萧长华求贤若渴地邀请梨园诸多名宿,共商教学大计,可谓专家云集。雷喜福、贯大元何许人也 ,或许有人不知道 ,但是老生行的泰斗级人物马连良、李盛藻均受教于他们。除此之外,武生 老师有茹富兰、钱富川、傅德威,花脸的掌门人是宋富亭、孙盛文、李春恒,旦行则由刘喜奎、程玉菁、方连元、华慧麟等名师传授。“梅、尚 、程、荀”虽然演出工作繁忙,也都走进课堂,站上教学一线 。如此雄厚的师资力量,使得杨秋玲在校时不仅学了《生死恨》《 霸王别姬》等梅派戏 ,还演了荀派的《鱼藻宫》、程派的《二堂舍子》,而尚派弟子杨荣环是她家兄 ,她更是耳濡目染!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 ,杨秋玲才能成就日后的辉煌 。她没有行拜师之礼,却在继承的路 上走得更扎实、更坚定、更风光 。
反观现今的拜师活动,往往“名”重 “实”轻。如拜而不学,收而不教,徒有虚名 。甚至有的老师收了几十个弟子,却没有说过戏。再如拜师仪式讲究排场,动辄就是十几桌大摆筵席。又如恢复老礼儿,行磕头之礼 , 用“红包 ”开路 ,成了坊间褒贬的话题 。而想当年 ,马、谭、裘 、张收徒只是一杯清茶、一束鲜花,组织出面开个茶话会 。听说梅大师收李世芳也只是深深一鞠躬而已 !
希望拜师这一京剧传承的重要途径在健康的道路上发扬光大,为培养优秀的京剧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
《中国京剧》2018-10
京剧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