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寅.国学堂--梁冬对话红叶1.丙寅.【孔子的饮食男女(2)】

13

孔子的饮食男女(2)

红叶老师分享了孔子的生活观、生命观药食观!孔子讲过一句话,叫做“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其实孔子本身是一个对饮食很享受,对男女之事也不是那么太抵触的人。

后世是为了搞教学就很抵触说男女之事,后世人把他堆上去了,估计孔子自己很无奈。关于饮食男女的话题继续分享,可以分享饮食话题,男女就不说了。中国士大夫阶层是不在光天化日之下谈男女之事的,但可以从饮食的理路来引出男女的理路,理路是相通的。比如在《中庸》第四章里,孔子有一语录叫做:“人莫不饮食也,而鲜能之味也!”就说每天都在吃饭,但不一定能享受到其中美味,现在人都只注重营养,而不注重滋味儿,这有点儿可惜,是很可惜

有几个古代故事就可以说明这饮食问题苏东坡特别酷爱吃河豚,有人就劝他说这河豚弄不好会死人的,苏东坡有个著名言论叫:“值衲一死”。就是说为了这美味儿,可以值得去冒险,冒生死的危险叫“值衲一死”。这句话就可以看得到苏东坡是一个很知味的人。而现在的把很多饮食味道,慢慢被湮没掉了,古人是很了解的

比如在《三国志》里曾经记载吃鸡肋的那件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是后来老百姓说的,具体记载的是“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儿,可惜!”《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来说当年杨修,有一天在吃鸡肋的时候,他与朋友说到鸡肋的时候,从这句话来反映曹操当时的心态!实际上是说要扔掉它,觉得还有味道舍弃不了,但要吃它,觉得又没什么肉(营养),是很可惜的一件事儿。现在是把味道和其营养给弄颠倒了,就变成呢:“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实际上是:“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原文是这样的!

这意味着说在中国古代很早的时候就发现味道保命,是两个完全不同层面的东西。就像中国人是全世界最喜欢吃瓜籽儿的民族。吃瓜籽儿能吃饱吗?显然吃不饱,但是好多种类的瓜籽儿,炒的就是原味的,都很好吃,不是咸淡甜的味道,它代表的是香味。那中国人发展出吃瓜子的本事,就说明很早以前就已经超越了吃东西是为吃饱的层次,主要是为了消遣,心理上的追求

说到这儿有个例子,台湾有个大文人张启军,这老先生特别好吃,他以一个文人的身份写了一本著名的烹调学著作叫《烹调原理》。其中他谈到中国人的育种观念,就是一直都认为中国人是不懂育种的,就是培育优良品种,实际上中国人是很讲究育种的。中国人的育种,是不从数量上育种的,是从口味上来育种的,这个就很有意义。“我可以不吃,但是我要吃一定要口感好的,我不去吃那些垃圾,免得把身体弄坏了。”这句话红叶老师记下来了,就是很有意义的。张启军老先生说:“中国有优秀而高贵独特的育种学。”中国的东西好吃,乃是多少年育种、选种、培育出来的,不是天生就好吃。中国人培育品种是以“好吃”为目标,美国人培育品种是以“赚钱”为目的。美国要选择长得大,长得快,成本少的品种,遗憾的是这一类品种多半不好吃,反之中国往昔培育品种的目标,是在好吃与不好吃,与西方人志趣完全不一样。这是志趣上区别,其实是心灵层次上的,艺术层次上的品味不同。所以中国人活了几千年之后,在吃的方面就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绝对是贵族思想

待续:丁卯.国学堂--梁冬对话红叶1-中国饮食文化太美.丁卯.[孔子的饮食男女--十不食]


关注方法国学文化太美”公众号

微信页面:

通讯录→公众号→右上角“+”→搜索“KYGuoXueWenHuaTaiMei”

文章页面 :

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账号添加关注

文章分享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