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湾不了情
主人公素描:庞晓阳,淅川县委办驻西簧乡谢湾村原第一书记。三十多岁。高个子。国字脸。大眼睛。棱角分明,性格硬。走路办事风风火火,有力度,有温度。
我原是西簧乡谢湾村第一书记,去年十二月份才调整到西簧乡桃花村的。说实话,到桃花村时间短,工作还没有真正铺开。今天,我要讲的故事是在谢湾村发展猕猴桃产业的事儿。
2017年4月1日,我到西簧乡谢湾村担任第一书记。谢湾村是一个非贫困村,位于西十高速出口处,频临西簧集镇。全村有62户贫困户。我原来想着这个村条件好,产业容易发展,脱贫难度小。可是,真正进驻到谢湾村以后,我才发现想把扶贫工作搞好,这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原来,这个村虽然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但是,只有黄姜、核桃等传统产业。村里的贫困户不是老弱病残,就是缺少劳动力。大家都想拿“到户增收”奖励资金,但是,谁都不愿意真正发展产业。种香菇嫌太费工;种中药材担心卖不出去;养猪、养牛嫌脏;就连乡里免费发放的大樱桃树苗也不愿种。在村里接连碰壁那段日子,我常常一个人坐在淇河边,一坐就是半天,苦思冥想,寻找谢湾村产业发展的突破口。经过认真思考,我决定采取迂回包抄的办法,让村干部带头,然后带动贫困户发展。
在一个周末的晚上,我特意从家里带了一件酒,炒了几个菜,邀请村两委班子成员过来坐坐。电话里,我特意强调只是喝酒,闲聊,放松放松心情。对于产业发展的事儿,只字不提。因为,我担心一说这事儿,他们连饭都不来吃了。
到了晚上,村班子成员都过来了。几杯酒下肚,我才把发展产业的事儿说了出来。我说:“咱们村产业发展还真得考虑考虑。贫困户不敢发展,咱们干部可以带头呀。”没有想到,我的话音一落,酒桌上立刻就是反对声一片。有的说:“贫困户发展产业可以拿国家的到户增收奖励,我们发展谁给钱?”有的说:“我每年忙里偷闲做两个小工程,投资少,见效快。搞产业,啥时间能捞回成本呀。”还有的说得更直接,他端起酒杯,对我说:“庞书记,我知道你是来镀金的,干二年回单位就能提拔重用。可是,你也不能干这出力不讨好的事儿呀。咱们可以搞一点面子工程,忽悠忽悠上面就可以了,你又何必当真呢。”话不投机,我只好转移话题,只谈喝酒。
那一晚,村干部走后,喝醉酒的我一个人躺在床上,转辗反侧,不能入眠。我的脑海里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踏踏实实为谢湾村做一点事儿,为啥这么难?
我是一个倔脾气,认准的事儿九头牛也拉不回。再说,不发展产业,贫困户脱贫就将成为一句空话。我揣摩了几日,再次把村组干部喊到一起。我对他们说:“关于产业的事儿,现在咱们先不说整不整。我出钱出车,大家一起出去转转,看看其它村是咋发展的。怎么样?”我的提议得到大家热烈响应。反正,村里不掏钱,个人不掏钱,大家一起出去转转,开开眼界,又何乐而不为呢?
说走就走。我带着大家去了桐柏、唐河、西峡,最远还到了陕西省周至县。我们看过油牡丹、大樱桃、中药材。大家看一样产业,反对一样产业,都说不适合,并且有理有据,无可批驳。不过,到了西峡黄狮,情况开始逆转。当他们看到成片连方的猕猴桃基地和周围一排排的别墅,又听听果农讲猕猴桃的亩产效益,几位村干部震撼了。村支部书记陈建峰说:“西簧跟西峡就一山之隔,气候、土壤一样,技术、市场也有保障。他们能干,咱们也能干”。
回来后,我想着这劲儿可不能泄,得把村支书陈建峰劲儿鼓足。我说:“建峰啊,咱们真要是把猕猴桃基地建起来,再带动群众干。三五年过去,家家户户每年稳赚个十万八万是没有问题的。我是驻村第一书记,干几年就走了。可是,你走不了,老百姓富了,你的威信就高了。”我的话打动了陈建峰,他沉默了一会儿,对我说:“庞书记,说实在话,我原来以为你只是随便说说,做做样子,没有想到你这么上心。咱说干就干,半地(地名)有一块地,大概有一百余亩,咱们全包下来,马上干”。
事情的发展比我原来预料的还要好。村支部书记动起来,村干部就动了起来;村干部动起来,整个村的产业发展就有了希望。大家集资入股,注册了晨光农业开发合作社。十月份,西峡专家来看地,做检测;十一月份,土地流转到位……不仅如此,我们还多方联系招商引资,引进扶贫车间;在猕猴桃基地旁边建设一座养牛场建,发展循环经济等。可是,就在产业开局发展良好、干群士气正旺的时候,我却真的要离开了。原来,根据县委组织部的统一部署,我被调整到西簧乡桃花村那个深度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
离别那天晚上,大家在一起又喝了一场酒。这次是在村支部书记建峰家喝的。大家既高兴,又伤感。高兴的是产业发展已经有了基础,伤感的是产业刚刚起步就要离别。村支部书记陈建峰说:“庞书记,你只管放心去桃花村上任,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谢湾村的猕猴桃产业搞好,让全村人过上幸福的日子。”听了建峰的话,我的心里酸酸的,有一种想落泪的感觉。但是,我忍住了。我端起酒杯,与大家碰了碰,一口气喝下了肚。
在离开谢湾村的日子里,我不时地打电话询问猕猴桃产业发展情况。2018年1月,100余亩猕猴桃苗木下了地。清明节前夕,我特意回到谢湾村,看到猕猴桃基地的树苗已经发了新芽,到处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正在地里给猕猴桃小苗插杆的贫困户陈周岐告诉我,他也种了一块地,想跟着发一点小财,好早日脱贫。我一听,故意对陈周岐说:“这猕猴桃将来卖不出,你可怎么办?”陈周岐急了,他大声说:“庞书记,你别忽悠我了,村支记种那么多就不担心卖不出去,我怕啥?”我禁不住哈哈大笑。陈周岐是我去年分包的贫困户。开始发展的时候,我怎么劝说,陈周岐就是不愿意。看来,我的迂回包抄的脱贫战术正在慢慢地产生效果呢。
人走了,情未了。谢湾村不时传来好消息:在合作社的带动下,猕猴桃又发展了100余亩;藤条编制扶贫车间已经上线,村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挣到钱……听到这些,我的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因为,谢湾村,那里有我的老乡,有我的牵挂,有我的希望!(图片为庞晓阳驻村工作照,与文章内容并非一一对应)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约稿电话:13569243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