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播鼻祖苏东坡:用美食与生活和解
大家好,国学趣谈栏目又跟大家见面啦!
苏东坡一生苦难重重,不是被贬谪,就是在被贬谪的路上。64岁的时候,朝廷颁行大赦,复任朝奉郎。然而,北归途中,苏东坡病逝于常州,享年65岁。
若用三个字总结他的一生,那绝对是“太难了”!
但生活中的这些苦难,并没有压垮苏东坡,反而始终给人传递积极乐观的态度。据不完全统计,东坡约3000首诗,有344首带“笑”,占比11%。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写道:“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
/接受苦难
公元1079年,苏轼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直指“王安石变法”的弊端。
本来这就是最正常不过的例行公事。但没想到,此举遭到新党大做文章,让上任才3个月的苏轼险遭杀身之祸。好在苏轼人缘还算不错,多名元老纷纷上书,这才让他免于死罪,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一夜之间,苏东坡便从朝廷新贵沦落为小城官吏,工资骤减,一度在温饱线之间挣扎徘徊。当时,所有人都在看他的笑话,一个一直生活在繁华帝都的人,怎么可能忍受黄州的艰苦呢?
然而,苏东坡适应能力极强。既然没钱,那就自己开荒种地,建个小破茅屋,能吃能住就够了。还缺一个雅致的名字?那就叫“东坡雪堂”吧!羊肉买不起,好久没吃荤的了?那就吃猪肉吧!
其实,别看现在猪肉价格节节飙升,宋朝时期的猪肉实在是太便宜了,连底层人民都瞧不上,热衷于羊肉。但东坡没钱啊,只能把目光聚焦在猪肉上,亲自动手烹饪了红烧肉。
在《食猪肉》这篇文章中,苏东坡是这么描述的:
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黄州好猪肉,价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心胸宽广的苏轼,不仅没有被生活的苦难压垮,反而研究出新生活的乐趣。
/与生活融合
1084年,苏轼东山再起,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可当他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变法”时,他忍不住,对新兴势力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于是,苏东坡既不容于旧党,又不见谅于新党,再次被贬到遥远的惠州。
惠州,在宋朝时期是蛮荒之地,罪臣被流放至此,往往是唉声叹气。而到了惠州的东坡则不然,还美滋滋地发现了惠州一绝——荔枝。可见,他到哪也改不了嘴馋的毛病。
我们来看看,他第一次吃到荔枝的时候,写下的《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
……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苏轼将荔枝比喻成仙人,外面红纱,里面冰肌玉肤,又想到当年的杨贵妃想吃点荔枝,唐玄宗还要从遥远的地方运送过来。而东坡就在惠州,可以时时刻刻吃到,不可谓不自豪啊!
此后,他在诗文中对荔枝极尽赞美。例如《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杨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这首诗直到今天,都十分经典。
例如《新年五首》:
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
探春先拣树,买夏欲论园。
居士常摧客,参军许扣门。
明年更有味,怀抱带诸孙。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东坡一直在等着荔枝什么时候熟,要怎么采摘,明年肯定会更好吃,要多迫不及待就有多迫不及待。
毫不夸张的说,苏东坡再一次和遥远的惠州完美融合了。
/苏东坡是个有趣的人
余光中老先生说:“如果我要出去旅行,不会找李白一起,李白不负责任。也不会找杜甫,杜甫苦哈哈的。我会找苏东坡,苏东坡是个很好的朋友,是个有趣的人。”
的确,同样被贬谪,杜甫写下的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中的大雨与破屋给人以悲壮的感觉,杜甫向我们传递的是:今天晚上注定感慨万千,难以入梦,以后的生活该怎么办?
而苏轼虽然一次又一次被贬谪,几乎走遍了北宋所有的版图,但他总能在当地找到惊喜,将生活的苟且过成诗和远方。
据不完全统计,苏轼3000多首诗中,就有400多首专门写吃的诗,足见他对吃有多么狂热了。就像黄磊曾经告诉我们:“不开心就吃,一顿不行,吃两顿。”
哪怕历经坎坷,苏东坡也要用美食与生活和解。
人生就是这样,当苦难给你痛苦时,你回击以快乐,它就无可奈何了。
以上就是本期内容,如斯精舍,你的文化手册,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