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嫠簋铭文,小结13,服饰
前面这句话是周王赏赐给师嫠的礼物,都是和服(配)饰有关。这句话是:
易女叔巿金黄赤舄攸勒
这句话的意思是:赐予你素色的巿、黄色的玉饰、赤色的鞋、铜制的鋚勒。玉是人的配饰、鋚勒是马的配饰。
《周易》卷八《系辞下》提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据说黄帝之前,人们穿的是兽皮及麻葛短衣,作用只是用来遮羞、抵御风寒、保护身体。黄帝教人们把裹身的兽皮麻葛分成上下两部分,上身为衣,下身为裳,这种上衣下裳的形制,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服装款式,黄帝也就成了是中国传统服饰的始祖。只是这种说法太勉强,后来给黄帝配了一位夫人叫嫘祖,说是她协助夫君完成了这个伟业。
东汉王充《论衡·自然》:“垂衣裳者,垂拱无为也。”把垂衣裳说成是无为之治的概念。事实可能正好相反,垂衣裳者,是将服饰作为一种礼仪制度来区分人民的等级,在黄帝、尧、舜的年代,这应该是非常有为的制度建设。传说中颛顼帝时代,绝地通天以建立神权、要求女人给男人让路以建立男权,可能激起过比较大的反抗,尧舜垂衣裳以建立等级制度,大概要温和很多。
历史上衣冠之治的建立可能要晚得多,大概是从商代开始,中国的冠服制度开始初步建立,服装初步具有划分身份等级的功能。殷商时期社会生产力普遍较为低下,大规模的丝织生产尚未得以确立。人们普遍穿着朴素,一般百姓制作衣服所用材料主要为粗布和毛褐。
西周取代商后,周公完成了衣冠服饰制度的完整建构,但这个制度的逐步完善,还是要依赖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周代的纺织技艺比商代有了长足的进步,国家出现了专门为贵族生产丝绸的作坊,丝绸的规模性生产从此开始。从此,上自天子卿士,下及庶民百姓,衣帽服饰各有等差,衣冠服饰贵贱有别、尊卑有序的服饰等级系统运行起来。冠服制度作为礼仪的表现形式,成为国家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中原出现了短暂的“百家争鸣”局面,各国的衣冠服饰也是异彩纷呈,各异其制。可惜随着秦王扫六合,衣冠服饰制度再次与等级身份联系在一起,一直到满清,甚至延续到了1970年代最后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