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泪:与心脏发生强烈冲突之后的自然反应
我们会因为一首歌而落泪,
因为一场电影而啜泣,
但是,
有多少人会因为一幅绘画而流泪?
甚至都未曾对绘画产生任何强烈感受。
有时绘画作品让我们感到快乐,有时则让人茫然若失。有些则是讨人喜欢,在观赏的过程中会让人感到放松。最多,绘画作品也只是给人一种华丽辉煌的感觉,但这种感觉也只能持续一两分钟,接着我们又继续欣赏别的事物。
那到底如何才能激发观众对绘画作品产生强烈感受?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阐述。第一,我们会绘画作品是真心实意地热爱;第二,由热爱引发的研究和深入理解;第三,感怀作品的思想和作者的思想。
奥托·迪克斯 《自画像》
落泪是一个人最感性最直观的表达方式,当一个经历过一战二战的艺术家,创作了那些看着就心痛的作品时,是否能让你热泪盈眶?
奥托·迪克斯给出了一个充满血泪的答案,他是少有的以艺术家身份亲身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人。他的作品,将给我们一个照见战争和纳粹统治下黑暗世界的窗口。
威廉·海因里希·奥托·迪克斯,1891年12月2日出生在德国一个工人阶级家庭,少时他常常给他的画家做模特,而他表兄手上”油画颜料和油漆的美妙气味混合着表兄的烟斗上的烟草香味,加上调色板上的美丽的颜色”成功引起了小迪克斯在未来成为一个画家的愿望。
《手持康乃馨的自画像》
而后,他在德累斯顿工艺美术学院系统性学习艺术训练。彼时的欧洲大陆种种思潮轰轰烈烈,这也不免影响到了年轻的迪克斯。
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对古典主义大师的崇敬,早迪克斯早期的艺术生涯中便已表现出他对传统的古典主义手法和现代的表现主义风格的双重结合。
如 1912 年创作的《手持康乃馨的自画像》,便可明显感知到他的灵感来自 16 世纪的德国绘画。他后来说:“像文艺复兴早期那些大师那样画画是我当时的理想。”
《战争系列版画》索姆河前
德国年轻人用生命堆出了肉山
但这毫无意义
《战争系列版画》头戴防毒面具
的德军士兵犹如鬼魅
生在战争时期的参战国,艺术毕竟太奢侈。
1914年6月28日,巴尔干半岛一声枪响,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夫妇被刺,第一次世纪大战爆发。
但在战争初期,大多数德国平民和知识分子都没有意识到,在战争面前没有人能幸免于难,战争之火终将烧及自身。起初他们都狂热的支持政府的战争行为,大学教授和年轻人一般兴奋。
《自画像战神》
受此狂热气氛影响,1914 年,迪克斯和他同时代的人一样自愿参军。所有的欧洲年轻一代在最初都欢迎这场战争的到来。
迪克斯在1915年《自画像战神》中,把自己描绘成了一个战神,可以看出彼时的他还怀有建功立业、为国奔赴沙场的激情。
但在亲身经历过残酷的阵地战之后,无数同龄人的生命与血肉,使他的态度开始转变,他开始重新思考和认识战争的痛苦和残酷,使得迪克斯面对幻想破灭的事实。
《独孤、恐惧、绝望》
在最前线的战争。迪克斯记录道:“我不得不看到有人在我旁边突然倒下,死去,子弹击中了他眉心正中。我不得不经历这一切,但这一切实在是太清晰了,比一切都清晰。”
他在战争日记中写道:“虱子,老鼠,铁丝网,跳蚤,手榴弹,炸弹,洞穴,尸体,血,杜松子酒,老鼠,猫,气体,大炮,藏污纳垢,子弹,机枪,火,钢铁,这就是战争!只不过是魔鬼的工作!”。
●《战争三联画》
战争结束后,那些血肉横飞的画面成为了他的梦魇,1924年,他创造了著名的《战争》三联画和铜版画系列作品,他以中世纪的祭坛画作为形式,借鉴了伊森海姆祭坛画的构成。它呈现了一个地狱,构思了一个生死循环。
●《战争三联画》 中部
左侧,那一列士兵在晨雾中迈着整齐的步伐想战场进军。随后经受战争的洗礼,“发展”成中心面板那阴森可怕的场面。在废墟中唯一的幸存者是一名士兵戴着防毒面具蹲在上面是一个被刺穿的尸体形成的一个拱形的桥梁下。
一个世界末日的战壕、似火山口爆发的背景,堪比伊森海姆祭坛画的中间面板的安排,最右面板显示的是迪克斯自己,他逃过了地狱,也拯救一个受伤的同伴。在祭坛画的“基座”,死亡的士兵像在沉睡,一切在沉默中结束。这幅画成了“人类的末日”的异景。
●《战争系列版画》冰雪战壕中
当被问及为什么创造战争系列,尤其是战争铜版画系列和著名的《战争三联画》,迪克斯回答道:“我想摆脱精神疾病”和积压了多年来战争的痛苦和精神负担。
显然,绘画是他摆脱战争梦魇的唯一办法。
《大都会》
1928年,迪克斯37岁,德国进入魏玛共和国时期,在经历了思潮混涌、战争噩梦、战后疗伤的他创作完成宏伟的三联画《大都会》。该画如今成为“黄金二十年代”的最重要写照,也成为迪克斯一生最为重要的代表作品。
此画依旧采用了与《战争》相同的中世纪三联圣坛画的形式,最中间是战争过后,迅速上位的上层社会、战争的获利者。他们在从美国舶来的爵士乐酒吧中尽情的狂欢。但在两翼,喧哗的门外却路有冻死骨:那些为战争奉献了生命的老兵乞丐们,却无人问津。
随着魏玛共和国垮台,德国进入了又一次战争漩涡,希特勒上台,纳粹独裁统治时期开始。曾梦想做一个艺术家的希特勒,眼光只能局限、理解古典艺术,而将一切现代艺术都比作无聊的退化的东西。
《巷战》1927
显然,纳粹统治下的艺术只能是顺从的小绵羊,为了迫害不肯妥协的迪克斯,他们解雇了他的教授职位,说他的一些作品“严重伤害了德国人民的道德情感,和其他人一样可能打击到德国人民”。
迪克斯评论如下:“我被告知我不再踏进学院。但我仍可以在那里为他们工作。不过:我不得不马上离开!”
《火柴贩子》
战争结束后人们都急着撇清、逃离所有与战争有关的事物。随着战争的继续,迪克斯被迫停止了创作,在二战最后的关头,被迫加入人民冲锋队入伍。直至他被盟军俘虏。在战俘营中,一位法国馆员认出这位著名的画家。
1947年,他创作了最后一件战争主题的大型画作《战俘自画像》,画中55岁的迪克斯面容颓丧。这与1914年他的《战神自画像》形成强烈反差。
《集中营自画像》
《战神自画像》
晚年的迪克斯这样定义战争:“战争是祭坛装饰品,是一个寂静和安宁的所在,人类在它周遭喧腾,战争是一个冥想地,是一个并不理想的无名战士纪念碑。”
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无法理解人性的黑暗。但是迪克斯通过他的绘画展现了战争中的死亡是如此的血腥和残忍。
死亡不能让你流泪的话,那么战争带来的死亡,会让你流不出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