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势在打手中怎么用?王宗岳《打手歌》集解(四)

十三势在打手中怎么用?

一一王宗岳《打手歌》集解(四)

李新方

【原文】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

【解曰】前已述及,十三势就是太极拳,太极拳就是十三势,是以讲到打手,不能不研究十三势在打手中的具体用法,王宗岳《打手歌》言之明矣:“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这是对十三势之具体用法最简单、最直接,而又最准确、最深刻、最精妙的解释。

然而,人们往往喜欢舍近求远,自王宗岳《打手歌》传世以来,又有许多更详细的解释,而且越讲越复杂,如流传最广的《十八在诀》:“掤在两臂,捋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攻;采在十指,挒在两肱;肘在曲使,靠在肩胸;进在云手,退在转肱;顾在三前,盼在七星;定在有隙,中在得横……”

这样的解释当然也是一种善方便,但很明显不是王宗岳《打手歌》的本意。《十八在诀》讲的是,十三势在推手初级阶段的用法,是用形,多是身体局部的动作,至少还远没有达到乱环阶段,离粘手就相差更远了,难以适应实战要求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而也就没必要再作进一步研究了,存而不论可也。

而王宗岳《打手歌》讲的是打手的高级阶段,也就是粘手的用法,是用意,是一动无不动,故能适应同任何武术实战而独具优势。“掤捋挤按须认真”,为什么十三势在这里只提到掤捋挤按呢?正是因为十三势在实际运用中只是一势,讲掤捋挤按,就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什么都包括在内了,不论走架还是打手,每一个动作都是完整的十二势,才能达到“粘即是走,走即是粘”(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实战效果。

同时,十三势的每一势都不是局部的,故曰“上下相随人难进”,讲上下就前后、左右、内外也都包括在内了,“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武禹襄《十三势说略》),也就是前辈们常讲的“掤捋挤按皆非是,妙手一着一太极”,是以《打手歌》讲“掤捋挤按须认真”,就十三势都包括在内了,都要认真,与《十三势行工歌诀》讲的“十三总势莫轻视”,都是一个道理。

有关十三势之每一势在打手中的具体用法,拙文《十三势的技击用法》,以王武李论为指导,根据前辈的口授,结合个人心得,言之详矣,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谨以懒扎衣、野马分鬃两势为例,作进一步阐释。懒扎衣,是打手中最常用的着势,一般认为技击用法是掤捋挤按,而实际上不只是掤捋挤按,採挒肘靠亦在其中。要想赢人就必须意在人先,此即採也;使敌上下不能相随,此即挒也;敌掤我肘,我即以肘牵制之,此即肘也;敌以双手按我胸部,我松开手臂,放敌进入内圈,而以胸部接敌以制之,此即靠也;同时的每一动,进退顾盼定亦在其中矣。

掤捋挤按也是一个整劲,无非是化和打的问题。如敌主动进攻,我只要能够引进落空,不须打而敌自跌出,故曰化即是打;化是因敌变化,我打敌亦必化,要能够打得动,就必须在打的同时化掉敌之化劲,故曰打即是化。是以和化和打也是一个整体。

再如野马分鬃,一般认为技击用法是採挒肘靠,但同时也不能没有掤捋挤按,不能没有进退顾盼定。如我以野马分鬃攻敌,敌必欲走化,而我有掤捋挤按同在,敌化我亦化,使敌莫能化,则採挒肘靠乃能奏效。反之,如果没有掤捋挤按,而且採挒肘靠也只是一下是一下,敌化我必被引进落空而为敌所乘矣。

若敌以野马分鬃攻我,我仍以野马分鬃接敌,只要我有掤捋挤按同在,劲由内换,则在上在下,内圈外圈,都是一样的,敌靠我即我靠敌,叫做“要啥给啥,吃啥吐啥”。敢给才是舍己从人,敢不敢给?给了能不能为敌所乘?不仅不能为敌所乘,而且只有给了才能够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挨何处何处可击,关键在于要做到每一动都是完整的十三势,而十三势的每一势都是因敌变化而“忽隐忽现”(王宗岳《太极拳论》),故能或攻或守,是打是化,进退转换无不得机待势。

还有,要弄清楚十三势在打手中怎么用的问题,不能不明确走架与打手的关系,走架与打手也是一个整体,叫做“走架即是打手,打手即是走架”。在李亦畬手订拳谱中,太极拳的拳架(套路)就叫做“十三势架”,拳架中的每个着势动作都是完整的十三势,怎么练就怎么用,怎么用就怎么练。打手功夫最主要是靠走架练出来的,打手的主要作用在于验证走架是否正确,不好使,不能赢人肯定不对,仍要从走架中去纠正。但好使,能赢人也不一定对,还要看赢的是什么对手,赢得是否轻松等等,仍要不断找出差距,从走架中不断改进和提高,叫做“走架以知己,打手以知人,而知人仍是问己”,能知人而不为人知,自能制人而不为人制。(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