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见不散
呦呦
百年老校,师生同心,家校同力,黑白和畅,鹿山故事呦呦……
7
我们不见不散
作者/邢显达
“科研工作坊”是一个跟教育教学有关的团队,建队已将近两年了。它沉浸在科研中,活跃在老师间;它默默无闻,但又熠熠生辉。
当今是智能手机的时代,结个团组个群是家常小事,小到信手拈来覆手之间。今日我有事进这个群,明天我退出那个群,今日我在这个群里碰到你,哪天我可能又在另一个群里看到你。大家有相关事的建个群,志趣相投的建个群,自由、方便。
我见过的群有一个共同点,平时冷冷清清,只不过有事时互相告知一下,发一个提醒,或无病呻吟的来一句,发个图片;或节日到了问候一声;更有趣的是,一发红包,冷清的群就热闹起来,大有不抢到手软不罢休的气势。群的性质也是暂时型的,如某某婚礼里抢红包为主的临时群,婚礼一结束就作鸟兽散。
可是,我们学校有这样一个群,它默默无闻,人员寥寥无几,却个个是精英,它发挥着很大的热力作用,辐射到整个教育集团,它就是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坊”。
这个群的名称似乎就让我们一目了然了它的性质,它的工作,它的内涵。可是你知道吗?工作坊是通过整合集团教科研资源转型升级的一个全新的机构,是教育集团的科研核心,它担当起了整个集团教科研工作发展的重任。它也是学校发展的先锋队,方向标,更是学校焕发生命力的源泉所在,它的职责真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再看看群的人员:教科室主任应老师挂“帅”,副主任钱老师为副“帅”,再加上有语文教研大组长郭老师、数学教研大组长相老师,名班主任叶老师、三塘校区语文大组长徐老师,新晋为科学学科带头人的魏老师,美术教研大组长章老师,差不多各学科都到齐了吧。
实力杠杠的群人员,来自各学科的教学一线,都是优秀的老师,一看就要让我们为之喝彩。科研涵盖了各学科,这样的组合恰恰是全科型的,她们的平均年龄也只有30多一些,正是年富力强的组合。套一句歌词正是“确认过眼神,我遇上对的人”。
但是,要从全集团135位老师中选出这样具有实力的老师,还是有它的选人原则的:
一是工作坊的成员要具有深厚的教科研素养。
二是有自愿参加的主动性,因此,在各教研组和校区推荐人选的基础上,遵从个人内心的真实意愿,两者结合选配坊的成员。
三是人员有固化和灵活相结合的原则,成员人数2+5左右,即2位教科室老师,5位左右各学科科研骨干,其中有1位是三塘校区。
这样,工作坊成员既有代表性,又有全面性,能充分带动各学科的教师开展研究,带动教师参与研究,拓宽教师参与的广度和研究的深度。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达到最好的效率化,工作坊又制定了自己特有的规章制度——“坊”组织的约定。
在行事作风上约法三章:一是坦诚相见,真实真诚;二是分工合作,担当责任;三是公平公正,取信公众。
在教科研业务上又规定有三:一是每月一次“坊”谈,研讨教科研相关事项或主题沙龙;二是每天阅读一小时,《浙江教育科学》《上海教育科研》等是必看杂志;三是每人有一立项课题并带徒指导,以坊成员为轴中心,一带三或五,带动更多教师参与到研究中。
工作坊的工作多,头绪杂,涵盖面广,在“坊主”应老师及成员的群策群力下,开展得井然有序,她们制定了全年详细的活动分工,每月有工作,每份工作有负责人,她们还从学校现有的种种团队入手落实工作抓手,分步抓科研出成效,既有自己工作坊的修炼规划,又集合集体智慧,区域智慧,大众智慧,引领全集团老师的共同成长。她们还追求在工作中记经验,录反思,促进步。真正让我校的教研之风吹遍每一个角落,吹响前进的号角,吹出科研硕硕成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
我想:这是工作坊每一位老师的心声,这心声穿透时空的久远,在清风中激荡,在不久的将来必会给我们每一位老师带来实实在在的感慨。
我们不见不散!
“教科研工作坊”,多么可爱的一个群,一个团队,她们去除灯红酒绿的诱惑,沉浸在科研这片广阔的海洋里,如尘沫不染的仙子,熠熠生辉。让我们把自己的,把大家的,把积聚起来的大大的爱,献给她们吧!
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你!
进去看看,“有点绎思”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