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字画价值不菲 价格五年翻六倍
傅抱石以毛泽东诗意或毛泽东诗词中提到的重大的历史事件作为新题材,突破了传统题材的束缚,同时在绘画技法上探索新技法与新题材的结合,表现新 生活的山水又向前推进了一步,那种古典的精神,已完全被一种现代的风情所替代。
1959年6月,应湖南人民出版社之邀,傅抱石在湖南长沙、韶山一带参观写生,创作了一批重要的作品,其中有《韶山》手卷,《韶山耸翠》、《慈悦晚钟》、《石壁浪泉》等韶山组画及《毛主 席故居》等20余幅。7月上旬,他突然接到江苏省国画院要他速归的电报,大意是:抱石同志,中 央来电,请你火速进京。于是他中断了写生创作急忙回家,到家后才知道是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联名点将,要他为人民大会堂绘画。于是,他冒着盛暑,匆匆赶到北京,下榻北京前门的东方饭店,任务是与岭南画家关山月合作,为人民大会堂作画。
日本历史画对傅抱石人物故实画的影响,两者主题内容的衡校自然是重要一环,但还应关注人物形象、构图特征、技法语言和风格意蕴等要素,仅就画名和主题来谈,略有单薄。此外,万新华著《傅抱石艺术研究》中也引用了张国英的分析,认为“对日本绘画的汲取,傅抱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逻辑”,“傅抱石对日本绘画的学习,更多的是一种对革新精神和创新思路的启发”。而之后谈到技法时称,傅抱石常画的《二湘图》“一顾一盼的人物造型特征应该得自于日本浮世绘美人画的启发”似不完全确切。
傅抱石《白岳黄山两逸民》,无纪年,根据作品的风格面貌判断,约作于1943年。“白岳黄山两逸民”句,出于王世祯冶春诗。两逸民指程邃与孙默。程邃为明末清初山水画名家。“白岳”即“齐云山”,古时“白岳”、“黄山”并称。有“新安多佳山,而齐云严于黄山为最。黄山、白岳相对,细看从来无厌时”之句传世。
不同于赵宧光和傅山,傅抱石的草篆更加内敛,节奏比较平稳,在吸收前人草书笔法入篆的同时,也顾及篆书用笔的特殊性。傅抱石是能写很工整的篆书的,这是他早年篆刻实践的结果。但是在他的成熟期,他往往加快篆书的书写速度,点画的起收变化更加丰富自然,而笔画中间常出现连带关系,使得笔势的流畅性大大增强。但他在书写的时候,还是注意笔势的内敛,并不像赵宧光和傅山一样夸张。他的线条还是匀称洁净的,并没有太多颤笔和飞白。这种调整使得傅抱石的草篆不如前两人那么个性鲜明,但是正形成了他内敛而略带草意的篆书风格。在他大量的绘画题款当中,一般主题性画作题目的篆书,写得都比较工稳;而纪年和落款的篆书,往往带出草意。这说明他在书写的时候还是根据绘画整体的需要来设计构思题款的书法形式,而这种草篆显得更加活泼自然,更能带出傅抱石本人的个性特征和精神境界。所以我认为他的这种书法风格是具有代表性的。
1954 年10 月10 日,华东美术家协会在上海召开“第 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观摩会,傅抱石《湘君》《山鬼》经多次票选入选。1955 年3 月27 日,中 央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 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在北京展览馆开幕,《湘君》《山鬼》参展,后又在上海、广州、武汉、重庆、西安、沈阳等地巡回展出。与此同时,《第 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彩墨画选集》也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傅抱石《湘君》正式发表。经过持续的展览、出版举措,傅抱石的“湘君”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在后来的几年间,傅抱石时常以《湘君》《湘夫人》进行一些重要的交游,或应命而作,或主动馈赠,或立轴,或册页,或扇面,得心应手,皆精心营构,倾力而为。
傅抱石崇尚革新,艺术创作以山水画成就最 大。傅抱石的山水画吸取了传统名家的精华,在布局上,打破传统格局,常将山峰峰顶伸出纸外,形成磅礴气势。他的山水创作喜用“大块文章”式结构,在大块结构里面有层次,有脉络,却又含糊一片,墨沉淋漓。这种含糊中的脉络,构成傅抱石独特的肌理和艺术符号。傅抱石的山水画寓意深邃,线条纵逸挺秀,设色沉浑质丽,善于把水、墨、色融为一体,表现了天地山川郁勃、雄奇、峻险的风貌,绘出神仙般画幅,抒发对山水诗意的孤寂、无奈与浩叹,表现了动魄惊心的歌颂与激 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