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世界2030八大展望
全文共计3030字,预计阅读时间13分钟
来源 | 华为(转载请注明来源)
报告从医、食、住、行、城市、企业、能源和数字可信等八个领域展望2030年,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让健康可计算、让生命有质量、让数据换粮食、让城市更宜居、让建筑更绿色、让出行更便捷、让产业更智能、让社会更可信。报告列举了一些示范应用取得的效果,引用了国际知名机构对上述八大领域的预测数据,使十年后的远景清晰可见。
2030年,人们以依托高灵敏的生物传感器、云端存储的海量健康数据,让健康可计算。人类将能实现主动预防,从“治已病”到“治未病”;借助物联网、AI等技术,让未来的治疗方案将不再千篇一律;大型医疗设备更加便携化,实现居家远程医疗联动。
2030年,人们可以利用农情多元数据图谱,实现精准农耕;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模拟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温度、湿度等要素,打造不受变化莫测气候影响的“垂直农场“;通过3D打印,获得符合个人健康需求且口感最佳的人造肉,真正实现从靠天吃饭过渡到靠数据吃饭。
2030年,基于万兆家庭宽带、全息通信等技术,打造数字化的物品目录,通过自动配送,实现储住分离;构建智能管理系统,打造物与物的自动交互,让人类有可能在零碳建筑中工作和生活;基于下一代物联网操作系统,实现居家和办公环境的自适应,打造“懂你”的空间。
2030年,出行将是多维的创新系统,基于自动驾驶技术的新能源汽车,能让我们拥有专属的移动第三空间;新型的载人飞行器不但能提升紧急救援效率,降低救急医疗物资的输送成本,甚至还能改变我们的通勤方式;通过定制高效地与他人共享出行方案,来提高交通工具的使用率,促进绿色出行。
随着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普及与应用,城市环境治理方案将进一步优化,资源的利用率和治理的效率将大幅提升,通过实现跨区的一网统管和一网通办平台,让居民将能享有更便利、人性的服务,生活在有温度,更宜居的城市中。
2030年,数字化转型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升级,协作机器人、自主移动机器人等新生产力融入企业;通过对生产、物流等环节的柔性化重塑,实现以人为中心的新生产模式;供应链将数字化的影响下,变得可视化、网状化,企业将拥有更强的韧性以应对变化万千的市场环境。
2030年,能源将更加绿色、更加智能。人们可以在近海、湖面部署新型能源电厂,利用虚拟电厂、能源云构建“源网荷储”全链路数字化的能源互联网,零碳数据中心和零碳站点将有望成为现实。
2030年,数字可信将成为社会基础设施的基本要求。区块链、AI打假、隐私增强计算等技术与GDPR、隐私安全保护法等数字规则,双管齐下,共建数字可信的智能世界。
四大技术的未来
未来十年,网络联接的对象及边界将不断拓展。到2030年,随着XR、裸眼3D、电子皮肤、电子鼻等技术的成熟,“数字视觉、数字触觉、数字嗅觉”将通过下一代网络,带来身临其境,天涯若比邻的颠覆式体验。与此同时,伴随联接百亿人到千亿物的网络需求变化,网络设计理念也将从“面向人的认知”向“面向机器认知”转变,催生出面向千亿物、海量数据和多级算力基础设施,提供联接服务的算力网络。除此之外,住行合一网络、卫星宽带互联网、工业互联网、认知网络这四种未来网络场景也将逐渐成为现实。
作为智能世界的一部分,通信网络2030将具备立体超宽、确定性体验、智能原生、通信感知融合、安全可信和绿色低碳6大技术特征。华为预测,到2030年,全球联接总量将突破2000亿,与此同时,企业网络接入、家庭宽带接入、个人无线接入突破万兆,迎来一个万兆联接的时代。
未来十年,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将无缝融合,人与机器实现感知、情感的双向交互;人工智能将无所不及,帮助人类获得超越自我的能力,成为科学家的显微镜与望远镜,让我们的认知跨越微小的夸克到广袤的宇宙,千行万业从数字化走向智能化;计算能效将持续提升,走向零碳计算,帮助人类利用数字手段加速实现碳中和目标。
未来计算将面临物理极限的挑战,既要从软件、架构和系统层面去创新,更要产业界共同探索新的计算基础,突破半导体物理层极限,构建智能、绿色、安全的未来计算。华为预测,到2030年,人类将进入YB数据时代,通用算力将增长10倍、人工智能算力将增长500倍。
智能汽车解决方案2030:
十年,电动化+智能化的大潮不可阻挡,ICT技术与汽车产业趋于融合。汽车产业将迎来智能驾驶、智慧空间、智慧服务和智能生产的大发展,华为希望以自身的ICT技术赋能产业智能化,帮助车企造好车。
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是依托自动驾驶等技术,极大的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给用户提供高效、无缝的出行体验。自动驾驶将率先在高速、园区等封闭道路场景中实现,并逐步覆盖开放道路中如城区在内的全场景。未来,汽车作为全新智慧空间,在ICT技术加持下,人工智能、生物识别、车载光、AR/VR等技术使得座舱呈现出虚实结合的新特征。智能汽车将真正从“灵活的移动空间”成为“虚实融合的智能生活空间”。华为预测,到2030年,中国自动驾驶新车渗透率将高于20%;电动汽车占新车销量比例将超过50%;车载算力将整体将超过5000TOPS;车载单链路传输能力将超过100Gbps。
具体内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