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意味着什么?童年不良经历或许更为恰当
Family of origin,这是原生家庭的英文,原生家庭是一个人的起源,哲学的灵魂三问之一“你从哪里来?”的答案。这个词本没有好坏之分。每个人都有其原生家庭,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父母,才成就了每个人独一无二的个性特点。个性没有好坏,千姿百态才是世界的本来样子。
科学的说,给人带来创伤或伤害的是童年期的反复长期的压力性事件,以及对这些童年不良经历的长期的毒性应激反应。
01 童年不良经历的影响
美国Felitti博士和其他研究者在持续多年的研究中发现了童年不良经历和儿童一生的健康状况都有很大的联系。暴露在极高剂量(不良经历的数量多,程度高,时间长)下的人群,有3倍的风险患上心脏病和肺癌,预期寿命缩短20年。
童年不良经历(简称ACE,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与健康状况之间,存在着一种剂量反应关系:ACE得分越高,健康状况越糟糕。对于一个ACE得分大于等于4分的人,他患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风险是ACE得分为0时的2.5倍;患肝炎的风险也是2.5倍;患上抑郁症的风险是4.5倍;自杀风险是12倍。
研究显示,暴露于不良童年经历的数量和成年后的高风险行为也有很大的关系。暴露于4种以上的童年不良经历相对于没有不良经历的人,会增加4到12倍的酒精滥用,毒品,抑郁和自杀风险; 提高2-4倍的吸烟率,性伴侣数量和相关风险;以及提高1.4到1.6倍的严重肥胖和缺乏运动风险。
国内曾有研究发现,肥胖男童的同伴欺侮,家庭不良事件报告率高于正常体重男童,童年期不良经历是男生肥胖的危险因素。
童年不良经历还是中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以及自杀未遂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有各种类型童年期不良经历者自杀意念,自杀计划以及自杀未遂的检出率均高于无相应不良经历者。而且随着不良经历类型数目的增加,各自杀行为的发生风险呈上升趋势。
多个不同研究表明,暴露于童年不良经历会显著提高之后数十年的抑郁发生风险。因此尽早对童年虐待的识别和干预对于预防一生抑郁症发生有很重要的作用。
国内有一个研究,童年时期的不良经历与成年后的抑郁,焦虑障碍的患病状况有关。相关的不良经历有:童年时期父母死亡,不与父母同住,及父母有心理问题或患精神疾病;其中童年时期父母经常让孩子独处这一危险因素与抑郁有关;童年时期父母经常让孩子做危险事情则与焦虑障碍有关。
02 童年不良经历都有哪些?
那么具体有哪些事情属于童年不良经历?可不是考试失败,不及格或者输掉比赛之类。
在目前的科学研究中把童年不良经历分为三大类和 10小类。
第一大类是虐待。包括父母或家庭成员对孩子:
1)身体(生理)上虐待,比如,推搡,扇耳光,殴打等,造成孩子受伤;
2)心理(情感)上虐待,比如,贬低,侮辱,羞辱,威胁,让孩子恐惧;
3)性侵害,比如,性骚扰,性侵等;
第二大类是生理或情感需求的忽视(NEGLECT),这是个很容易被人们所轻视的因素,尤其情感需求。
1)对情感需求的忽视。
孩子的情感需求有:感到被重视;感觉到被爱;家里人互相照顾;家里每个人都感觉很亲密;家人是力量源泉和支持者。而国内普遍的现象,很多在外工作的父母把年幼的孩子扔给老家的老人,长期不在孩子身边,无法及时回应孩子的情感需要。在孩子长大一些后父母就发现很难管教,问题行为严重,就是忽视的结果。
这一点也是网上很多控诉原生家庭的大部分原因。在《隐秘的角落》中,朱朝阳的父亲在离婚后,把儿子完全扔给前妻,对儿子几乎不管不问就是典型的情感忽视。
2)关于生理需求的忽视,比如孩子的基本生活没有保障,缺吃少喝;没有人照顾保护;父母因喝酒吸毒无暇照顾;孩子只能穿脏衣服;如果生病了没人带去看病等。
在现在的中国,似乎这一点已经不是主要问题。大部分的家庭还是可以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当然,一些失去双亲,或离家出走的孩子可能也会存在这些方面的问题。比如,《隐秘的角落》中的严良和普普。
而在电影《少年的你》中,魏莱,遭受的是父母的情感忽视和冷暴力,同时父母之间的争吵暴力不断的不良家庭环境中,她缺失的是情感关系的安全感,于是选择了霸凌他人。而陈念,单亲家庭,母亲为了躲债不能在孩子身边,提供不了保护,陈念相对魏莱缺失的是人身的保护和安全感,所以她选择依赖了小北的保护。
第三大类是失功能的家庭环境,也就是存在高风险的家庭环境。
包括:
1)父母有人患有精神类疾病,比如,精神障碍,抑郁症,自杀(企图)等;
2)父母有物质依赖,比如,药物滥用,或吸毒,酒精依赖,这又会大概率导致忽视,虐待暴力发生;
3)父母分居或离婚,这个变动会给孩子带来情感冲击和压力,但如果父母处理得当是可以减少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比如,大家都熟悉的王菲,她的两次离婚因为处理得当,对两个女儿就没有产生不好的影响,无论是窦靖童还是李嫣,都成长的很自信,很健康;
4)父母有人因犯罪在监狱,也同样导致亲子分离,忽视和经济支持匮乏;
5)家庭暴力,一般多指儿童目睹母亲被暴力或遭受暴力。父母之间的暴力相向,无论是肢体上的还是情感上的冷暴力,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伤害。
不同种类的童年不良经历之间也是互相影响,并发的。在Felitti博士等人的研究中,2/3的参与者报告了至少一种童年不良经历,而其中81%-98%至少两种。一种不良经历的存在显著增加了更多不良经历的发生率。不同类别的不良经历之间共发的可能性高于单独发生率。就像家庭环境的失功能会引发虐待和忽视的发生一样。
再来看《隐秘的角落》中的三个小孩,仿佛就是暴露于童年不良经历的经典代表。
朱朝阳:父母离异,父亲的情感疏忽,母亲的情感控制;
严良:父亲入狱,又患有精神分裂,母亲缺失,福利院中生活,后又出走;
同样,普普:父母双亡,福利院中生活,弟弟被领养,和严良逃出福利院后流浪,同样的既有生理情感的被忽视,也存在不良功能的生长环境。
三个孩子都是处于高风险之下。
03、童年不良经历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影响?
研究发现暴露高剂量的童年不良经历时,会影响大脑发育,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甚至影响到基因的读取和转录方式。
得益于脑神经科学的研究,这些现在都可以用科学来解释。
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早年的不幸经历会影响大脑的伏隔阂。这正是大脑中与快乐和奖赏有关的处理中心,它与物质滥用和成瘾相关。
还会影响我们的前额叶皮层。而前额叶皮层对神经冲动控制和执行功能是必不可少的,对学习能力也非常关键。
而通过核磁共振(MRI)对大脑扫描,我们可以看到大脑的恐惧反应中枢--杏仁核中存在明显的可测量的差异。所以,这便可以从神经学角度解释,为什么人一旦遭遇大量不幸,更容易出现高风险的行为。
另外,还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有关。它是大脑和身体的应激反应系统,支配我们作出”战斗或逃跑“的反应。过度的应激反应也与心脏病,癌症有关。
这个应激反应系统如何运作?
当我们遭遇危险,比如家庭暴力,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就会发出信号:释放应激激素,肾上腺素,皮质醇,心脏开始快速跳动,瞳孔扩张,呼吸道打开,这时你准备好战斗或逃跑,这个反应可以帮助我们应对危险。
可是问题是,假如每天都发生这种强刺激怎么办?这套系统将一遍又一遍的被激活,过度的应激反应它就会从适应到不适应,从救命到损害健康。
就如同这次的疫情期间,人们在开始会因为恐惧有一系列的应激反应,这些都是正常的,是我们人体自然的反应,帮助我们远离危险,不会对健康造成威胁。但是当这些应激反应持续时间过长,我们的紧张无法得到放松,就会开始感到抑郁,焦虑异常,身体也出现不适。
而儿童对这种反复的应急激活尤其敏感,因为他们的大脑和身体都处于发育阶段,高频的童年不良经历,不仅会影响大脑结构和功能,还会影响正在发育的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
1961年至2016年的55年时间里,美国一项针对儿童压力和社会经济地位与寿命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1042名男性实验参与者中,在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中长大的人在中年时更乐观,寿命也更长。那些经历过更多社会心理压力——比如父母的去世、频繁搬家和严厉的管教的人,往往会在中年时遭遇更多有压力的生活事件,死亡的风险也更大。
04、如何应对?
预防,筛查和治愈童年不良经历和毒性应激的影响
这些不良经历的毒性应激是可以治疗的,也是可以战胜的。和所有疾病一样,预防为主,筛查和治疗为补救措施。
1) 预防:
需要对大众开展父母教育,教家长了解童年不良经历是什么,以及毒性应激造成的严重影响。童年不良经历和父母的教养方式息息相关。
父母的婚姻状态,其实更多是父母的关系亲密和谐程度,也影响孩子的健康。如果父母之间争吵,就会引起儿童的急性应激反应;长期的家庭不和,甚至暴力,会极大的增加儿童的应激负担,造成创伤。所以为了孩子不离婚却整天争吵暴力相向,反而适得其反。
还有父母自己本身的精神健康状态,比如,有的妈妈产后抑郁,就会对孩子的情感需要不那么敏感,无法及时准确的回应,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就会造成情感忽视。所以一旦产后妈妈有抑郁症状,就需要及早就医,改善自己的状态。
但更多的情况可能是父母由于文化背景,所受教育的原因,不经意间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要。所以普及童年不良经历的相关知识,引起父母重视,改变不良的养育方式,可以预防不良经历体验。
2) 筛查:
建议在孩子们的定期体检中,对每个孩子进行例行检查,尽早地发现暴露于风险中的儿童。通过中断虐待源,改变其不良家庭功能环境,降低毒性应激反应的影响。
3) 治疗:
科学的研究现在已经开始了解如何中断从早期不良经历发展到疾病和过早死亡的这个进程。对于检查结果为高风险的孩子,治疗致力于减少不良经历造成的影响。目前科学界主流的治疗方式是创伤知情干预,是一系列基于关系的综合多学科介入治疗。
对于曾经有不良童年经历的成年人来说,认识到哪些童年经历是不良的,对了解自己的情绪,身体健康状态也会更多理解,也可以更早的去借助于治疗干预修复自己的健康。
对于那些需要了解如何和孩子相处,更好的满足孩子情感和生理需要的父母,心理学的建议是:最重要的是倾听,和孩子交谈,了解孩子的需要,温和的回应他们,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和安全感。
在孩子需要父母的赞赏时,给予孩子欣喜的回应,表现出兴趣,骄傲和兴奋。这样会满足孩子被重视的需要,孩子感到自我价值感,发展出健康的自尊和自信。
网上很多有童年不良经历的人回忆早期创伤时,控诉最多的就是父母的过度批评,敌意和冷淡的回应。这种冷漠的态度压制了孩子的价值感和自信的成长,让孩子感到被忽视,自卑。如果这种回应模式持续存在,孩子就会认为自己不够好,否认自己的骄傲,愉悦和效能感,引起内在冲突,出现矛盾的行为表现;或者出现空虚感和无价值感。
另外,孩子沮丧,恐惧的时候,常常以哭泣来表达。很多父母在孩子哭闹不止时往往不耐烦,选择故意无视,任其自生自灭。这时,正确的做法是安抚和平静孩子的情绪,提供给孩子安全感和受保护的感觉。孩子也会慢慢发展出调节焦虑,恐惧和攻击情绪的能力。
一些小tips:
每天为孩子读书很重要。
在一个研究中,科学家观察了那些为快乐而阅读的孩子,就是说,他们经常拿起一本杂志,画册,故事书。5岁时父母每天为孩子读书,10岁时孩子就更大可能自己主动去阅读。数据显示,那些5到10岁的为快乐而阅读的孩子,通常来说,更可能在学校取得更好的表现,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也会更好。而且不仅仅是阅读方面的测试,还包括拼写和数学测试。
帮助孩子建立固定规律的睡眠习惯。
科学家在研究中观察了大约1万多出生在2000年的小孩的睡眠时间规律。数据显示,那些每天在不同时间去睡(睡眠时间不固定)的小孩更有可能出现问题行为。然后当这些小孩由不规律时间调整到规律时间睡眠后,经常会在行为上有所改善。因此规律的睡眠时间真的可以帮助改善孩子的问题行为。
结语:
所以,不是原生家庭,而是童年不良经历,或者说对不良经历的毒性应激在影响着我们。在很多的科学研究中,童年不良经历是指0-18岁之间的孩子的经历,而越早期的不良经历对孩子的影响越大,因为大脑和身体发育更不完善,毒性应激反应的伤害也越大。
但是,家庭暴力,虐待儿童,遗弃儿童,父母在监,离家出走少年,因为重男轻女等引起的对哺乳期母亲和孩子的忽视和虐待,产后抑郁等等,不仅仅是一个家庭要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和更多社会组织的介入。
更多的社会大众对童年不良经历的认识更早,了解更多,也更能预防和避免对孩子的伤害;及时阻断持续的伤害,才能中断进一步发展到疾病的进程,减少已经受到的影响。
早期不良经历对人的一生的健康影响巨大!这是一个公共健康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