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的障碍:你那么独立,是害怕被抛弃

越来越“独立”的现代人

当今社会,是一个倡导独立的社会。于是,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独立”的人。

无论男女,我们非常独立。不愿意麻烦别人,也不太愿意被别人麻烦。但是,这样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都很独立,就显得比较孤立,和别人没有深度连接,很难发展出深度的关系,我们会显得很孤独,并且伴有安全感的缺失。

我的一位来访者就有这样的问题。她找到我,是因为,她发现自己很爱自己的男朋友,但是,却没有办法去依恋对方,显得“客气而疏远”。男朋友觉得她不信任自己,似乎显得也不够爱自己。但是,我的来访者却跟我说,事实上,她非常爱自己的男朋友,而自己之所以看起来什么事情都自己做,因为太“客气”和“独立”而显得好像没那么爱自己男朋友,她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她只是觉得,自己从小到大,一贯都是非常独立的,从来不依靠任何人,因为她觉得:任何人都靠不住。

独立不是问题,有的人可能依靠不住也是事实。可是,这里的问题是:习惯了靠自己,哪怕当自己想去依靠外界时,也很难做到。处处警惕,内心充满了对外界的怀疑和不安全感,因此,不敢把自己托付给外界。

这就是依恋障碍。

依恋的形成

依恋,是人的本性。

如果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受到严重的干扰,人最后是会自然发展出依恋的能力的。

那么,依恋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美国心理学家M.艾恩斯沃斯把依恋关系分为四种: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和混合型依恋。

依恋关系的建立,最开始源于和母亲的关系。

母亲是婴儿接触的第一个外界。当带着全能感的婴儿,又深陷其实自己并不能照顾自己、离开母亲甚至都活不下去的矛盾时,母亲的看到、共情和及时回应,就是婴儿的全部。如果母亲在这方面做的很好,那么,婴儿就有一种感觉:外界很好,世界很好,我也很好。这个时候,婴儿随着成长和心理发展,也会自然而然建立起一个很好的依恋关系,也就是安全性依恋。如果,母亲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取决于母亲能做到的程度,孩子的依恋功能的建立就会打一定的折扣。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建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或者混乱型依恋。

所以,依恋建立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这个世界是好的。儿时,我们认为母亲是我们的自体客体。如果母亲的这一功能承担的足够好,孩子的全能自恋回落后,会发现一个真实的自体和真实的客体。并且,收获一个“基本是好的”的外界。

依恋的价值

既然,人的心理在各种条件得到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我们是能够自动发展出依恋功能的,那一定说明,依恋对我们,是有价值的。依恋的价值都有哪些呢?

第一,当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会更有安全感。

能够形成依恋的前提,本身就是“世界是好的”。所以,如果依恋真的发生了,说明我们已经成功构建起了“这个世界是好的”的基本世界观。这本身就很有价值。一旦,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也会更有安全感。

我的一位来访者,就活在一种“外界是恶意”的感受中。这源于从小,她的父母对她的高要求,比如,努力学习。成绩如果是第二名,父母就会说:之前都是第一名,怎么这次下滑了?如果是第一名,父母会说:别骄傲啊,一次第一不算什么,关键是要保持。就这样,她觉得,外界就是一个对她有很多要求的外界,除非她做到很好,否则,外界就会抛弃她。工作后,她也是这么认为的,她的工作必须做到很好,否则,领导就会对她不满意。甚至,交朋友也是要自己先做到“无瑕疵”,不能有坏脾气,不能自私,不能任性,否则,也会被朋友抛弃。这种感受弥漫在她的生命中,让她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第二,当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会更愿意与这个世界深度连接,也更愿意深度参与。这会加强我们与世界的关系。那些依恋失败的人,会发展出一种和世界的“隔离感”,所以,很多人经常有一种感觉:世界是世界,我是我,两不相干。

我的一位朋友描述过一次她的一次成都旅行经历。

朋友休假,于是来到了“好吃好玩”的成都。来成都后,她却发现一个问题:自己跟成都,好像没有什么关系。成都很好,好吃,好玩,好逛。可是,这一切的好,跟自己没关系。走在宽窄巷子、锦里、武侯祠,感觉自己像一个幽灵一样,和整个场景,融入不进去。麻木、游离,没有兴奋,没有开心,甚至,没有感受。成都是成都,自己是自己。

现在,我们再理解这种感受,就很简单了:虽然成都各种好,但是,她却并不能让自己融入到这个“各种好”的成都中来。

第三,当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会更愿意从这个世界中寻求支持和资源,而这些,都会滋养我们的生命。

这一点至关重要。我们任何人都不可能单打独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融入世界的原因。我们总会有需要外界支持的时候。

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来访者,他们身上有比较明显的“反抗型依恋”的特征。他们中有的伴有比较严重的情绪问题,明明已经非常需要专业的心理支持了,但是,他们并不认为心理咨询或者去医院寻求药物治疗,是可以支持到他们的。这就是典型的:看不到、也无法获得外界的支持。这类来访身上还有一种特征:当他们进行了几次心理咨询后,他们似乎在心底的某些层次上,渴望继续进行心理咨询,但是,他们却希望咨询师能够更加主动一些。也就是:他们想走近,但是又不想太主动。

总之,好的依恋的发生,会让我们更有创造性,提升我们生命的质量。

依恋障碍会带来孤独

如果形成依恋障碍,就会带来孤独。

与依恋形成的前提——外界是好的——相对,依恋障碍的前提是:外界是坏的。因为“外界是坏”的,我们被迫只能依靠自己。在依靠自己的同时,外界中“坏”的部分,对应着的各种阴暗和黑洞,就会一并被我们收回到自己身上。

我们不仅会感觉这个世界恶意重重,还会感到孤独。

能否依恋外部,也是我们是否“感到孤独”的重要原因。当我们看到“他人”后,我们进而还会看到“世界”。“他人”和“世界”,对于我们而言,都属于外部。

这是相互作用的:外界的“坏”,给我们造成了心理的“阴影”;我们带着心理的“阴影”去看外界,外界就确定无疑是坏的。同时,心理的“黑洞和阴影”本身,也是对外界“坏”的一种防御。

否则,我要如何抵抗这个恶意重重的世界?

所以,很多内心孤独的人,即便有的人看起来很友善而平和,但是,因为他的潜意识中始终明确地知道:这是一个恶意重重地世界,不值得我去依赖,所以,他们的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一定是有黑洞的。

这样的人,无论社会功能发展的多好,世俗上有多成功,内心一定有致命的孤独感。

为何有人可以享受孤独?

有的人享受孤独,有的人想摆脱孤独。其实,这里说的孤独,并不是一回事。前文所说的所有“孤独”,说的都是让人想摆脱的那种“孤独”。

那么,让人想要去享受的那种“孤独”,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孤独”?那是一种“千帆阅尽人间”的孤独。只有在你曾经走进过丰沛饱满的关系,与他人和世界建立过深刻而广阔的连接,被爱充分滋养过的人,才有能力走进这种“孤独”。

话说回来,这其实,已经不是孤独,只是形式上看起来孤独而已。内心,早已是无比的富足。独自品味,并乐此不疲。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况且,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可以随时再次走入人群。

如果我们依恋一个人,一旦失去,该怎么办?

有的人担心一旦依恋一个人,那么,如果这个人离去,自己不能承受。

这里,要区分依恋和依赖的区别。

依恋,指的是感情的指向:眷恋、喜爱、想要靠近;而依赖,更多的指向一个人缺乏独立的能力,需要完全依靠别人。

一个健康的依恋关系是,我有独立的能力,但是,我仍然可以放心地去在感情上靠近一个人,并且把自己放心地交出去。

依恋是一种情感的能力。

依恋一个人,以及一段好的依恋关系,确实有可能失去。可是,哪怕有一天,这份爱会失去,基于这份爱建立起来的笃定、踏实、安全感、勇气,这些心理基础,一旦建立起来,就不会消失。这些东西,会陪伴我们一生。在我们每一个困窘、艰难的时刻,给我们带来希望。

一份高质量的关系,虽然关系有可能终结,但是,那份美好的感受,却不会随着关系的终极,或者,关系中某人的离去而离去。

这份美好的感觉,会永存心底。源源不断地化作光,滋养我们。

被看见的欲望、被满足的需求,最后,都会在我们心中形成一股力量,这股力量,就是生的力量。

既然依恋这么好,如何建立依恋关系?

依恋关系最初的建立,是在婴幼儿时期,通过与父母的关系,尤其是与母亲关系的构建形成的。

如果这个时候没有形成,再次走入依恋关系,就需要我们后天有意识地努力。

首先,尝试找到一个好的“客体”。一个好的客体,就是一个好的“外部世界”的象征,能够给我们带来安全感。并且,在尝试去建立依恋关系的时候,能够尽可能避免我们被现实伤害的可能性,增加建立好的依恋关系的概率。

其次,尝试和一个好的客体建立一段稳定持久的关系。在这里,稳定和持久非常重要。事实是,无论这个客体有多么地好,我们的关系都不可能完美。但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试图去结束关系。持久的关系,像一个稳定的容器,在这个容器里,我们是有机会去发展出依恋,而且,是走入现实的依恋。也就是说,我们有机会看到,彼此都不完美,但是,关系仍然稳定,依恋仍然可以发生。

最后,当依恋发生,尝试去标记这些感受。这需要我们有一定的觉察能力,让我们切实从身、心、头脑的三个层面,都意识到:依恋可以发生,而且,依恋的感觉,是这样的。

建立好的依恋关系,我们就能够从这样的依恋关系中,不断地获取资源和支持,这些东西,会照亮我们的生命,并且,陪伴我们走的更远。

(0)

相关推荐

  • 张海音:分离焦虑障碍的精神动力学解析

    我在临床实践做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疗的时候,有非常深的感触,有各种各样的所谓标签来诊断心理问题. 但是如果有精神分析的视角做个案概念化,很多问题都可以串在一起. 还有主要的防御机制,核心的心理冲突,一 ...

  • 女人嫁错人毁一生,男人娶错人毁三代(深度)

    作者:水木然 水木然 畅销书作者,作品累计发行量超百万册 4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引  言 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我们跟外界的所有关系,就组成了我们人生的全部. 世界上所有好的关系,只发生 ...

  • “孤独”“灵感”与创作

    张智学/文 [摘 要]灵感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不可知的状态,柏拉图称之为"迷狂",后世的许多作家诗人,也多称赞"灵感"的美妙之处.由于灵感的产生涉及众多方面,使其仍 ...

  • 我们对独立女性的误会,这一点最深。

    作者|达芙妮 责编|五花鹿   近几年,随着独立女性话题的讨论,女性的地位也得到了一些提高.   而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另一个趋势:   一种对婚恋的绝望,对爱情的绝望.   微博上随便打开就看到很多不婚 ...

  • “亲密有间”让爱更独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底线和边界,好的婚姻应该是"你尊重我.我理解你"的和谐有度.再亲密的两个人,也应该给彼此留出一点空间,亲密但有间,尊重对方,不强求对方改变,才是夫妻相处的最佳模式. ...

  • “如果不曾亲密,便也无法独立” 看透这3种月亮,给你真正的安全感(依恋模式自查表)

    听说,<情书>要在国内重映了. 时隔22年,岩井俊二这部纯爱经典之作,写尽了爱情的朦胧感伤. 而在现实生活中,关系也总是充满了矛盾纠缠. 但是你知道吗? 如果你懂得了自己和伴侣月亮的依恋理 ...

  • 害怕被抛弃的心灵创伤影响我的婚姻很多年!

    作者/陈春 首先说一下参加工作坊的心态. 这是我第三次复训亲密关系重建工作坊,以前的心态基本都是"我要学习,我要成长,我要突破,我要证明自己的进步(最好老师看到我的进步并表扬我)" ...

  • 15岁男孩殴打父母、辍学早恋、害怕被抛弃,心理干预后能浪子回头吗?(上)

    - 15岁抑郁症女孩滥用毒品.酗酒.疯狂购物,令父母绝望,她怎样走上复学康复之路?(上) - 15岁抑郁症女孩却滥用毒品.酗酒.疯狂购物,令父母绝望,她怎样走上复学康复之路?(下) 在该患者晓茜的系统 ...

  • 边缘性人格障碍:害怕被抛弃,所以要控制

    边缘性人格障碍是一种容易被忽视的心理疾病.为什么是"被忽视的心理疾病"呢?因为现在我们越来越多地发现,在咨询中,我们的来访者并不是以边缘性人格障碍这个问题的主线来找心理医生的,他们 ...

  • “讨好”与“害怕被抛弃”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老师,我想问一下,如何才能够让别人接纳我呢,感觉我的室友都不怎么喜欢跟我在一起." "嗯,那平时你们有闹过矛盾吗.生活中有没有一些日常的互 ...

  • 56岁艾滋女子自述:我隐瞒丈夫5年了,内心痛苦但害怕被抛弃

    感染艾滋后,有人第一时间向伴侣坦白,有人却千方百计隐瞒. 前段时间,新闻曝出一名上海男子隐瞒艾滋病,怀孕妻子闹离婚,最后法庭判决撤销两人的婚姻关系. 这件事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网友讨论的热情高涨,但在 ...

  • 害怕被抛弃,频繁自残自伤......孩子是否有精神科大夫未识别的这种病?

    孩子总是害怕被抛弃,很难跟朋友.老师甚至家人形成稳定的人际关系? 孩子的情绪波动很大,情绪切换很快,而且愤怒的时候容易冲动行事? 孩子觉得生活很空虚,频繁自残自伤,还有自杀念头,甚至有自杀的尝试? 孩 ...

  • 害怕被抛弃的成年人如何增加安全感?

      "我不爱他,甚至很嫌弃他,但是又不敢离开.我不知道一个人该怎么活--"小丽哭着对我说.   小丽从小父母离异,父亲不愿意管她.继父虐待她的时候,母亲为了维持婚姻,装作看不见.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