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关于“双碳”,我们的最新学术研究有哪些?

2020年9月,我国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和愿景,意味着我国更加坚定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产业转型和升级,走上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路径,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双碳”目标,成为近来规划界热议的话题。小编带大家来看一看,围绕“双碳”,业内外近期刊发的学术研究有哪些?

PS: 同时,也欢迎大家在文尾留言一起参与话题讨论哦~

中国可持续发展城市降温广州试点项目组,《聚焦城市降温关键问题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世界银行与广州的“清凉城市”试点实践》, 《城市规划》2021年第6期

本文结合世界银行2020年在广州市启动的全球首个可持续降温试点项目阶段成果,展示并总结以'清凉城市'为主题的城市可持续转型新模式:助力中国城市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实现碳中和路径,面向可持续发展综合目标,聚焦关键问题,通过国际合作和知识共享,以系统化思维构建集成化的解决方案,并促进方案高效实施。
郭洪旭  肖荣波  李晓晖  梁颢严  周健,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碳排放评估》,《城市规划》2019年第9期
本文梳理控制性详细规划与碳排放作用关系,构建了控规碳排放评估模型,并应用广州市典型控规进行案例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按照城市终端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特征,控规的编制将对工业、建筑、交通碳排放以及绿地碳汇产生影响;(2)控规中影响碳排放的关键控制要素有用地面积、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用地兼容性、居住人口密度、绿地率、公共交通基础设施配置等;(3)根据(1)、(2)的分析结果构建的碳排放评估模型,能有效计算控规各部门的碳排放以及减排潜力。
易艳春  马思思  关卫军,《紧凑的城市是低碳的吗?》,《城市规划》2018年第5期
本文研究采用108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的2003-15年间的城市样本数据,用居住密度度量城镇空间形态,对居住密度等变量影响碳排放的演进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居住密度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不论是在东部城市、中部城市、还是西部城市,居住密度的提高均显著地减少了CO2排放;人口城镇化的进程导致碳排放大幅度增长;我国城市发展水平尚未到达'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位于曲线左侧;我国没有变成FDI的'污染天堂',相反绿色外资的引进显著地减少了城镇碳排放;中东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的环境红利开始显现,而西部城市低碳的发展模式尚未实现。
杨东峰  刘正莹  殷成志,《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地方规划行动——减缓与适应的权衡抉择》,《城市规划》2018年第1期
本文针对气候变化之下的地方规划行动,提出应遵循整体利益、责权对等、适应优先、最大收益和补偿行为等基本原则;需根据风险暴露程度、脆弱性和碳排放强度等三个衡量标准,在适应、适应为主/减缓为辅、减缓为主/适应为辅、减缓与适应兼顾、减缓等备选方案之间,做出地方规划行动的理性选择;建议推进国家制度建设,以化解地方行动在战略、知识和行动阶段的现实瓶颈。
王伟强  李建,《住区密度与家庭能耗碳排放相关性研究——以上海曹杨新村为例》,《城市规划》2017年第6期
本文以上海曹杨新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问卷数据来估算54个小区样本的家庭能耗人均碳排放值,并对住区密度指标与碳排放进行相关性研究。从回归分析结果看,曹杨新村的家庭能耗消费与家庭特征、住房特征等因素存在着显著的线性关系,且家庭人口规模具有主导作用。在密度指标与碳排放相关性研究中,家庭能耗碳排放在物质密度与人口密度指标中分别具有区段波动性特征,通过进一步分析密度与碳排放影响变量之间的非线性逻辑对应关系,研究得出不同密度区段条件下的住区家庭能耗碳排放差异是居民家庭人口规模、收入水平等相关社会因素叠合作用造成的。
仇保兴,《城市碳中和与绿色建筑》,《城市发展研究》2021年第7期
本文通过对国际上重点国家和地区碳排放情况及减碳经验进行分析,结合我国当前绿色建筑发展趋势提出:绿色建筑不仅能够在全生命周期内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且在已有的可再生能源技术支撑下,建筑及由建筑组成的城市社区,可由单纯的能源消耗者转变为可再生能源的提供者,将在城市碳中和路径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郑德高  吴浩  林辰辉  翁婷婷,《基于碳核算的城市减碳单元构建与规划技术集成研究》,《城市规划学刊》2021年第4期
本文从碳排放核算角度出发,在规划建设运营的城市全生命周期前端提出更加系统性的规划减碳策略。通过识别消费端碳排放核算的六个维度,溯源不同尺度下碳排放的结构特征,提出在片区尺度构建城市减碳单元。在单元内以各维度碳排放计算公式为依据,以降低单元内碳排放为目标,从城绿共生的融合城市、绿色出行的紧凑城市、集约高效的循环城市、人性化的街坊与建筑、智慧管治支撑系统五个方向集成规划减碳的技术体系,并提出每个方向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指标,为制定城市减碳单元的减碳方案提供集成型的的减碳对策。
江亿  胡姗,《中国建筑部门实现碳中和的路径》,《暖通空调》2021年第5期
本文针对我国建筑部门的运行直接碳排放、运行间接碳排放、建造和维修导致的间接碳排放及运行导致的非二氧化碳类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我国建筑领域碳排放的现状水平、主要来源、减排关键问题和实现零排放的路径与关键技术。指出'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是实现碳中和的基础',并给出了我国实现建筑部门碳中和的四个主要任务:取消直接碳排放,协助减少电力和热力使用导致的间接碳排放,减少建造和维修用材的生产和运输导致的碳排放,以及避免建筑空调制冷系统使用中非二氧化碳类温室气体的排放,应该促进这四个领域的革命性变化和关键低碳技术的应用,通过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来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技术进步和跨越式发展。
杨涛  方莉  王海林,《北京市某区碳排放总量核算及达峰判定》,《节能与环保》2021年第8期
本文以北京市某区为例,核算了该区5年内的碳排放总量及变化。分析了该区随着能源结构的深度调整,带来的碳排放总量和结构性的变化。基于现有研究,从'历史达峰判断'和'未来达峰判断'两方面对区达峰情况进行判定,并在'未来达峰判断'中确定基本模型,提出六个判定条件,并对其达峰的路径及发展方向进行了简要分析。
张雅欣  罗荟霖  王灿,《碳中和行动的国际趋势分析》,《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21年第1期
考虑到已有研究较少关注碳中和或缺少对其国际形势的认识,文中梳理分析了全球31个碳中和承诺国的目标内容和政策法规文件。通过对国际碳中和行动的趋势分析和评述,认为碳中和正在成为全球气候行动关注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具有积极意义;而欧盟等发达国家/地区目前在碳中和行动中起到关键引领作用。对于国际碳中和行动,建议敦促美国、印度等排放大国加入全球碳中和目标愿景;各国应加强碳中和技术战略和政策路径设计,并通过国际合作平台扩展碳中和行动和气候合作内容。对于中国碳中和承诺,建议加强典型国家碳中和策略的研究分析,借鉴碳中和行动引领国家的技术路径、政策措施,以及在低碳复苏、社会公平转型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开展国际碳中和行动的追踪研究,寻求国际气候合作交流机遇,积极应对国际气候治理形势的变化。
李俊峰  李广,《碳中和——中国发展转型的机遇与挑战》,《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1年第1期
碳中和是《巴黎协定》提出的到21世纪末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人为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与大自然吸收总量相平衡,这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终极目标。本文从碳中和的目的、本质和进展分析入手,提出了在实现碳中和问题上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王克  王艳华,《我国碳中和愿景与路线图》,《中华环境》2021年Z1期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十四五'重点任务之一,与经济发展、能源转型、环境质量改善是协同一致的。碳中和愿景和路线图将进一步推动能源革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助力疫情后绿色复苏。为落实碳中和目标,需制定跨地区、跨部门的协调减排战略,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开展深度脱碳技术研发,多方位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吴志强  王效俐  孙靖文,《低碳产业园建设策略研究》,《经济论坛》2020年第11期
进入21世纪以来,遏止全球气候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目前,作为低碳经济试验点的低碳产业园在我国已遍地开花。为保证其健康发展,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本文对其进行了研究。为更好地建设低碳产业园区,本文提出了措施和策略建议。
胡鞍钢,《中国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及主要途径》,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
本文在阐释中国减排承诺及意义的基础上,认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既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大挑战,也是实现绿色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大机遇;中国要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核心目标,须建立倒逼机制,分为四个十年阶段、八个五年规划,逐步推动绿色改革绿色创新;进而明确提出了20个方面的主要实现路径和政策建议,即控制能源消耗总量及增速约束性目标、大幅度提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大幅度消减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等等,以形成'政策合力''协同效应',在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中有助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并成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重中之重。
王灿  张雅欣,《碳中和愿景的实现路径与政策体系》,《中国环境管理》2020年第6期
支撑碳中和的技术几乎涉及所有的产业和经济活动,从控制碳排放途径的角度可以分为高能效循环利用技术、零碳能源技术、负排放技术。政府、企业、个人在迈向碳中和愿景进程中具有至关重要而又各有侧重的作用,需要科学的政策体系以形成系统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资本和人才朝着碳中和技术创新和市场化推广应用方向快速汇集。本文以实现“CO2净零排放”为首要目标讨论中国碳中和愿景下的实现路径和政策需求。
张赫  于丁一  王睿  冷红  贾卓,《面向低碳生活的县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研究》,《规划师》2020年第24期
本文在县域尺度上将定性理论框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分析县域城镇空间结构3个维度对生活碳排放的影响,推导出4个低碳空间结构优化策略:①在考虑经济技术因素时,县域城镇建设用地形态结构及规模结构要素仍对生活碳排放影响显著,可考虑将其纳入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中;②规划可参照较优规模结构,即总用地规模低于200km2的多中心结构,制定差异化的规模结构管控标准;③城乡居民点布局可权衡紧凑形态和多中心结构之间潜在的最低碳模式,考虑培育'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结构;④城镇开发边界可尽量划定为较规整的近圆形状。
高菲  张均  曾九利,《成都市绿色城市发展与规划探索》,《规划师》2017年S2期
绿色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已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成都市自2005年规划环城生态区以来,不断对绿色城市的规划建设进行探索,在规划和实践上积累了一些经验。文章从夯实绿色本底、建设绿色城镇、发展绿色经济、推动绿色出行和建立绿色发展机制体制等方面进行总结,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思考与展望。
司马晓  荆万里  吴晓莉,《低碳生态规划技术集成与实施推进的系统解决方案——以深圳国际低碳城系列规划为例》,《城乡规划》2017年第1期
本文通过对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理论及策略的梳理,创新性地提出追求综合效益最优的系统集成和营城方略的低碳生态规划思路,并基于深圳国际低碳城系列规划的探索性研究,有效结合发展背景,制定低碳生态技术集成、实施推进的综合策略与系统方案,为当前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毛熙  林坚  蒙吉军,《中国建设用地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12期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1996-2007年建设用地与碳排放的变化,在扩展KAYA恒等式的基础上,基于LMDI分解法,探讨了12年间中国建设用地对碳排放增长的影响,以及不同省份间所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中国的碳排放以2001年为拐点,呈现稳中有降到快速增长的两阶段变化,空间上则呈现出东高西低格局,环渤海地区为全国碳排放高值地区。LMDI分解结果显示建设用地对碳排放增长存在正向影响,且省际间差异突出,影响较为显著的地区集中在东部、南部沿海地区,新疆和青海也较为明显,其他地区普遍较弱;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各省份经济发展、建设用地的正向作用和能源强度的负向作用之间存在贡献程度的强弱差异及抵消效应。从建设用地控制角度开展碳减排,不同地区将存在效率差异,对于能源强度的抑制作用相对饱和的省份可能有效。

(PS :本文根据知网数据整理,若有遗漏欢迎补充)


(0)

相关推荐

  • 走进碳达峰碳中和 | 碳达峰的中国承诺

    专栏介绍 气候变化是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一个重大挑战,需要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应对."碳中和联合研究中心"将聚焦江苏省减污降碳协同控制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定期推出相关研究进展,为 ...

  • 全球开启碳中和大行动 各国竞逐新目标

    □实现碳中和意味着经济要经历从行业到产业链的全方位改变 □为践行碳中和目标,各国在财政政策支持方面都予以倾斜 □碳中和不是终点,业内呼吁各方加强合作,朝共同目标进发 一场波澜壮阔的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大潮 ...

  • “十四五”大力推进绿色低碳经济!生态环境部刚透露 涉及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摘要 ["十四五"大力推进绿色低碳经济!生态环境部刚透露 涉及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新的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实际上释放了绿色低碳发展的强烈信号." 生态环境部应 ...

  • 碳中和与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

    我国要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意味着到2060年我国经济社会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要与二氧化碳移除量相等.达成这一目标应当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继续加大力度,减少人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二是针对无法 ...

  • 排放“归零”分几步?中国团队算出来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清华大学科研团队没有一次缺席过国家的大仗硬仗."5月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贺克斌教授在接受包括科技日报在内的媒体专访时表 ...

  • 一文带你了解国内钢铁减碳的六大方向及路径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个连续的10年都比前一个10年更暖.2019年,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1摄氏度.地球大气层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上升.2019年4月份,西班牙伊萨尼亚天文台探测到地 ...

  • 青域分享 | 王凯:碳中和愿景下的城市绿色发展

          本文从"全球气候变化与世界各国行动"."中国碳中和面临的挑战与愿景"."中国绿色低碳发展实践探索"."中国城市绿色低碳 ...

  • 余柳:国际视角下城市交通碳中和策略与路径研究

    写在前面: 在快速城镇化和机动化的驱动下,城市交通碳排放逐年增加.面对中国提出的碳中和战略目标,城市交通迫切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策略和发展路径,以推动城市交通尽快实现零碳转型.首先,阐述全球碳中和目标提 ...

  • 中国自然资源报数字报——关于自然资源管理促进碳中和的思考

    依托国土空间载体推进低碳转型 --关于自然资源管理促进碳中和的思考 来源:央视新闻 高 兵 邓 锋 范振林 强海洋 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是统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协同 ...

  • 解振华:十大措施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

    引领绿色发展,打造产业综合服务生态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7月24日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1北京峰会上表示,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企业要主动布局新产业.创新新业态.开发新产品.应用新技术,这些都离 ...

  • 城市碳中和的世界实践

    ©Robinfun(Robinfun.lofter.com) 截至2020年10月,全球已有127个国家相继提出到21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承诺.2009年,丹麦首都哥本哈根 ...

  • 碳足迹概念及其认证、案例

    碳达峰中和 致力低碳经济,助力中国早日实现碳中和公众号碳足迹,英文为Carbon Footprint,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 ...

  • 碳中和模型与创新

    在去年的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提出要控制二氧化碳排放,争取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即通过各种减排手段,让排放量与树林等的吸收量互相抵消,实现二氧化碳的& ...

  • 推荐|粤港澳大湾区:率先实现“碳中和”!

    粤港澳大湾区:率先实现"碳中和"! 原创 何舸.牛宇琛 城PLUS 2021-03-10 "碳达峰"与"碳中和",既是统筹国内国际发展格局. ...

  • 中国交通部门低碳排放措施和路径研究综述

    来源:袁志逸,李振宇,康利平,谭晓雨,周新军,李晓津,李超,彭天铎,欧训民.中国交通部门低碳排放措施和路径研究综述[J/OL].气候变化研究进展:1-10[2020-12-27].http://kns ...

  • 这个目标倒逼高质量发展提速

    [聚焦经济热词] [热词]碳达峰 碳中和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