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县当年修筑澧水大堤背后的故事

 吕定元在澧县的工作纪实 
 之一 

文/龚道育

20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的澧县县城城区,基本上没有超越明清时代垒砖面成的古城墙的范围,特别是城南以城墙为骨,两面壅土,筑成了一道坚实的防洪大堤。年轻人从没看到过城墙上的大南门、小南门,大家只晓得上堤后要南去的第一道障碍是粟河。
栗河实际是澧水在澧县县城以西的文良制分出的一条护城小河。这条小河经城墙脚下流到落凤坡,又一分为二,一条主流绕城墙经多安桥与平原腹地的澹水汇合的支流河道较宽,河水较深,澧水中航行大小船只都可开进县城东门外的大码头。
栗河近多安桥这段又名兰江,兰江绣水系城外八景之一。兰江与澹水混为一体后又一分为二,一条河沿襄阳洲东流至黄沙湾汇入澧水,一条经樟柳河东去在北民湖、五公嘴与涔水合流,经小渡口流入澧水。
这种纵横交错的河汊在县城与澧水主河道之间形成了四面环水的澹阳洲(即牧马洲、仙眠洲和任家洲的总称)和襄阳洲,在县城以东形成了四面环水的澧澹乡(即原澹泊乡)。
这样的局面虽然使津澧之间水上交通方便,但是因澧水可以从任何一个小河口倒灌进澧阳平原腹地,也带来了频繁的水患,每到汛期,无论县城、外洲澧澹、澧东、澧阳等乡,都受到澧水洪水包围,出现四面受敌的危险。这种格局直到1973年未有改变。
1973年6月,澧县县委向省市领导正式提出了在多安桥堵口、小渡口建闸的治水方案,防止汛期澧水倒灌进漕阳平原腹地。
7月31日,时任澧县县委副书记、县革委副主任的吕定元虽然调到澧县才一个月光景,但是踏实工作、勤于调查的作风却让他对澧县地形地貌了如指掌。他想:在多安桥堵口,澧水虽然不会灌进澧阳平原腹地了,但县城城区防汛工作仍然十分艰巨。
每到汛期,澧水濒临城下,加固临洪大堤,防汛抢险极不方便。同时,城南的澹阳、襄阳两村的几千名群众仍然处在水来水往的脱洲之上,生命财产没有保障。
要堵口,不如将防洪大堤南移,将两大脱洲包在堤垸之内,将澧水全部拒之于澧阳平原之外。他主动向杨汇泉建议:多安桥堵口,干脆从文良制至宝塔湾新建一条临洪大堤,堵大口,把现有的县城防洪大堤向南移1200米。
杨汇泉想了想,补充说:“这样把澹阳洲、襄阳洲从澧南公社划到城关镇来,也有利于县城的建设发展。”一对难得的搭档一拍即合。
他们当天召开县委常委会议决定,多安桥堵口、小渡口建闸作为当年冬天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安排,其中大堵口计划完成土方80万方,由甘溪区王家厂公社承担,澧澹公社支援。
8月28日,杨汇泉、吕定元、鄢维保、邓永年4位正副书记一起,亲自踏勘确定多安桥堵口的大堤走线:西从文良制稍上一点接头筑堤,往东经澹阳一队蚕场下面,保证谭水河宽530米,再东去到高台子屋与襄阳洲伍家洼大堤相连。
伍家洼老堤不再移动,在原有河堤上加高培厚。宝塔湾西的黄沙湾河口堵死,将襄阳大堤与宝塔湾堤尖下第一个弯头连为一体。
11月2日,吕定元参加了中共常德地委在津市召开的展宽津市河道卡口的会议,主持者说明,多安桥堵口在1956年就提出来了,一直没批准,今年8月省、市委扩大会议批准了,条件有三:一、加高澧水大堤,由澧县干;2、展宽卡口,由澧县干;3、展宽卡口破阳由垸,由津市干。
吕定元代表澧县表态说:北岸的方案好,根治水患彻底,符合多快好省原则,我们决定了马上动工,并千万注意工程质量。
当年冬天,号称“十大工程之一”的多安桥堵口、小渡口建闸工程在文良制到小渡口40华里长的澧水两岸摆开了战场,宛如百万雄师下江南、“当代愚公战海河”。工地上红旗猎猎,阶段性工程捷报频传。从此,澧县县城成了旱码头。
编辑:玫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