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即格局也是分层的,我没有义务扫你的二维码
在地铁上,经常有姑娘小伙拿着手机挨着请求各位乘客:老师、帅哥、美女,帮忙扫一下二维码好吗?
本人天生看起来“严肃”,在地铁上自然没有人凑到我面前来叫我扫二维码。我观察,很少有人“配合”他们。
为何?我猜测,大家都在玩手机,你要死乞白赖地说,我是大学生出来实习或创业,让他们退到扫描模式,那是对他们休息模式的严重打扰。
凡是挤地铁的人群,基本都是活得比较励志的群体,一边吃东西一边跑,连上自动扶梯都在跑,一班车都不想错过,换乘公交车也在跑,怕的是打考勤机迟到了。
他们坐在列车上自然需要休息,叫他们扫你的二维码不是在扫他们的兴吗?
早些时候,“互联网+”还很新鲜,随便申请一个公号似乎都像掉进了面粉口袋——浑身吸粉,今年,就是今年,连一些大号都在惊呼:掉粉太厉害,流量严重下滑,似乎“互联网+”的春天已经过去。
姑娘小伙拿着手机挨着请求各位乘客扫二维码之后,不知道是否是因为他们受挫,我又发现了一些中年妇女,穿着打扮有些与她们的年龄脱节,他们的理由是“刚刚失业,好不容易找到一份新媒体的工作,希望大家帮帮忙”。
起初,我对他们这么务实的方式有点肃然起敬,感觉虚拟经济其实没有那么虚拟,还是需要落地的,需要一个个二维码扫进来,需要人来脚踏实地地干出来。
让人联想到,每天要接到的几个放贷款的电话,那么锲而不舍,虽然听到就挂断电话,似乎总有人会成为他们的客户吧?因为,总有那么一群人长年累月地执着地干一件事,必然有利可图。
很快,我就开始怀疑,这么“笨拙”的方式做公众号的推广,会有多大的效果?
不管是自娱自乐到蹩脚的公众号,还是火热得10万+都难以盛装的公众号,粉丝更多的是自然而然地喜欢或抛弃的,如果要强迫他们喜欢你,只会让他们厌恶的。
我观察,有的公众号文章,在数小时里就达到了5万+甚至10万+,暂且不说他们背后的团队力量或具有强大吸附力的商业模式,首先他们的定位是明确的,有一大批稳定的拥趸,才能够锁定扩展一批阶层读者。
那么,靠强推带来的效应是什么呢?
经常有友友私我:XX老师,我朋友圈第一条信息,请点赞、转发、打赏!
我认为,点赞、转发、打赏,代表一种友友的关系,而且是亲密程度、层次不同的关系。
在中国这个数千年来都讲“关系”的国度里。“关系”即格局,格局也即圈子,圈子也分外围与核心,连一点关系也没有,你叫他们扫什么二维码?
只是打发时间彼此加了友友,其实什么关系都没有,你就叫人家点赞、转发、打赏,像亲兄弟似的,谁受得了?
战国时代,有数个人物游走于各诸侯国,可以搅动“世界格局”,那起码是因为人家在各诸侯国眼里至少是个人物。
网络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打发很多多余的时间,比如打游戏,看励志鸡汤……但是,关系没有到那一步,我为何要扫你的二维码?为何要给你点赞、转发、打赏?
没有这个义务吧?
再退一万步,就如一个姑娘,你漂亮、气质到一定程度,不需要你摇头摆尾来提醒我,我也会多看你几眼的。
除了看着好玩,我喜欢有独到观点的公众号,正如喜欢一个人,他或她活得有观点,而且在不触碰某些底线的情况下,敢于将观点表露出来,我会由衷地点赞、转发、打赏,甚至成为铁杆粉丝。
即使你天天做标题党也没有用,不需要你天天那么辛苦提醒我的。
再有人找我帮他投票,我直接推荐他们去淘宝上“买票”。声明一下,这个与某省的代表贿选案无关,比如给某家的宝宝投票,比如某个医生同学要竞争医院的明星医生,是不涉及政治的。
“掉粉太厉害,流量严重下滑”,我认为这是“互联网+”的理性回归,这才是正常的,因为淘宝上什么都可以买到,包括流量、投票等等。
不好买到的是,读者对你内容的共鸣、由衷的认可。
有人已经说过了,“我的朋友很贵的”,意思是朋友不能免费使用,这个我特别赞同,为积赞免费吃点东西或领个什么值不了几个钱的小东西,要动用八竿子打不着的、200年都没有联系的远亲近戚,值得吗?
关键是,积赞到位了,你会发现,已经欠下一勾子人情了,情债肉还吗?
既然什么都可以买到,何不动用商业手段呢?不要批评人家喜欢小恩小惠,其实这是一种良性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