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和柴荣,就“一丢丢”的差距,却永远无法超越
【本文由賨人客独家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要说赵匡胤这个人,我不得不佩服,虽然他是靠兵变夺来的政权,但从后来看,他还是有治国平天下的真本事的,绝不是投机取巧。
很多人把宋朝“积贫积弱”的后果归咎到赵匡胤制定的“重文轻武”政策上,其实,这真是冤枉他了。太祖说:我只是想让社会恢复到正常的秩序,我可没让咱们的士兵都去下苦力、当炮灰。事实上,赵匡胤时期的宋军是非常强大的,是从宋太宗开始,宋军才开始每况愈下的。这说明什么?说明问题出在赵光义身上。
没错,太原虽是赵光义打下来的,但那是赵匡胤的积累,到了雍熙北伐的时候,赵光义就原形毕露了。把军事交给一个搞政治的人来管理,结局就是灾难。从赵光义过后,宋军就仰不起头来了。从这一点来看,赵匡胤不知比赵光义强多少倍!“重文轻武”的真正源头,在赵光义身上。
在赵匡胤看来:“文治”这条路是肯定要走的,“上马争天下、下马治天下”,战争的最终归宿都是和平,所以,文治是必然的方针。
另一方面,由于大宋周边还有契丹这样的强邻,“武功”也是不能废的,但也不能无节制地增长,不然就会发生下一个“陈桥兵变”。所以,赵匡胤是重文,但不轻武。
到了赵光义的时候,由于驾驭不住军队,才慢慢地变成了“右文抑武”,不是轻武,而是抑武,就是刻意限制武人的权力。所以,要找宋朝积贫积弱的源头,你去问赵光义吧。
但赵匡胤也不是没有缺点,对比才能出真知,和周世宗柴荣比起来,他的弱点就暴露无遗了。我们先来看两人的共性。
赵匡胤和柴荣都很猛,打仗、谋略、政治、识人、胆略都异于常人,谁碰着他们就算倒霉,大周的王霸之气也是他俩一刀一枪打出来的,尤其是赵匡胤的狠劲儿和冲劲儿与柴荣的睿智配合起来简直是天下无敌。两人的差距在哪儿呢?
说起来只有“一丢丢”,但赵匡胤永远也别想超越柴荣,那就是打破陈规的方法和魄力。
举个例吧:
直觉告诉赵匡胤,宋朝应该定都洛阳,但作为一国之君,他却无力阻挡以赵光义为首的政治势力的反对,最终无奈接受,从而导致了宋都汴京后来两次被女真偷袭,酿成了靖康之耻的惨剧。
换作是柴荣,结局可能就不一样了。柴荣在位时,佛教比较兴盛,占据了大量的田产、人口和社会资源,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柴荣决定整顿寺庙,但一大把的人站出来反对,这里面牵涉的利益团体太多了,执行起来也是困难重重。
柴荣可不管这么多,只要对国家发展有好处,就必须执行下去,哪怕碰到再多的“老虎”。还好柴荣手中握有军权,谁不听话就灭谁,灭佛最终还是执行了下去。结局是:后周的经济和社会得到了极大地恢复。
再来看一件事情:
在军事上,赵匡胤采用的是“先南后北”的战略,即先扫平南方政权,再和北方的契丹一决高下。这一战略固然没错,但前提是你得在中原站住脚跟,在“燕云十六州”丢失的情况下,中原真的很难防守,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人体长城。后来宋朝皇帝老是坐不安稳,就是因为人体长城始终没有钢铁长城牢靠。
而柴荣想的,总要更加长远,他死前的最后一个月,都还在北伐契丹!
记得柴荣刚继位的时候,很多人都怕契丹,特别是宰相冯道,柴荣还为此罢了冯道的官。
果然,柴荣和契丹交锋的时候遇到了契丹的强力阻击,差点儿就崩盘。可是,柴荣关键时刻的临危不乱拯救了周军,冷静指挥使局面反转(高平之战,赵匡胤此战一战成名)。事实证明:契丹并非不可战胜,而是没有遇到柴荣这样的人!
这就是赵匡胤和柴荣的差距,虽然看起来只有那么“一丢丢”,但赵匡胤似乎永远也无法超越。
明天继续……
本文作者《賨人客》,号“蜀山笔侠”,一个文章会“说话”的历史作者,专注于不同角度看历史,探索不一样的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