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深如海绝对原创的文字精神,笔随心,文随情,不从俗,反抄袭。人生的意义,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为世界留下了什么。
Saying:和梅师姐闲聊,曾经她也是文学的爱好者。感谢她及她的朋友们关注这个号,还有二中的校友们。本文是随想,送给仓促的人们。
文/如海
马东对话杨天真时曾说:人类的本质是娱乐,文化是娱乐的沉淀。我初听来,觉得观点耳目一新。能够沉淀下来的,必定是不朽的,就成了博大的文化;而转瞬即逝的,让人莞尔一笑,却也是珍贵无比。就像四大名著,也是让人欢愉的东西,架空一切,天马行空,读的人在里面找寻生活和找寻自己,感受一种共情。最后,名著就成为文化传承下来。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原来,是在娱乐自我的过程中,完成生命的成长和救赎。落了灰尘的那本书,记不清多久没读,恍恍惚惚,不例外庸庸碌碌。不想迷惘,还是孤独,搞不明白怎么去活,比谁更洒脱。万家灯火,却没盏灯留我。悲欢离合是生命中无法避免的起承转合,人类孤独地来到尘世,总想找到活着的意义。同时,还要面对生活的一地鸡毛,越长大越伤感,越容易兔死狐悲,焦虑和牵挂堆积如山,亲人、爱人的喜悲和自己捆绑在一起。负荷越发沉重,前行越发艰难。娱乐自我就成了唯一释放自己的方式。几乎可以这样说,人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欢愉自我。而欢愉往往是片刻的,患得患失是人类的常态。因为比较,因为贪婪,人总是回归孤寂和落寞。在张艺谋的《一秒钟》那个特殊的时代,而今的人都讳莫如深,国师就是国师,决绝地要纪录敏感,触碰伤痛。那个不堪回首的岁月,文明和人性被践踏,只剩下麻木和冷漠。人们生无可念之际,对看电影一往情深,似乎唯有电影,才能慰藉灵魂和生命。彼时,活着,已经是一种奢侈,人们依然义无反顾地找寻娱乐,追逐欢愉。找到让自己开心的片刻,成为了人生活着的全部意义。或许,只有走过那个年代,经历过饥饿直面过死亡的人,才能体会娱乐的重要。责任和道义是道德所追捧的,善良和正直是社会所倡导的,都有充分的理由,唯独娱乐是没有任何缘由的。名利场的一如既往,权斗场的前赴后继,都为了获得胜出的快感,在人生漩涡里的挣扎浮沉,有人悲戚、有人欢喜,成为人海里耀眼的一个,或是躲在阁楼隐世沉默,本质上都是为了自己的欢愉。财富的拥有,未必与欢乐成正比。有钱人的快乐,可能我们也想象不到。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人与人比拼到最后,明面上是比谁活得更久,而实际上是看谁更能娱乐自己。否则,繁华落尽,铅华褪去,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读书,看戏,听曲,挣钱,你可能觉着唯有后者才是正经的,其他都是不务正业,都是无用的。有用的努力或无用的消遣,某种程度上都是殊途同归,人们不过是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实现自我愉悦而已。有人是赚钱机器,容不得片刻懈怠,并非是他不需要娱乐,恰恰是赚钱的快感令他血脉喷张。做一个有趣的人,懂得娱乐自己,并非一定是平平庸庸。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喝了那么多鸡汤,未必醍醐灌顶。有人说,绝大部分人过着未经审视和思考的人生。因此,这样就造成了海量的同质化。人在理想化的梦呓里渴望活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在现实里却总活成别人。在这样的境况下,人变得矛盾和彷徨,也总是难与自己和解;不断地鼓励自己,也不断地否定自己,跌跌撞撞过一生。世俗化是必经之路,没有人能够逃脱。除非你真遁入世外桃源,而那不过是海市蜃楼,永远不可能如愿。若依然存在自全之道,我无需太多改变自己,却也能够活出自己的精彩一生来,那真的是不枉此生。那样的愉悦,可能才是最畅快、最明亮的快乐。人生应如何度过,金庸说:“大闹一场,悄然离去。”反正路也要一个人走,反正道理也要自己懂,记得娱乐自己,善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