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明清花鸟画 开启新路径—— 陈琳

为明清花鸟画

开启新路径

——

陈琳

陈琳,生卒年不详,元代画家。字仲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画院待诏陈珏子。琳世其业。擅画花鸟、山水、人物,得赵孟頫指授,多所资益,故其画不俗,尤擅临摹古迹。传世作品有《溪凫图》。

绘画特色

元陈琳作《溪凫图》轴,纸本,设色,35.7×47.5cm,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陈琳,字仲美。父珏,官至行省左丞,作人物山水翎毛花卉,咸极精妙之致。琳其次子也,七岁教以画学,即能领受笔法,博师古人。凡有临摹,咄咄逼真。后得与趟魏公游,相与讲论,尤多所资益,故其画不俗。论者谓宋南渡二百年来工人,无出此手也。”

《溪凫图》的幅面虽不大,但对于刚刚过去而仍然产生着重要作用的南宋花鸟画来说是划时代意义的重要画作之一。

这幅画,在凫的喙及头部仍带有工笔的意味,但并非勾染,而是以笔写出,表明其与宋人工笔有了质的不同。对于用笔的解放以及笔意的强调是元代绘画的基本特征。在表现笔墨生机的同时仍然对物的形理予以注意,在这一点上仍然与宋画保持着内在的联系,是元代绘画价值的保障。这也是赵孟頫的理想所在,他对此画“世人皆不及”的评语,确也体现了陈琳此画的高度。此作与同时代的任仁发的《春水凫鹭图》是一种对比,一旧一新,望而可知。

创作时代背景

陈琳是中国元代著名花鸟画画家,是花鸟画艺术由初创到成熟的历史转折时期的一个重要代表画家。对山水、花鸟、人物创作皆有所得,存世花鸟画仅《溪凫图》一件,另有山水画传世,如《秋山行旅图》、《苍崖古树图》等,都属于水墨写意画法。

陈琳自幼继承父业,并得赵孟頫指授,故其画带有士气。山水、花草、禽鸟,无不精工,尤善花鸟。陈琳注重临摹古法,又有所创新,改变了南宋院体画陈陈相因的画风习尚,画名独步一时。

后世影响

在元代与陈琳相类似的画家还有王渊、张中、边鲁等,共同起到了花鸟画承上启下的作用。陈琳的《溪凫图》与其他画家的作品一起成为一种标向,在花鸟画发展中做出了两个方面的贡献。其一是把绘画中的行利之分逐渐地引导到一种新的审美境界中去,展现文人画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其自身也成为了一种传统。将宋人绘画中的严谨、规整、刻画的造型,逐步向松灵、抒写、淡冶转移。二是把黄家的设色体制水墨化,其特征是1、保持黄体的基本构图和严格的造型性,但在表现形式上由紧转松。2、将对于形廓的勾勒线描,变纤细为可以粗重并加强其抒写性。3、变体面的色彩呈现为墨分五彩,变三矾九染的渲染法为皴、擦、书写为主的干湿表现。它为其后的明清花鸟画追求笔墨情趣打开了方便之门。受其直接影响的当为明代中期的吴门画派了。

沈周作为吴门画派的领袖,继承并发扬了元代水墨花鸟,开启了典型的明代花鸟风格,变元人的松秀淡冶为老辣朴厚,他所创立的水墨写意风格对吴门画家影响极大,分析其存世作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没色没骨法,结构严谨,用笔工致,设色淡冶,其质朴清雅的格调极似元代的钱选、陈琳,如图二《树下苍鹅图》荔枝的果和叶的画法来自钱选,而鹅的画法显然得自于陈琳。另一类则为水墨写意,笔墨放逸结构简练,但仍保持了造型的准确和用笔的含蓄,但较之元人的松灵和淡冶似乎更为浑厚沉着,图三如《秋塘野鹜图》画中野鹜的画法似直接受陈琳的影响,但比之陈琳的松秀淡冶则显的老辣扑厚,而芙蓉的画法则和元人张中如出一辙,明人王世贞评沈周云:“石田氏能以浅色淡墨作之,而神来更自翩翩,所谓妙而真也”[v]。明人董其昌题其《花卉写生册》云:“写生花鸟与山水不能兼长,惟黄要叔能之……,我朝则沈启南一人而已,此册写生更胜山水”沈周的花鸟在继承元人水墨花鸟的基础上,不仅扩大了元人花鸟画的表现题材,并且以清新、秀雅、老辣厚重的画风开启了明清大写意花鸟先河,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影响了后来者,如文征明、陈淳、徐谓、周之冕以及清代扬州八怪、海派等,使他们通过沈周这座桥梁,上追宋元,对于元代水墨写意花鸟的光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