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虎骨继续禁售,你可知这些濒危动物的白语名称?

今年10月,我国出台新规,允许特殊情况下可交易、使用犀牛角和虎骨,这一消息引发国内外社会广泛争议。

所幸的是,就在本月13日,国家林草局表示,将暂缓出台政策实施细则,继续严禁犀牛(白语名:seif nged)和虎及其制品贸易,严禁犀牛角和虎骨入药

这个急刹车,对于动物保护事业来说自然是福音。

在中国历史上,犀角和虎骨长期作为药材被使用。但是,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两者药用价值难以被证实

目前,我国市面上合法的“犀角”与“虎骨”药制品,大多用水牛角与鼢鼠骨替代,用起来与犀角、虎骨并没有本质差别

就是这种“莫须有”的药用价值,却给野生犀牛与虎招来杀身之祸,导致其野外种群数量下降,濒临灭绝。

亚洲犀在中国已绝种,图为印尼的亚洲犀

这让小编不禁想起了云南的犀牛与老虎。

在忽必烈南征时,还在云南看到“独角水兽(即犀牛)”澜沧江在白语中作Lodconlgvnl,即虎跳江,与虎跳峡呼应,老虎在江边出没曾是家常便饭。

而现在,中国境内的犀牛早已绝种。华南虎也成为濒危物种,偶尔在野外出现都会出现,都会成为大新闻。

除了犀牛与老虎,另一个令人担忧的物种,便是穿山甲,同样由于“莫须有”的“药用价值”和贪食者的火锅,而惨遭猎捕、濒临灭绝。而据某医药学院实验表明,穿山甲的药用性,与猪趾甲相差无几。

实际上,穿山甲既不好吃也不滋补

因为种种荒唐的理由与落后的文化,这些动物离我们远去。而随这些物种离去的,不仅仅是脆弱的生态环境,也包括我们的文化——记录物种的语言,也在消失……

请问,犀牛、虎、穿山甲,用白族话应该怎么说呢?

虎是lod,而犀牛与穿山甲似不常见。

南诏大理盔甲一度使用犀皮与虎皮制作

但关于犀牛和穿山甲的白语词汇尚存于世,甚至老虎除了lod还有一个古称……

要得到答案,只有求助于古书与老人。

唐代时记录云贵风土人文的《蛮书》,也为今人保留了犀牛与虎的古称:“大虫谓之波罗,犀谓之矣。”(注:波罗是白语,即daot laod,大虎也;犀牛,现在的白语是seif nged,犀为seif)

唐代《星回节游避风台》诗中,南诏王隆舜用白语诗言物明志,清平官赵叔达用白语诗对答曰:法驾避星回,波罗毗勇猜。河阔冰难合,地暖梅先开。下令俚柔洽,献琛弄栋来。愿将不材质,千载侍游台。

而根据老人回忆,穿山甲应作tvnl jit gai/tvl jit ger

这,也许是我们对这些生灵的最后记忆。

因此,在文章的最后,小编希望,我们能够从自己做起,拒绝使用、买卖任何珍惜动物制品,守护好我们的地球,也守护好我们的文化……


拓展阅读:

大理州巍山发现犀牛化石

搞地质三十年,在我的印象之中,州内少有“大化石”,然而,近日巍山县庙街镇添泽村内却发现犀牛化石,化石埋藏在粉砂粘土层内。

12月16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人类部高峰对其作了清理发掘。共清理犀牛化石包括股骨若干、门齿一颗,基本完整头骨一具,肢骨残件(包括肱骨、肋骨、下颌骨残件等),其时代为早更新世(距今一、二百万年)。

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巍山乃至整个洱海区域的气候变化、地理环境以及为寻找早期人类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信息。(资料来源:张树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