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格利,老大昌前世爱情

淮海路老大昌

有腔调的西点

上海人喜欢吃西点,总会把老大昌的朗姆蛋糕、西番尼、哈斗等好吃东西如数家珍。前不久,老大昌重返淮海路,引得很多上海小囡纷纷去光顾门面。我也专门去了一次,店面不大,靠进口处,有个小方桌供吃客小憩。于是,我买了一块朗姆蛋糕和一只哈斗,坐着吃了起来。

我对面坐着的是一位穿着优雅的阿姐,皮肤是那种几代人滋养出来的光润,她的面前放着一块栗子蛋糕,用一只镂金的调羹翘着兰花指在蛋糕上勺着吃,她吃的样子很笃悠,估计在这里吃了有点时辰了。

阿姐见我拿着两份点心就用上海话对我说:“侬一个人吃介许多?”

“我中饭没有吃。侬倷能用介好看调羹吃蛋糕?”我和阿姐搭讪起来了。

“好马配好鞍,吃好东西当然要用好的器具,这是我随身带的。诺,我包里还有茶杯呢。”说话间,阿姐把一个精致的杯子从包里显露一下,没有让我看全貌。她继续说道,“其实老大昌最早是做面包的。”

“是的,它的前身叫鹊格利。”我应声说道。

阿姐用惊奇的目光看着我,似乎在问我:你怎么知道得这么多?然后她说,“你的脸很熟,好像在哪里看到过。”

我的脸是属于那种大众脸,再加上经常在各个社区、企业分享海派文化,暴光率比较多的那种,所以,有时候去饭店吃饭,或是在某种场合,有陌生人跟我打招呼都是正常的。但这位阿姐做梦也不会想到此刻坐在她面前的小阿妹,对老大昌前世今生还是知道一二的。

白俄少女安娜

很多人说到老大昌,总是以为淮海路上是最早开过的店,却不知道老大昌的前身是一家叫鹊格利的面包房转换过来的。而这家店最早就是开在永嘉路上,并有一段传奇的爱情故事。

2018年,我与沪上老洋房资深研究员陆伟先生合作出版了《女贞树下的LUN——上海老洋房的故事》,采访了一位王女士,也就是现在拥有永嘉路老大昌原址产权的业主。

她是从东北来上海读书的,母亲为了陪女儿读书就在上海开了家公司,同时也喜欢上了上海老洋房,通过各种努力,母女俩将永嘉路479号的一幢洋房买了下来,在交易过程中,王小姐才得知此幢洋房的设计者是赉安,也是一对亚美尼亚兄弟俩开的鹊格利面包房。这无意为王小姐心目中的洋房梦增添了浪漫的色彩,只是没有想到,更精彩的浪漫故事随着她留学美国生活而展开了。

在一次沙龙上,王小姐认识了美国人彼得。彼得一见王小姐就觉得眼熟,好象在哪里看见过?也许这就是中国人所讲的眼缘。于是,彼得就开始追求王小姐,并告诉她,自己的父亲也是在中国上海出生的,还有一个中国人的名字叫沪生。不久两人的爱情得以升华,在双方父母的见证下,这对年轻人迈进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彼得每天给王小姐讲他父辈在上海的故事,以证明自己和上海这座城市的感情。原来,彼得的奶奶曾在上海生活过,那时候的奶奶还是位有着一头金发的白俄少女。

1917年,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奶奶的命运开始了动荡和流浪。奶奶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安娜,出生于白俄一个贵族家庭。那年的“十月革命”爆发后,她就跟着家人从家乡逃到了中国的东北,然后跟着逃亡出来的白俄人一路南下来到了上海避难。

上海的租界为这些流浪者提供了避难场所,安娜和许多白俄人一起,在当时的法租界找了个生活场所并生存了下来。安娜每天会沿着淮海路走着,向着一条小径走去,一直走到永嘉路的一家叫“鹊格利”面包房,她从怀里取出几枚铜钱买几只面包。

故事中的白俄少女安娜.住在上海的护照

鹊格利的爱情

鹊格利面包房的老板是一对年轻的亚美尼亚人兄弟,他们为躲避1915年发生在土耳其的一场对亚美尼亚人的杀戮,从土耳其逃到俄国,不久,俄国又发生了十月革命,这对兄弟就跟着族人来到了上海谋生。经过一番努力,兄弟俩就创办了自己的面包店,并取家族的姓“鹊格利”为品牌,其生产的面包在当时的法租界可谓一流,深得洋人们的喜欢。

这时候,法国建筑大师赉安也来到了上海。这位杰出的建筑设计师刚从战场上回来,身上散发着对生活的激情和对艺术的热爱,同时也得到了在上海的法国朋友帮助,他把自己的设计灵感都献给了这座对外开放和包容的城市。赉安设计的鹊格利面包房具有欧式建筑风格,分为上下二层,一层是对外营业的面包房,二层为兄弟俩生活场所及对外交际的场合。

法国建筑师赉安

也许是共同的命运,安娜和这家亚美尼亚人,在异国他乡,在上海这座美丽和温馨的城市,他们成为了莫逆之交,成为了精神上的朋友。每逢到了向上帝祈祷的时候,安娜就会来到面包房,面对十字架虔诚的祈祷,仿佛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上帝眷顾向他祈祷的人们,安娜在这里邂逅了自己的同胞安德鲁,一个和安娜一样命运的白俄青年。

上海是个冒险家的乐园,同时也被分割成法租界和公共租界。和法国人有着渊源历史的白俄人选择了在法租界生活,但他们在法国人的眼里就是一个难民。有着贵族血统的安娜和安德鲁在异国他乡一见钟情,双双陷入了爱河。他们虽然沦为难民,但骨子里的贵族精神深深地在血液里流淌,他们自食其力,用双手养活了自己。当他们面对仁慈的上帝,想起自己的命运,就更坚定了这对情人结合在一起的决心,相信仁慈的上帝一定会保佑他们的。

婚后不久,这对共患难的爱人有了儿子,为了感谢上海这座收留了自己的城市,安娜给儿子取名为沪生。并根据欧洲人的传统习惯为沪生认了个教父,沪生的教父就是这对亚美尼亚人兄弟中的大哥,一位杰出的面包师,沪生的童年就是在鹊格利面包房渡过的,并和教父的孩子成为了好兄弟。

再续前缘

不久,鹊格利面包房因为种种原因转手给了一个中国人经营,从此鹊格利的名字在上海滩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上海家喻户晓的“老大昌”西点店。

随着“老大昌”经营规模的扩大和适合中国人的口味,老大昌的分店也开在了上海热闹的街头,成为了上海一个老字号。但很多人不一定会知道,“老大昌”的第一家店就是开在永嘉路上479号的。

后来,抗战胜利,沪生的教父移民菲律宾,安娜和安德鲁带着沪生离开了上海移民到美国。但在安娜和安德鲁的心里,上海是他们第二个故乡,是沪生的故乡。

彼得在他年少的时候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发誓一定要找个中国女孩为妻子。当他得知自己的妻子在上海有一幢洋房时,就得意地把永嘉路479号的照片给父亲看。沪生看着照片,他的眼泪顿时流了下来,他认出了照片上的房子,这是他父亲和母亲相爱的地方,也是他小时候经常去玩的地方,并在王小姐和彼得的陪同下回到了上海。沪生站在永嘉路479号门前,久久地看着门前的一棵梧桐树,树已经高过房子,记忆却从脚下那条路开始,一直回到安娜在上海的居住地,淮海路上的一幢公寓……沪生取出了珍藏着的一张安娜居住在上海时的居住证,上面写着安娜的名字和居住的地方,还有一张美人的照片,一头金发的安娜,她的美丽永远定格在居住证上,她告诉我们:上海,一位白俄少女来过。

王小姐看着安娜的照片,她做梦也没有想到,永嘉路479号,老大昌最早的店,记载了三代人的故事,她,一个东北人、沪生,一个美国人、奶奶,一个白俄人,都和上海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都是和爱情有关,一切的美好都是从鹊格利面包房开始,就如从永嘉路开店的老大昌回到了淮海路上经营一样,经典的故事永远是和爱相连……

永嘉路479号老大昌最早的店铺

老大昌经典西点

坐在我对面的阿姐吃着她的栗子蛋糕,说了这样一句话:“当年我和我先生约会的时候,吃的就是老大昌栗子蛋糕,那时候的味道很好。”

我笑了出来,有爱情的滋润,什么东西都是美好的。生活就是一种回味,特别是经历了许多以后,过往的是记忆,留下的是文化。在我的记者生涯中,老大昌的前世爱情故事是我职业中可遇而不可求的见闻录,但也是上海这座开放和包容的城市呈现的真实故事。

有着这样美好故事的老大昌,怎能遗忘呢?

// 城读特约撰稿人:董鸣亭

作者介绍

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员。著有《上海十八相》《上海十八样》《上海十八行》《上海十八恋》 《女贞树下LUN——上海老洋房的故事》(与陆伟合作)  长篇小说《蓝宝》等著名图书,被读者称为“石库门女作家”。

码字不易,别忘了点一下右下角的“在看”和“点赞”

(0)

相关推荐